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节“亲儿子”,开始抢华为的车圈饭碗

怎么做好智能化,是不少车企每天都要自我拷问的问题。
就在今年,小鹏汽车何小鹏、广汽集团冯兴亚、长安汽车朱华荣、理想汽车李想、东风集团杨青、奇瑞汽车尹同跃……一众车圈大佬先后来到深圳华为总部,与任正非交流、取经。

6年前,华为初入汽车圈时还被视作潜在对手,如今车圈之所以集体转换态度,智能化是个关键因素。
今年10月底,鸿蒙智行宣布达成百万交付量,用时仅43个月。其中,问界M9连续18个月蝉联50万级以上豪华车销冠,更是令所有人侧目。所有人都知道,这一切绚烂数据的核心,正是智能化。
也正因为智能化的市场潜力,华为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挑战。
比如字节跳动。据36氪报道,字节旗下的火山引擎和赛力斯,在合作推动豆包大模型进入车机。

此外,阿里通义AI大模型、百度的文心大模型等,也各拿下了不少的车企客户。

要玩转智能化,可能得先玩懂“大模型上车”。
01
没有大模型的车,快卖不动了
让大模型上车,特斯拉绝对是最激进的一个。
早在2015年,特斯拉就开始布局自动驾驶软硬件自研,2016-2019年陆续实现了算法和芯片自研。

但彼时还只是特斯拉的“圈地自嗨”,其他同行大都无动于衷。
直到两个关键节点的出现,大模型上车的趋势变得势不可挡。
一个是ChatGPT的横空出世。
大模型瞬间炙手可热,没多久国内更是直接打响了“百模大战”,大模型进入了手机、医疗、教育等各行各业,甚至又出现了那句老生常谈的话:所有生意都可以用大模型重做一遍。
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大模型上车就成为了汽车智能化发展的潮流。2024年4月的北京车展上,一口气冒出来二十多个大模型上车项目。

一个是DeepSeek的突然爆火。
2025年1月20日,DeepSeek发布推理大模型DeepSeek-R1,凭借比肩OpenAI o1的性能和超低推理成本,迅速引发全球关注。
如果说在之前,大模型上车只是少数头部玩家的宣传噱头,那么DeepSeek的出现则是正式吹响了车圈集体拥抱大模型的集结号。
2月5日,何小鹏在开工信中,罕见地用近三分之一篇幅谈论DeepSeek:“除夕前后,DS大模型给全球科技圈带来震撼——它既实现了媲美OpenAI的体验,又将成本压缩到极低。未来十年,AI将驱动汽车发生远超电动化的变革。”

这样的看法,不只何小鹏一个人有。对于大模型在汽车行业的作用,不少业内人士甚至将其定位为“基础设施”。这是因为,作为一个较为垂直的领域,大模型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应用更多,从智能座舱到智能驾驶再到底盘域……
所以,过去有人说新能源汽车是“大号手机加四个轮子”,现在的说法则升级为了“汽车机器人”。
大模型上车,自然成了所有车企必须追逐的风口。
今年2月7日,岚图官宣其已完成与DeepSeek模型的深度融合,岚图知音将成为汽车行业首个融合DeepSeek的量产车型。此后陆续有几十家车企接入DeepSeek或其他大模型。
连海外车企此次拥抱新技术,也比之前快了不少。在中国市场,它们不约而同接入了中国云服务公司提供的大模型服务,例如奔驰与字节的火山引擎合作,奥迪与华为乾崑联手。

向来以“沙发彩电大冰箱”+增程独步汽车市场的理想,也在张开双臂拥抱大模型。在理想i8纯电SUV新品发布会上,长达数小时的演讲中,占据绝对C位的,是一个名为“VLA”(Visual Language Model,视觉语言大模型)的AI技术。李想甚至将其称为汽车行业的——
iPhone 4时刻。

02
大模型上车,绝非噱头
大模型上车的浪潮来势汹汹。原因无他,是真有用。
大模型在汽车服务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智能座舱,二是自动驾驶,都对车主体验和车企发展有着极大影响。
对于用户,有无大模型加持,驾乘体验相差巨大。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智能座舱是大模型最为便捷的应用场景。在过去的智能座舱内,一条指令对应一个执行或一个应用,完成这一系列动作就需要多个指令。而面对这条命令给出的复杂任务,大模型可以调用多个应用分步骤完成。相比以往的人机交互来说,新的能力更接近人类。

