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按摩椅的终局之问:乐摩物联的高增长能跑赢成本吗?
在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自助按摩椅已经“没有故事”的时候,乐摩物联却以一份持续上扬的财务曲线闯入资本市场视野,营收在上升、利润在增长、设备在扩张,一切看起来都充满动能。
然而,翻开招股书,会发现另一幅截然不同的图景:分公司在成批消失,利润增速开始放缓,业务结构单薄得几乎没有缓冲层,重资产模式正在加速蚕食规模效益。
持续向上的业绩与暗流涌动的市场环境之间,照见乐摩物联上市的另一面,也照见这种高度依赖占点、倚重场景的线下商业模式正走向拐点。

在停滞市场中逆势突围,乐摩是如何做到的?
自助按摩椅曾在2016–2019年短暂火热,但随着设备泛滥、体验趋同、行业竞争白热化,整体市场并未迎来真正的爆发。
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3年,整个行业规模仅从23.4亿元微增至24.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只有1.1%。这是一个典型的“存量市场”,甚至算不上稳定增长的行业。
在这样的行业周期里,乐摩物联却在此期间交出了一份持续增长的成绩单。
招股书显示,其营收三年内跨越式增长:2022年为3.3亿元(人民币,下同),2023年达5.87亿元,2024年升至8亿元;毛利大幅提升,从8534万元跃升至近3亿元。
净利润更是阶梯式腾跃,2022年仅648万元,2024年达到8581万元。2025年前八个月,公司营收6.31亿元,同比增长13.9%,运营利润1.07亿元,期内利润近9000万元。
而支撑这一增长的是乐摩物联密集铺设的场景与设备,其拥有4.5万个服务点,覆盖全国339个城市,设备超50万台。
乐摩通过渠道优势,在行业无增量时,试图以规模压制对手。只是这种模式短期内虽有效,但扩张越快,风险也越大。2025年,其利润同比下降5.7%,高速扩张的惯性减弱,使得增长曲线首次“掉头”。
此外,乐摩物联分公司还出现了大规模收缩。公开数据显示,乐摩物联原有56家分公司中,40家已悄然注销,仅剩16家维持运营。
对依赖线下点位管理、设备维护和场地谈判的服务型企业而言,分公司是运营体系的关键纽带,大规模注销难以用常规优化解释。
而业务结构单一则是其另一核心问题。报告期内,乐摩物联对智能按摩服务依赖加深,2022年该业务收入占比95.75%,2024年前三季度升至98.22%。
业务高度单一,一旦核心业务受场地费上涨、竞品低价抢点、消费下行等冲击,企业将缺乏安全边界。在行业停滞的背景下,乐摩市占率的提升是对竞争对手份额的挤压,这种压榨式增长的持续性或许有限。总结来看,在近乎零增长的按摩椅行业中,乐摩物联凭借快速铺设的线下点位与设备规模,实现了营收与利润的短期跃升。然而,这种以规模换增长的路径已显疲态:利润首次下滑、分公司大幅收缩、业务结构高度单一,均暴露出其增长模式的脆弱性。
模式悖论:直营与合伙人模式的两难困境
在行业缺乏增量、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乐摩的扩张更多是对存量市场的挤压,其持续性正面临严峻考验。
支撑这一扩张路径的背后,是乐摩物联在运营模式上的关键抉择,直营与合伙人模式的两难困境。如何在控制成本与保障服务质量之间取得平衡,已成为乐摩物联规模策略能否持续的核心挑战。
现阶段,乐摩采用“直营 + 合伙人”双线并行模式,但两种模式呈现截然不同的盈利图景。
直营模式贡献84%收入,毛利率为34.22%。场地租金、设备折旧、维护运维费用和城市团队管理成本等,使其规模越大,成本越高,这是重资产的典型特征。2024年前三季度,销售成本中近70%来自场地使用费和维护费用。
合伙人模式仅占收入14%,却贡献74.44%高毛利率。该模式通过成本转移实现高毛利,点位、维护、折旧大部分由合伙人承担,乐摩物联负责品牌、技术与系统。但合伙人意愿难管理、品牌控制力弱、收入规模难快速扩大等局限明显。
而这就形成了“结构悖论”。赚钱的合伙人模式业务规模小,规模大的直营模式却吞噬利润。上市后,若继续依赖直营扩张,成本压力将进一步放大;若转向合伙人模式,规模扩张速度又会下降,商业上难以自洽。
如果我们将乐摩物联的商业模式、财务结构、和扩张逻辑放在一起,会看到一个复杂而典型的行业缩影。在行业增长停滞时,它靠抢点维持增长;规模成本攀升时,它借资本补血扩张;业务结构单一时,它用市占率强化壁垒;利润承压时,它用故事强化上市合理性。
尽管,乐摩物联确实在一个低速行业中跑出了增长。但未来几年,它要回答的问题,远比招股书中的数据更复杂。
在行业规模不再扩大、成本持续上升、分公司批量注销的情况下,乐摩物联又将走向何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