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问恐慌”席卷硅谷,谁在颤抖?
11月的硅谷,一场被海外社交媒体称为“千问恐慌”的情绪正从科技圈向更大范围蔓延。
日前,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华盛顿在一份备忘录中指控阿里巴巴“为中国军方提供针对美国的技术支持”。尽管全文未提供任何具体证据,阿里巴巴也立即进行了严正反驳并指出这是一场“恶意公关行动”。
但这场莫须有的攻击值得深思,因为这背后是中国大模型技术对美国科技霸权的实质性冲击。
当阿里旗下千问Qwen开源模型下载量反超Meta的Llama成为最受全球开发者欢迎的宠儿,当可全面对标ChatGPT的千问APP全力进军AI to C市场难以低调,中美AI竞逐的剧本,已悄然从北美定义、中国跟随转向体系对体系的平等对话。
恐慌之下,闭源高负债VS开源抢生态
这不是中国AI第一次引发海外高度重视。
年初DeepSeek以低算力高产出模式打破大模型“烧钱竞赛”定式时,硅谷或许已感受到些许威胁性;如今温水煮青蛙式成长到了势不可挡地步的千问,则直击美国AI产业的底层焦虑,这一焦虑甚至直接烧到了白宫。
深入剖析可知,这种焦虑源于两种技术路线的碰撞:
一直以来,美国AI产业的主流是依托闭源生态构建“高算力→高成本→高定价”的垂直壁垒:OpenAI以GPT-4为旗舰收取高昂API费用,谷歌Gemini、Anthropic的Claude均走闭源收费路线。这一模式曾被视为理所当然,核心玩家都试图通过垄断模型能力掌控AI话语权。
可走到现在,这种闭源生态模式的压力愈发厚重。一边是商业规模有限增长以及可盈利商业路径的持续摸索,另一边则是融资投入的迅速膨胀。
要知道今年以来,AI相关债券发行量占美国企业债务净供应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仅Meta单次再融资即达300亿美元。这种将AI未来押注于债务杠杆的模式,使得整个生态面临极高的流动性风险,而且这已经不是能轻易说停的事。
反观中国AI产业,一条“降本算力→开源扩散→场景深耕”的水平路径正显现实效。眼下,阿里Qwen系列的崛起,将这一路径推向高潮:
至今千问Qwen全球下载量、衍生模型数量均超过美国Meta Llama系列,位居全球第一开源模型;全新版Qwen3性能已达GPT-5、Gemini 2.5-Pro同级水平,支持119种语言。
在场景落地层面,作为C端新抓手,阿里基于Qwen3模型开发的千问APP在前几日已上线公测版,初步反馈良好;国际版也将上线,届时将借助Qwen模型的海外影响力与ChatGPT直接争夺用户。依照阿里强大的生态体系,可以预见该产品在电商客服、旅行规划、办公提效等场景的真实商业价值兑现非常可观。

更致命的是,这种开源模式将顶级模型能力免费开放,直接冲击北美闭源收费体系。前谷歌CEO施密特直接预警,在成本和技术可行性双重压力下,全球多数国家可能转向中国开源技术。这意味着美国失去对AI生态的唯一主导权可能性极高。
归根结底,硅谷的恐慌实则是以中国AI企业为主导的开源扩散威胁到了美国精心构筑的技术领先+价格垄断根基,后者引以为傲的定价权未来极可能面临崩塌风险。
千问抢位初成功,北美AI单极梦碎
更深层次来说,白宫的无端指控还隐含着北美根深蒂固的科技霸权思维。从微软定义PC操作系统、谷歌重塑信息分发、苹果开创移动生态……美国多年来主导了一轮又一轮科技范式,早已形成“押注定义者而非追随者”的产业信仰。
这种历史惯性曾让北美科技巨头笃信:全球科技范式的定义权属于美国,这一轮AI革命也理应如此。
为此,美国核心资本正以空前共识投入这场变革,试图锁定未来二十年的技术范式与定义权。
然而,“千问恐慌”情绪的浮现与蔓延说明这个新剧本注定不会再由单一势力谱写。这一次,在AI这一重塑生产关系的颠覆性技术面前,中国科技产业首次站到了“能力齐平、生态对垒”的新起点。
首先是能力层面,按照斯坦福大学《2025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到去年底中美顶尖模型性能差距已收敛到0.3%。
其次,这种突破还源于中国AI产业链的全栈觉醒。阿里巴巴的全栈布局就是这种觉醒的核心代表。
历经十六年的沉淀,阿里形成覆盖底层算力、模型系统、应用生态的全栈能力体系,是全球极少数具备大模型—云计算—芯片—应用一体化能力的科技巨头。到了今年,阿里又进一步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超3800亿元建设云与AI基建。
在这一体系下,AI已全面支撑阿里生态:在淘宝和天猫,AI助力商家经营、内容制作、用户服务;在飞猪,“问一问”结合AI与旅行场景,提供专业化、可执行的行程规划;在钉钉,AI表格支持单表千万行操作,显著提升办公效率……这些场景不是简单的“模型测试”,而是真实商业价值的验证。
有了这些先天优势托底,作为阿里直面“AI时代未来之战”的核心切入产品-千问APP的上线也就在情理之中。阿里率先撕开了这场全球科技巨头都觊觎已久的AI超级入口争夺赛。
未战而慌。阿里AI强势的生态输出,直接加剧了美国AI产业对其闭源生态应用的落地焦虑,也间接代表着中国AI产业与北美科技巨头进入“平视时刻”的现实性。
平视非终点:全球AI竞合深解
这份“科技平视”来之不易,但自信崛起的同时也要清醒认知到,“平视”并不意味着中国AI在更多单点技术上完全追平北美科技。在算力、芯片和科研基础方面,北美科技势力仍保持明显优势,且闭源模型在企业级市场仍有较强吸引力。
但中国AI产业在路径正确性与生态完整度上获得了对等竞争的位置。其构建的开源生态+场景纵深+成本优势平行体系,在某种程度早已能与OpenAI+微软+英伟达的北美联盟形成对抗。
这种对抗没有赢家通吃,却重塑了全球创新逻辑。
对美国而言,负债驱动的闭源模式面临“创新悖论”:越是追求技术领先,越需天量投入;越是高定价,越阻碍生态扩张。高盛报告警示,当投资高度依赖对未来收益的贴现,而现实回报不及预期时,债务链条的崩塌将引发系统性风险。目前为了支撑持续的AI投入,北美科技巨头债务一直在上升中。
而中国开源路径虽具成本优势,却需警惕场景碎片化与基础创新不足,譬如国产AI大模型在复杂推理任务上仍普遍落后于GPT-4,芯片制程、高算力芯片自主设计能力差距短期难消等。
“平视时刻”的真正价值,应该在于打破科技霸权的单一叙事。过去,新能源让中国完成半次定义;未来,AI正为其提供完整定义权的契机。
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主要力量之一和重要参与者,千问APP肩负的真实野心实则是阿里意图争夺人类与AI交互方式的规则制定权。一如阿里CEO吴泳铭强调的“自然语言才是AI时代的源代码”,暗示未来智能体将如APP般普及,而入口归属决定生态主导权。
历史证明,定义者往往诞生于范式迁移的裂缝中。微软崛起于IBM忽视的PC软件,谷歌胜出在雅虎轻视的搜索算法。现今千问的势不可挡,未必意味着中国AI产业生态已实现领先,却清晰传递一个信号:AI的未来不再由硅谷单方面书写。
在AI这个足以重塑人类文明的底层技术领域,“平视”本身已经是国产AI链质的—场突破。
来源:港股研究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