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桩偷玉米引发的血案,好离谱
30年亲情抵不过几穗玉米?亲姑姑偷玉米,姑父竟棒杀侄女和邻居!
2024年5月27日清晨,陕西榆林靖边县乔沟湾村的宁静被一声惨叫打破。55岁的姬某利在自家储草坑旁,撞见75岁的亲姑姑姬某娥又来偷玉米,她掏出手机取证的举动,竟引来杀身之祸——姑父王某飞手持粗木棍,朝着她头部猛击数十下,致其当场身亡。

更令人发指的是,邻居陈大叔路过发现惨案,刚拨通姬某利丈夫的电话,也惨遭王某飞毒手。
一桩因小额盗窃引发的血案,夺走两条鲜活生命,而始作俑者的姑姑仅受行政处罚,至今仍在村里生活。
这场跨越30年亲情的反目,到底是一时冲动,还是人性的扭曲?
30年邻里亲情,毁于几穗玉米的贪婪
姬某利与姬某娥的关系,远比普通姑侄更亲近。她们既是娘家血亲,婆家又是表亲,两家相邻而居30余年,平日里互帮互助,姬某利更是长期照料着姑姑一家的生活。
“有好吃的先给姑姑送,家里农活忙不过来也会主动搭手”,村民们回忆,两家之前从没有过激烈矛盾,谁也没想到,矛盾的导火索会是几穗不值钱的玉米。
事发前一周,姬某利就发现自家玉米频频失窃,只是一直没抓到现行。
2024年5月27日清晨,她早早来到储草坑旁劳作,正好撞见姑姑姬某娥正在偷偷搬运自家玉米。
姬某利又气又无奈,想到姑姑已是75岁高龄,她没当场发作,只是拿出手机拍摄视频,想留存证据后再和姑姑理论。
可她没料到,这一合理的取证行为,彻底激怒了姬某娥。姬某娥当场与她争执起来,见争执不过,便转身跑回家,喊来了丈夫王某飞。
几分钟后,王某飞手持一根粗木棍怒气冲冲赶来,二话不说就朝着姬某利的头部、颈部猛击。姬某利来不及反抗,便倒在血泊中,最终因闭合性颅脑损伤当场死亡。
路过的邻居陈大叔目睹惨剧,吓得赶紧掏出手机想通知姬某利的丈夫,刚拨通电话,就被丧心病狂的王某飞追上,用同一根木棍击打头部,同样当场殒命。
案件发生后,警方2小时内抓获凶手王某飞,2025年6月20日榆林中院开庭审理此案(截至11月仍未宣判)。

这个事件引发了三重争议,至今仍在发酵:
第一个争议:75岁姑姑“免刑”引发的公平性争议
作为盗窃行为的始作俑者,姬某娥仅因“年满75岁、盗窃金额未达刑事标准”,被处以行政处罚,未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至今仍在村里生活。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小(通常500元以下),或多次盗窃、入户盗窃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并处500元以下罚款。姬某娥多次偷玉米,虽金额未达刑事立案标准,但已构成治安违法。
这一结果,让死者家属无法接受:“她天天来偷玉米,是惨案的导火索,若不是她喊来姑父,怎么会死人?” 网友也纷纷质疑:“高龄不该成为免责挡箭牌,难道年纪大就能为所欲为?”
法律人士解释,75岁只是量刑时的“从宽情节”(不适用死刑),而非免责理由。若有证据证明姬某娥存在教唆杀人、多次盗窃等行为,仍可追究相应责任。
构成教唆犯罪需满足三个条件:主观有教唆他人犯罪的故意、实施了教唆行为、被教唆人实施了对应犯罪。姬某娥虽喊来丈夫,但若无证据证明她教唆“杀人”,则难以认定为教唆犯。
第二个争议:“亲情照料”与“恩将仇报”的道德谴责
姬某利长期照料姑姑一家,30年邻里和睦,却因制止盗窃惨遭杀害,这种“恩将仇报”的行为,实在可恶!
村民们纷纷惋惜:“几穗玉米值不了几块钱,怎么就能下这么狠的手?” 死者女儿王丽(化名)更是悲痛欲绝:“我妈对姑姑那么好,她却联手姑父害了我妈,还有无辜的邻居。”
第三个争议:激情杀人与预谋犯罪的量刑争议
有人认为王某飞是“一时冲动”的激情杀人,可从其“连续猛击头部”“杀害无辜邻居”的行为来看,更符合“手段残忍、情节恶劣”的特征。
根据《刑法》第232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结合案件情节,王某飞被判处重刑的可能性极大,但亲属关系是否会成为量刑从轻的考量因素,仍引发热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