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业务赚钱了,但小米还只是站在爆发的前夜

500

文源 | 源媒汇

作者 | 王言

连续多个季度,小米的营收均实现同比20%以上的增长。这种连续的高增长,甚至让人会感到有些“审美疲劳”。

11月18日,小米集团发布了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本季度,集团实现营收1131亿元,同比增长22.3%,连续4个季度突破千亿;经调净利润113亿元,同比大增80.9%,创历史新高。

500

而今年前三个季度,小米的收入接近去年全年,利润也已经超过去年全年。

过去很多年,市场对手机、汽车行业的叙事似乎都是一成不变。不管是“需要接受长期亏损”,还是“商业模式单一”,这种外界理解的生意逻辑,其实始终和内部人看到的有所差异。

现在,深入拆解财报数据与业务布局可见,小米如今已构建起“手机高端化+AIoT生态深化+汽车业务爆发”的多维增长引擎,叠加全年超300亿元的研发投入与“人车家全生态”的战略纵深,其增长天花板远未触及。

01

汽车业务首次盈利

作为小米最受关注的业务,汽车业务的表现再次回应了其“跨界造车能否成功”的质疑。

财报显示,今年三季度,小米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收入290亿元,同比大增超199%。其中,智能电动汽车收入283亿元,其他相关收入7亿元。

500

而在本季度,小米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首次实现单季度经营收益转正,实现单季经营收益7亿元。

出众的产品力是小米汽车业务实现盈利的核心。财报显示,第三季度,小米共交付108796辆新车,创历史新高。自2025年6月Xiaomi YU7系列发布以来,该产品深受用户喜爱。2025年10月,Xiaomi YU7系列在中国大陆SUV销量排行榜中排名第一。

在线下渠道布局方面,截至2025年9月30日,小米已在中国大陆地区119个城市开业了402家汽车销售门店;在中国大陆地区已有209家服务网点,覆盖125个城市。

在财报发布后的业绩会上,小米管理层还给出了一个最新数据,将在本周内提前完成全年35万辆的交付目标。

另外,强大的成本控制与定价能力也让小米汽车业务有着较强的盈利能力。

第三季度,小米智能电动汽车的ASP(平均售价)由2024年第三季度的每辆23.86万元上升9.0%至每辆26.01万元。同时,在不打价格战、不以价换量的基调下,该业务毛利率达到25.5%,这在单季度交付超过10万台的数据上,显得尤为可贵。

500

来源:小米财报

一直以来,产能是制约车企增长的关键因素。小米汽车此前在订单爆发后,交付能力得到外界的持续关注。

小米管理层表示,汽车产品交付以来仅18个月,总交付量已超过40万台。今年7-8月,交付量提升至每月超3万台,9-10月单月交付超4万台,本周将完成今年年初定下的超35万台交付目标。

对于交付周期缩短的主要原因,小米高管表示,首先是效率提升,其中SU7 Pro和Pro Max的整体交付能力提升明显,由于部分供应材料限制,未来将持续加快其他产品的交付周期。

总体看,随着产能爬坡与供应链优化,小米汽车业务明年将实现更大规模的交付;在车型矩阵上,小米正加速产品迭代与新品规划,覆盖更多细分市场,进一步扩大用户群体。

而随着规模效应的显现、供应链成本的优化以及高端车型的推出,汽车业务的盈利水平有望逐步提升,成为集团利润增长的重要支柱。

02

手机业务的韧性

汽车业务之外,小米的智能手机业务也在沿着高端化战略持续推进。

第三季度,小米手机×AIoT分部收入841亿元。其中,智能手机业务收入460亿元,出货量连续9个季度同比增长,连续21个季度稳居全球前三;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收入276亿元,同比增长5.6%;互联网服务收入94亿元,同比增长10.8%,其中境外互联网收入33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轻微回暖”的背景下,小米手机业务展现出强劲的增长韧性。

第三季度,小米全球手机出货量达4330万台,同比增长 0.5%,实现连续九个季度同比增长。另据Omdia数据,第三季度,小米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前三,市场份额为13.6%,连续2个季度排名全球前三。

长期以来,“过度依赖中低端机型、盈利能力较弱”是市场对小米手机业务的核心质疑,但其实小米高端化战略早已取得实质性突破。

根据第三方数据,2025年第三季度,小米在中国大陆地区的高端智能手机销量在整体智能手机销量中的占比为24.1%,同比提升4.1个百分点;其中,其在中国大陆地区4000–6000元价位段的智能手机销量市占率达到18.9%,同比提升5.6个百分点。

