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的繁荣,才是股市的繁荣

500

文 | 阑夕

刚刚结束不久的AI炒股比赛,我愿称之为年度最佳的一次整活。

结果我们都看到了,全球六大顶级模型,来自中国的Qwen和DeepSeek分别夺得收益率的前两名,而海外模型全面翻车,没有一家的收益率为正值。

500

不过,AI圈内的狂热情绪,在传递出圈的时候,还是有些偏差,比如我就看到有人不屑一顾的锐评,认为靠着做多比特币正好赶上比特币暴涨,这种运气成分居多的赌博,根本和智能水平无关。

与此同时,今年第三季度美国市场ETF数量突破4300只,有史以来第一次超过了个股数量,这意味着帮人做选择的策略型方案甚至已经多于选择本身,实乃百年未有之变局。

众所周知,ETF的底层逻辑,是跟踪「标的指数」,投资者之所以购买ETF,就是为了规避个股风险——所谓的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然而当篮子比鸡蛋还多的时候,原本的省事也就成了一种新的负担。

无论是开盲盒式的AI选股,还是凝聚集体智慧的ETF,都在反应一个与日俱增的刚性需求:越是进入不确定性暴增的时代,就越是需要提供确定性的回报路径。

这也是为什么说,价值投资的含金量还在上升——因为价值才是最有份量的锚,只有最优秀的指数,才能穿越周期。

前几天,巴菲特发布了最后一封致股东信,宣告自己彻底退休,在这篇万字长文里,巴菲特回忆了自己的人生、部署了人事的安排、总结了投资的理念,最后他说:

「谨慎选择榜样,然后效仿他们。你永远无法做到完美,但你总能变得更好。」

这里的榜样,既可以理解为巴菲特时常挂在嘴边的那些良师益友,即本·格雷厄姆、查理·芒格、杰里·纽曼这些名字,也能联想到巴菲特对于指数基金的推崇,他不止一次的说过,只要选对指数,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业余投资者,能够战胜绝大多数专业投资者。

最出名的一次实战,是在2005年,但是还算「年轻气盛」的巴菲特向华尔街发起挑战,认为标普500足以打败99%的基金业绩,直到2007年,基金经理泰德·西德斯出面应战,选了5只对冲基金,以十年为限,和标普500竞争收益率。

2017年,泰德精心挑选的基金组合年化复合收益率不到3%,同期标普500则为8.5%,再次证明了巴菲特的朴素智慧。

如今,「定投纳指」已经成了网络热梗,很难想象这份常识在十多年前,还需要巴菲特他老人家用世纪赌约的噱头来做普及,只能说时代肉眼可见是在进步,常识背后全是血泪教训。

那么大A呢?

这几天,孚日股份连续多日涨停,但真正引起注意的,是这个公司名字的谐音联想——虽然孚日股份已经澄清是因为原材料市场波动带来的乐观预期,却依然挡不住舆论场的狂欢。

毕竟,A股确实长期以来都是小作文的重灾区,在这里谈论价值投资,多少有些「你法我笑」的反串感。

但在经济回暖、资本聚集的趋势下,中国的资本市场必将正本清源,挤掉那些成长过程里的泡沫和创伤,担当一个崛起大国的产业助推器,并在资源配置方面给予投资者合理的回报。

这也决定了,在未来的星辰大海里,A股不能没有自己的标普500,这面旗帜插在那里,就代表着一个国家级市场所有核心资产的价值基准。

目前来看,去年9月发布的中证A500指数,我觉得是最有资格担当这个角色的宽基,中证A500采用50%传统价值型行业和50%新兴成长型行业的覆盖组合,并将各三级行业内的龙头公司作为指数样本,对新质生产力的配置相对更加重视。

从市盈率上看,中证A500普遍在13-14倍的区间,也显著低于纳斯达克的35-40倍,一切指标都在服务于长期价值,简单来说,就是生意可以不「性感」,但必须要能持续做下去,很大程度上,这些面孔,才是中国经济最真实、也最具辨识度的代表。

500

注:数据截至2025-11-07,数据来源Wind

实战往往比理论更具说服力:

自发布以来,截至今年11月7日,中证A500指数累计上涨55.57%,相比沪深300,回报率要高出4.5%左右,相关ETF累计资金也流入了超过2000亿人民币,像是A500ETF易方达(159361)指数直通车等跟踪中证A500指数的ETF已经成了当之无愧的明星产品。

500

规模与流动性双优,是这类ETF的最大特点,交易体验几乎无折溢价,对定投用户来说堪称「成本福利」,在4000点的震荡环境里,信指数而非听风雨的选择,或许更适合普通投资者。

对于普通人而言,想要在技术革新导致动荡频发的拐点,去持续关注数百家上市公司的财报和动向,无异于天方夜谭,而分散风险可行性最高的方式,依然是通过即开即用般的工具箱产品帮助自己穿越周期。

哪怕是市场极端行情也更让人放心,中证A500指数本身的动态调仓机制,能持续淘汰弱势企业、纳入优质标的,相当于自带「优化滤镜」,让投资者能长期分享中国经济成长的回报。

除此之外,今年同样受到市场关注倍增的指数还有中证红利指数,风格又和中证A500、沪深300不太一样,像是同类规模第一的红利ETF易方达(515180)指数直通车,更加聚焦高分红、高股息的公司,相当于一键布局A股最热衷于回馈股东的大户们。

500

无论如何,指数基金的繁荣,看起来是投资者选择集体躺平的征兆,但它恰好说明了这个市场学会了站着走路。

在不成熟的市场里,所有人都想「战胜市场」:散户沉迷于追热点、听消息,机构偏执于挖掘十倍股、预测拐点,本质上都是对定价机制的不信任。

某种意义上,看好指数背后的集体智慧,相当于认同市场的有效性,或者说得更直白点,是市场的诚实,如果市场充满错误定价、内幕交易、股价操纵,指数就是一潭浑水,也不会有人愿意被动投资。

换句话说,这是对于A股发展趋势的定性判断。

一个成熟的股市,不需要每个参与者都成为股神,但需要大多数参与者理性的承认自己的普通,中证A500的成功,正是基于市场对效率的尊重、对成本的敏感、对长期的信仰。

很有意思的是,绝大多数专业才能青史留名的经济学家,其实在买股票上的眼光都不太行,比如「宏观经济学之父」约翰·凯恩斯、奠定现代金融学的欧文·费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麦伦·休斯都曾因炒股而破产,生动说明了知识的有限和市场的无限,「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反倒是同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保罗·萨缪尔森,对「指数基金之父」约翰·博格推崇备至,并知行合一的靠买指数过完了富足的一生,他对媒体是这么说的:

「巴菲特不可能告诉你如何成为沃伦·巴菲特。而博格尔对他的投资原则的详尽描述,使我和上百万的投资者在20年后将令我们的邻居羡慕不已⋯⋯而与此同时,我们在这充满着变数的20年中又能高枕无忧。」

连诺奖得主都承认,复制成功者的策略,比试图挑中成功者更现实。这倒是和巴菲特最后说的那句话很像,相信榜样的力量。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证A500等指数的繁荣,既是股市成熟的「果」,更是股市持续走向成熟的「因」——唯有让指数基金的生态持续壮大,A股才能真正成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资本市场。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