从“万万合作”到对簿公堂,王健林千亿股权冻结困局难解

500

文 | 《星岛》见习记者 楚向阳 广州报道

编辑 | 周昊

近日,万科诉万达有关吉林长春国际影都项目纠纷一案,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开庭,本案共涉及十亿余元的财务纠纷。

这场始于房地产鼎盛时期的“万万合作”,从最初的强强联合、备受瞩目,到如今的分道扬镳、对簿公堂,既折射出行业下行周期中商业合作的脆弱性,更成为观察万达资金链困局的关键窗口。

从50亿合作到“结梁子”

时间回到2019年,吉林长春当地政府计划打造对标美国好莱坞的“长春国际影都”。影都整体规划面积达1051平方公里,涵盖影视基地、文旅综合体及高端住宅等多元业态。

彼时,万达与当地政府签约,宣布投资200亿元,万达负责先期打造其中的“影视文化综合住区”,建筑面积约68.8万平方米。

2020年7月,万达引入万科作为战略伙伴,共同打造上述项目,万科投资50亿元。

据《星岛》查询工商信息,彼时,万科通过控股的海南万骏管理服务有限公司(下称海南万骏),分别入股了项目主体长春北方影都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持股85%)和长春北方影都投资有限公司(持股15%),海南万骏也是此次起诉万达的主体。

合作开启后仅一年,中国房地产市场行情“变天”,各大房企为紧绷的资金链焦头烂额、自顾不暇,二者的合作随之崩塌。

万达虽向万科返还52.4亿元投资款及利息,但就剩余款项的结算产生了分歧,涉及13.8亿元的差额。万科核心诉求是按照“明股实债”方式,要求万达再偿还13.8亿元本金及利息;万达则认为,万科在合作中享受了万达前期巨额基础设施配套投资所带来的土地成本优惠,不认可万科再追索13.8亿元。

2023年6月,海南万骏申请冻结万达商管19亿股股权(占总股份27%),彼时万达商管正第四次冲击港股上市,且背负对赌协议,股权冻结对其IPO造成巨大负面影响。

500

尽管政府方面曾出面斡旋,但双方在“明股实债”与普通股权投资的认定上各执一词,和解最终失败。万达商管当年的IPO也宣告折戟。

对于此次诉讼后续进展,万科和万达均不予置评。

据《星岛》查询工商信息,万达商管目前仍有两笔股权冻结事项,其中一笔由珠海中院执行,万达所持的所有万达商管股权(50.72亿股)都已被冻结。按照2023年万达商管IPO前的估值,被冻结股权价值近1400亿元。

500

万达“大卖”脱困

在行业下行周期中,万科与万达均面临经营压力:万科依赖大股东深铁集团的借款缓解融资危机,无国资背景的万达则靠密集出售资产回笼现金。这场诉讼本质上是行业调整期的利益博弈,双方“大难临头各自飞”。

从十年前的冲击万亿资产规模宣言,到如今频繁被诉、现身被执行人名单,王健林的商业版图正在全面的大收缩中摇摇欲坠。

万达这几年一直在承受着对赌失败的余波。2021年,为推动万达商管上市,万达与机构投资者签订协议,若2023年底前未能成功IPO,需以8%年息回购380亿元投资。

为应对对赌失败的偿债压力,王健林不得不拱手让出万达商管的控制权:2023年底,万达与太盟投资集团(PAG)签署协议,将万达商管持股比例从70%降至40%,太盟等投资人合计持股由30%升至60%。

与此同时,王健林开启大规模资产处置计划。2024年,万达向保险公司出售了位于北京的总部大楼。2025年5月的一笔集中交易中,万达打包了价值800亿元的48家万达广场,以500亿元折价卖给了太盟投资、腾讯、阳光保险等机构。据统计,2023年至今,万达累计出售超80多座万达广场。

而在酒店、金融、电影、海外等非核心资产板块,万达也一直在“卖卖卖”,包括2025年以25亿元的价格,向同程转让万达酒店管理(香港)有限公司100%股权等。

历经多次上市失败、密集资产出售与诉讼纠纷,万达虽屡陷“爆雷”传闻,但尚未出现公开正式债务违约,其间也曾实施债务展期避免了“爆雷”。

500

2025年9月,王健林被限高引发市场广泛关注,万达资金链是否安全再度成为焦点。据《星岛》了解,事件案涉万达下属项目公司经济纠纷,因在执行层面信息不对称,导致王健林被限高,后经沟通撤销了限高。

《星岛》查询天眼查数据得知,2023年至今,万达历史累计被执行金额超120亿元,目前仍有50项股权冻结事项。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