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上市的宇树科技,只差临门一脚

《星岛》见习记者 曹安浔 深圳报道
宇树科技创始人、董事长王兴兴最近喜事频传。
11月15日,在重庆举办的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大会上,王兴兴受聘为重庆人工智能学院客座教授。同日,宇树科技完成上市辅导的消息,与在“中国科技第一展”表演机器人格斗的视频,一同刷爆社交媒体。
参加完重庆大会的次日,王兴兴就马不停蹄地出现在北京。11月16日,王兴兴在“2025人工智能+”大会上宣布:“宇树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已经能够完成绝大部分工作动作,无论是离线预学习,还是实时模仿复刻”,引起公众广泛关注。

这也为宇树科技的上市之路更添遐想。
上市竞速赛,宇树领先
11月15日,证监会官网显示,宇树科技已于11月10日完成IPO上市辅导,正式进入辅导验收阶段。

自7月7日签署辅导协议到完成,宇树科技仅用时132天就跑完了相关流程,远低于A股通常6—12个月的辅导周期,创下年内具身智能类企业最快纪录。受此影响,11月17日,A股人形机器人概念股早盘集体异动,部分个股涨幅显著。
而下一步,将成为王兴兴首战资本市场前的毕业考。
有熟悉企业IPO流程的业内人士向《星岛》表示,当保荐机构觉得公司准备好了,就会向证监局申请“毕业考试”,也就是辅导验收。一般来说,验收机构辅导验收工作用时不得超过二十个工作日,通过验收后,证监局会发出一张 “验收工作完成函”,这是企业正式提交上市申请的“通行证”,企业必须在12个月的有效期内提交招股书,否则就得重新辅导一遍。
上述人士指出,“如果不涉及到辅导机构补充和修改资料,企业进入证监会辅导验收阶段后,进度就很快了,一般一个月以内就能够提交招股书。无论向哪个交易所提交招股书,验收进度均相同。”
这一进度与此前宇树官方透露的10月到12月递交招股书的计划一致。
随着宇树科技完成上市辅导,在“人形机器人三巨头”竞速上市的比赛中,宇树科技领先了一个身位。
11月中旬,智元机器人完成股改,这是启动IPO工作的前置要求;乐聚机器人母公司——乐聚智能则于10月在深圳证监局办理辅导备案登记,拟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
百亿资本新贵
作为近年炙手可热的科技明星公司,宇树科技已被“重金买股”,拥有一个覆盖国有资本、知名投资机构、头部互联网大厂的“豪华投资天团”。
企查查显示,宇树科技已获13次创投融资。最近一次发生在今年7月,北京国资参投的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有限合伙)对宇树科技追加投资;6月,宇树科技完成了始于去年底C轮融资的交割,由移动旗下基金、腾讯、锦秋基金、阿里、蚂蚁、吉利资本共同领投,绝大部分老股东都跟投。
最近几轮融资金额并未对外公布,坊间估算,宇树科技估值已在120亿元至150亿元之间。
辅导备案报告显示,王兴兴直接持有公司23.8216%股权,并通过上海宇翼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控制公司10.9414%股权,合计持有34.7630%股权。在宇树科技上市后,他的身价也有望大涨,成为新的超级富豪。

有机器人产业链人士向《星岛》指出,这个赛道太多初创公司,绝大部分仍在烧投资人的钱,如果没有核心技术,就只是昙花一现,只有少数国资背景和知名投资机构的公司才能长期活下去。
宇树科技良好的业绩表现也是支撑其上市的底气。与多数同行仍亏损不同,宇树科技已实现连续盈利。
接近宇树科技的人士向《星岛》透露,公司自2020年起财务报表持续盈利,明星产品四足机器狗全球市场占有率超60%,人形机器人出货量亦位居全球前列。王兴兴在今年6月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宣布,公司年度营收已突破10亿元。
大模型仍为短板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宇树科技四足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和相关组件产品的销售占比分别约为65%、30%和5%。其中,约80%的四足机器人被应用于研究、教育和消费领域,20%则被应用于安检消防等工业领域;人形机器人产品则全部被应用于研究、教育和消费领域。

随着宇树科技奔赴交易所,市场也同步审视其技术成色和业绩前景。
有观点指出,目前宇树科技主力产品应用受制于高校项目经费,个人消费需求尚未充分释放和得到满足;《星岛》也在高交会注意到,“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展馆中,有高校教师在各大机器人企业展台前询价,在听到报价后面露犹豫,但销售人员随即改口称如果用于学校科研,可以打折;还有人将宇树科技与其他头部机器人企业的研发投入进行比较,认为其过于保守。
这是大部分国内机器人企业共同面临的痛点之一。大模型投入巨大,企业需要平衡现实与未来,既要有业绩向投资人交差,又要为未来谋篇布局。有业内人士指出,AI与机器人公司IPO拼的是研发深度,资本更认可长期沉淀;宇树机器人专利多,乐聚教育场景稳,智元算法迭代快。
王兴兴也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主论坛上坦言,对于机器人本体而言,目前的硬件完全够用,限制人形机器人规模应用的最大挑战在于机器人大模型的不足,当下机器人大模型的发展阶段类似于ChatGPT发布前1—3年。
面向未来发展,他呼吁全球协作与生态共建,与开源社区紧密合作以降低创新成本,并与全球伙伴共同建立健全机器人伦理与安全标准,确保技术始终朝着“向善”方向发展。

在王兴兴看来,如果过去十年是机器人行业的萌芽与探索,那下一个十年将是行业的生长与绽放——是机器人从“能运动”走向“能做事”的关键时刻,机器人的技术落地将在工厂、社区、家庭相继实现,推动机器人真正融入生活。
市场也在期待,下一个十年里,以“硬件见长”的宇树科技将如何强化其AI决策能力和构建“软硬一体”生态,让机器人融入日常生活,成为资本市场与消费市场的长青企业。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在《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2024)》中指出,尽管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面临技术瓶颈和挑战,但随着AI大模型等技术的应用,产业将开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并预测中国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年均增速将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到2030 年达到近380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