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华山论剑”:开放协同,能否为中国计算弈出未来?

11月20日,世界计算大会在长沙开幕。无数双眼睛正在盯着这场盛会,就像盯着英伟达昨天的财报一样。

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透露,用于云服务器的GPU产品“已经售罄”。世界对算力的需求还在喷涌。而在世界计算大会的会场上,中国算力产业的一场“华山论剑”,也悄然展开。

中科曙光与华为,两家中国算力领域的顶级玩家,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中国算力产业的未来——智算集群。前者带来了此前亮相的全球首个单机柜级640卡超节点scaleX640,后者则带来了昇腾 384超节点解决方案。

500

(图源:2025世界计算大会)

训练参数动辄千亿万亿的大模型,需要大量计算卡的高效协同,提升算力密度,超节点应运而生。所以“论剑”的焦点,不是单纯比拼谁的单卡算力更猛,而是在眺望算力组织模式的未来:华为的优势在于全栈自主生态,而中科曙光则坚定对外开放协同。

资本市场必然会从中观察AI产业走势的风向标。算力基础设施的未来到底在哪?产业链上还有什么机遇?万亿级资本流向的变迁,藏在这些问题的答案中。

算力之争,从“拼内力”转向“组阵法”

AI竞赛从单卡性能转向万卡集群效率,意味着属于中国算力产业的百花齐放正在酝酿。我们要理解这场变革,首先要将视线拉长。

安永曾在其《乘AI风,破周期浪》报告中抛出过一组数据:2023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为1966亿美元,而到2030年,这个数字预计将膨胀至1.81万亿美元。短短七年,九倍增长,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7.3%。

算力,是暴涨的基础。中国智能算力规模在2024年狂飙至725.3 EFLOPS,增幅是通用算力的三倍以上。

起初,所有人都以为这只是一场关于GPU囤货速度的竞赛,结果赛道悄然发生了偏转。

大模型参数从千亿级迈向万亿级,多模态、具身智能等技术集群推动应用边界不断扩展,中国算力产业自力更生的现实需求不断突出,中金指出,无论是训练规模的扩大,还是MoE(混合专家模型)的复杂调度,都在迫使算力系统发生质变。

500

(图源:中金点睛)

过去,业界曾迷信“内力”,单卡性能一度被奉为圭臬。但直到行业撞上四面“高墙”,算力产业的新需求才随之迸发。

第一面是“算力墙”,摩尔定律的放缓让单芯片性能提升的边际效应递减;第二面是“通信墙”,卡与卡之间的数据吞吐瓶颈让昂贵的算力在等待中空转;第三面是“能耗墙”,巨大的热量让数据中心给人留下了“吞电”的印象;第四面是“可靠性墙”,万卡集群中任何一个节点的故障都可能导致训练中断,前功尽弃。

但无奈在于,中国的算力版图是破碎的。由于历史原因和供应链限制,国内智算中心“异构并存”并不鲜见。多种AI加速卡由于指令集和软件栈的不同,形成了一个个“算力孤岛”。封闭的垂直生态加剧了资源的割裂与浪费,企业为了适配不同硬件,不得不重复造轮子,协作成本高企。

500

这解释了为什么“超节点”概念会引发如此高规格的关注。在单兵作战能力受限的当下,想要赢下这场战争,必须依靠“组阵法”。谁能将成千上万张算力卡,像训练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一样组织起来,谁就能让中国算力产业更上一层楼。

这股趋势改变了AI算力的游戏规则,也让我们听到了算力产业链新机遇破土而出的细微声响。

打破门户之见,中国算力没有“独孤求败”

技术路线的选择,往往对应着产业哲学的分野。

安永报告中提到,经历了2023–2024年的模型爆发与资本狂飙后,AI行业正步入一轮更为理性的增长周期。资本的焦点,从追风口逐渐回归看落地。而曙光与华为所代表的两种路线,恰好为资本市场提供了两张截然不同的“藏宝图”。

华为所代表的全栈生态,其逻辑类似于智能手机时代的“苹果模式”——通过从芯片到系统再到应用的垂直深度整合,追求极致的性能与封闭生态内的一致性体验。在这条路线上,资本更关注那些在核心芯片设计、底层基础软件有深度布局的“链主”型企业。

而另一条开放协同的路线,则更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安卓模式”或“开源世界”。它承认国产算力百花齐放的现实,并试图在多元与异构中建立秩序。

它的诞生,正是出于算力产业的真实需求:在单卡性能尚有代差的背景下,如何将不同品牌、不同架构的算力高效组织起来,实现物尽其用,是一道必答题。开放架构的核心战略意义,正是通过集群规模效益和系统协同效率来弥补单点性能的不足。

这一逻辑的产业实践,已在加速落地。以中科曙光发布的scaleX640超节点为例,scaleX640在实现20倍算力密度提升的同时,可支撑十万卡级大集群扩展。但市场最关注的其实是它所代表的架构理念:硬件上支持多品牌加速卡,软件上兼容主流AI计算框架。

500

这意味着,算力基础设施真正变成了像水和电一样,可以被标准化调度、普惠化使用的公共资源。产业链的投资机遇,也被重新分配了。

在“苹果模式”下,价值高度集中于顶端;而在“安卓模式”下,机会则下沉到了产业链的每一条毛细血管。符合开放标准的上游零部件供应商、专注于中间件优化的软件开发商,以及能够灵活调度异构算力的系统集成商,都将在一个更广阔的生态中找到自己的生态位。

AI投资热点,随之从关注单一技术奇点,转向关注整体的集群能力和生态价值。

当下,中国算力产业链为应对挑战而选择的“组团打怪”模式,已经非常清晰:通过架构(阵法)、协同(软硬解耦)与工程创新(后勤),构建出体系化的竞争力。

场景是多样的,需求是碎片化的。只有开放的架构,才能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去适配千行百业的“人工智能+”需求。

中金证券指出,国产算力厂商已聚焦于互连技术创新、超节点架构构建与规模化系统方案输出,以系统能力攫取市场份额。而国海证券则认为,在芯片国产替代不断推进的背景下,这种开放架构思路有望加速产业协同与缩短整体研发周期,带来价值重估。

由此看来,超节点领域的“华山论剑”,其实向我们充分展示了中国在核心技术无人区里的宝贵探索。追求顶峰性能,或是开放包容国产生态,都是中国算力产业走向成熟的标志。从单极优势到合纵连横,不同的路线最终殊途同归。

无论是开发者、创业者还是投资者,都会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灵感与方向。中国数字基座的能力,正是在这种看似激烈的“路线之争”和饱和式创新中,被一层层夯实。最终受益的,永远是在算力喷涌中加速崛起的新质生产力。

来源:松果财经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