2025年8月,华为车BU CEO靳玉志曾公开介绍,对鸿蒙座舱的规划是,让HarmonySpace 5 从简单的问答式交互,变成自然的全能伙伴,从被动响应走向主动服务。“比如当座舱检测到,车主在后排睡着后,汽车会自动把幕布降下来、让车窗变黑、把声音调小”。
所以有人说,五年后,消费者购买一辆高端智能电动车,最关心的将不再是它有多少块屏幕,而是它的“智商”有多高。

对于车企,有了大模型之后,不仅是多了个卖点,许多事做起来更是事半功倍。
拿智驾来说,大模型能处理海量数据,还能提高模型的准确率和性能,这对智驾驶作用很大。
以往智能驾驶感知使用的都是各个小模型“堆叠”的方式,识别的原理就是自己先看,然后到知识库里进行比对,如果以前没有学习过,可能无法准确识别。而大模型能在处理路面复杂情况时具有推理能力,以及像人一样思考的能力,可以对路网、路况、环境、驾乘行为等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多维度分析,提高智驾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研发和生产方面,大模型的作用也到了必须重视的程度。
李想曾表示:“过去我们一年要做大概1000万帧的自动驾驶图像的人工标定,所以我们请了很多外包公司进行标定,大概6元到8元钱一张,一年的成本接近一个亿,这仅仅是来做自动驾驶方面的图片标定。但是当我们使用软件2.0的大模型,通过训练的方式进行自动化标定,结果和效果会非常可怕,过去需要用一年做的事情,基本上3个小时就能完成,效率是人的1000倍,这个领域的工作完全不一样了。”

此前还有报道称,小鹏等车企30%以上的软件依赖于大模型自动生成。
难怪何小鹏曾多次公开表示,AI汽车时代已经到来,从研发,到生产、管理、运维,“内部接近200个业务方面都使用了AI。”
03
暂时不要抱太高期待
越是重大改变,越是没法一蹴而就。
周鸿祎说过,大模型上车虽然会给汽车产业带来革命性变化,但这个变化不会在“一夜之间”发生。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也曾表示:大模型上车需要耐心。

有许多现实挑战,所有车企都必须直面和解决,没法弯道超车。
比如芯片问题。
大模型竞争的核心在于算力。
大模型云端训练需要上万片高端GPU训练芯片,尤其是端到端自动驾驶训练数据量已达到PB级,训练芯片需求更大。特斯拉端到端自动驾驶FSD V12在超过10万块GPU芯片支撑下才实现周级迭代。
而现在,海外的高性能GPU芯片仍被禁止对华出售,同时国产芯片仍存在制程落后、性能不足等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建议加快推动算力共享,将国内各公司分散的算力集中起来。

还有“数据”问题。
大模型在汽车行业落地应用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数据量少且质量不高。
数量方面,国内车企场景数据普遍不足百万,且出于数据合规的考虑,车企之间数据难以共享流通,导致国内车企的高价值场景数据并不充足。
质量方面,受限于现实因素,许多车企在数据挖掘和数据治理领域方面的沉淀不足。比如日常驾驶中,极难遇到像车祸、暴雪等极端场景,这导致了仅有不超过1%的数据可用于最终训练。

数据问题不解决,大模型可能会“偏科”,导致产生严重的“幻觉”问题,不仅影响体验,还可能影响安全。
最后是“生态”问题。
让大模型和车主闲聊很容易,但要让大模型提供更多服务,就需要第三方应用配合了。但调取数据、开放权限或提供高质量的API接口,通常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许多第三方公司并不愿意为了一家车企的需求进行这样的投入。

毫无疑问,大模型和AI正在从选配变标配,未来甚至还可能成为核心卖点之一。
但同时也要清楚:一场划时代的革命注定是持久战。
作者 | 观海 审校 | 琪琪
视觉 | 金克斯 轮值主编 |石峰轩



金错刀车评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