以今年9月发布的小米17系列为例,该机型上市首月销量较上代增长30%,其中小米17 Pro和小米17 Pro Max两款高端机型销量占比更是超过80%。

高端化带来的直接成效是量价齐升。财报显示,第三季度,小米在中国大陆高端智能手机出货量占比持续提高带动ASP上升。

同时,尽管上游DRAM等产品价格同比上涨,但通过产品结构升级,小米成功对冲了部分成本压力。

小米集团合伙人、集团总裁卢伟冰在业绩会上透露,公司已与核心供应商签订2026年供应协议,通过长期锁价稳定成本,同时持续推进高端化以改善盈利结构。

从整体业务结构看,AIoT业务是小米区别于其他科技企业的核心优势,也是市场最易忽视的价值洼地。

从业绩表现来看,第三季度小米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实现收入276亿元,同比增长5.6%,毛利率为23.9%,同比提升3.2个百分点。

500

其中,小米生活消费产品收入同比增加20.4%,主要是由于全球市场扫地机器人及移动电源以及境外市场电动滑板车的销售额增加所致;可穿戴产品收入同比增加22.5%,主要原因是智能手环及智能手表的出货量增加。

而在智能家电赛道,小米高端化产业闭环优势进一步凸显,形成协调效应。

今年10月,小米智能家电工厂在武汉正式竣工投产,完整打通“设计-研发-生产-验证”产业闭环,规划峰值年产能700万台空调,明年将开启空调产品大规模量产,全面支撑小米高端家电的制造与交付。

在两大业务的协同增长下,小米的盈利能力也得到提升。第三季度,小米手机×AIoT分部毛利率为22.1%,同比增长1.3个百分点。

03

再造一个小米

如果说设备规模是小米AIoT生态的广度,那么技术创新就是其生态的深度。

目前,小米的增长潜力不仅在于单一业务的突破,更在于“手机×AIoT×汽车”的生态协同与全球化布局。

截至目前,小米AIoT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平板及笔记本电脑)突破10亿台,手机全球出货量稳居前三,汽车业务快速起量,三大业务形成的生态闭环,将产生强大的用户锁定效应与交叉引流价值。

更重要的是,AIoT生态与汽车业务的协同效应正在显现。小米汽车用户可通过车机系统无缝控制家中的智能设备,而IoT设备的数据也能为汽车智能化提供场景支撑,这种“人车家全生态”的闭环体验,是传统车企难以复制的优势。

另一方面,手握超过2300亿现金的小米,对于研发领域的投入态度也是一大看点。

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小米累计研发投入达235亿元,已接近2024年全年,预计今年将投入超300亿元。其中,第三季度研发投入91亿元,同比增长52.1%,创下历史新高。

500

高素质的研发团队,是技术创新的核心保障。截至第三季度末,小米的研发人员数创历史新高,达24871人。

目前,小米正通过“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的双线布局,在AI、物联网、新能源等前沿领域积累专利储备,为未来的增长提供技术支撑。

总的来看,在大模型、芯片、操作系统、智能驾驶等底层技术领域,小米持续加大投入:MiMo-Audio语音模型开源、澎湃OS迭代以及智能驾驶算法优化等,这些技术不仅支撑现有业务发展,更在构筑长期竞争壁垒。

而出海战略,则成为小米技术投入以及产品爆发的一大承接出口。

如今,小米的出海战略正从单一产品输出,转向“新零售模式+全品类矩阵” 的全球化布局。

在智能家电领域,小米凭借科技化、高性价比的产品优势,持续扩大海外市场份额,通过本地化的产品适配与渠道建设,深耕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业绩会上,小米管理层表示,家电业务“海外市场空间非常大”,并将在2026年大力拓展。

新零售模式的海外闭环建设,也成为小米出海的一大看点。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零售体系,小米在海外构建起高效的销售网络,既提升了品牌曝光度,又优化了用户购物体验。

目前,小米在境外地区的新零售门店数达到约300家,覆盖东南亚、欧洲、东亚和拉美等区域。

同时,卢伟冰透露,在做好中国市场的基础上,小米汽车会开启出海相关准备工作,目标是到2027年实现落地。

未来,小米汽车产品有望与家电、手机等产品形成协同效应,丰富海外产品矩阵,在海外再造一个小米。

最新的财报数据,不仅展现了小米强劲的增长韧性,更揭示了其“三大增长引擎+生态协同+技术驱动”的核心竞争力。手机高端化的突破、AIoT 生态的深化、汽车业务的爆发,正形成的增长合力,正在打破市场对其增长天花板的认知。

就在小米发布三季报几天前,高盛发布研报称,从长远来看,相信小米稳健的资产负债表、强大的生态整合能力以及因规模和深度参与电动汽车供应链而产生的成本优势,将提升其在电动汽车领域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并且,小米有望凭借其互联互通的消费终端,在全球范围内构建最大的消费级物理智能生态系统之一。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