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参与外卖大战、不蹭大模型热度,这半年拼多多都在干这件事

文:志刚@互联网江湖

最近这半年,电商行业比过去三年变化都快。

即时零售大战不可开交,“双十一”大模型带货又上头条,从AI带货到外卖大战,电商行业“风口”不断。

行业“风风火火”,可这半年对拼多多来说却是很“平淡”。

不追风口,半年来拼多多反倒做了一件很“笨”的事儿:千亿扶持。

相比即时零售的“流量战”、AI带货的“市梦率”,在市场眼里,“千亿扶持”这件事儿看起来一点也不性感。

不过,在拒绝了诸多诱惑,本本分分地投入半年之后,这个“不性感”的事业也有了阶段性成果:

上半年,拼多多平台优质商品SKU同比增长51%;“95后”“00后”商家数量同比增长42%;内蒙古、甘肃等西部偏远地区纳入包邮区。

俗话说:“头三脚难踢,开锣戏难唱。”

持续投入了半年,拼多多终于还是赢下了这招“起手式”:从助农的出发点,到千亿扶持这条线,再到带动产业发展基本面。千亿扶持产业升级的“点、线、面”已有燎原之势。

“包邮区”扩大,拼多多加速“西进”

今年4月份,拼多多推出了“千亿扶持”计划,以千亿级别的资金、资源投入,希望构建一个用户、商家及平台多方共赢的商业生态。

半年时间过去了,投入的资源、资金都花在了哪?

两份报告,给出了答案。

根据拼多多发布的《2025农产品上行半年报》《新质供给一周年发展报告》,钱和资源投在了两个方面:农业、制造业产业带。

为推动农产品上行,“千亿扶持”启动了“多多好特产”专项,深入到产地源头,助力农牧产业增产增收。

数据显示,在“多多好特产”的加码扶持下,平台农产品销量同比增长47%;00后农货商家数量增长超30%,优质品种、新质商品等SKU增长54%。

而拼多多发布的《新质供给一周年发展报告》显示,“新质供给”赋能下,产业带商家数量快速增长,95后商家数量同比增长31%,00后商家数量同比增长44%。

此外,4月初,“千亿扶持”加码“电商西进”,拼多多通过物流中转费等系列减免,推动优质供给向西部地区加大供应。内蒙古根河市、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等更多偏远地区纳入包邮区。

虽然助农、赋能产业这两件事儿,拼多多一直在做,但千亿扶持计划推出之后,拼多多对农产区、产业带的投入更深了。

而“电商西进”,持续扩大“包邮区”,目的也在于降低中间成本,把更多的好货带到西部地区。

简而言之,“千亿扶持”连通供给,“电商西进”打通市场。

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重要的“西进”,美国“西进运动”、中国“西部大开发”。

美国的“西进运动”,催生了“淘金热”,把美国的消费市场,从东部13个州,延展到中部和西海岸,为后来美国西部地区经济的繁荣埋下伏笔。

中国的西部大开发,缩小了沿海地区与西部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幅提升了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消费水平。由此,消费拉动经济的动能增强,为今天推进建设统一大市场,打下了基础。

两次“西进”,都是重要的转折,也有着相似的逻辑:投资基建——拉动市场——形成消费——拉动增长的循环。

拼多多千亿扶持加码“电商西进”也是同样的内核逻辑。

半年来,“千亿扶持”“电商西进”的成效表明,千亿扶持不是简单的资源投入,而是产业带新质转型、附加值升级的“嬗变”。

一场拼多多式的反传统的增长叙事,就此展开。

过去电商行业的增长,要么投广告,要么给用户发券。是“分蛋糕”逻辑。这个逻辑在即时零售上,体现得更明显。

拼多多的增长叙事是,从发现商品,到培育产业,从关注需求,到培育供给。是从最初一公里开始的“做蛋糕”逻辑。

以云南咖啡产业为例,云南拥有全国98%的咖啡产量,但由于缺少品牌和市场话语权,贴着“廉价原料”标签的云南咖啡,售价始终无法覆盖种植成本,咖农甚至不得不砍掉咖啡树,改种蔬菜。

500

▲在云南普洱的咖啡庄园,咖啡正在进行日晒处理。

千亿扶持计划下,“多多好特产”深入云南扶持“四只猫”“花田萃”等国产咖啡品牌迅速成长,打开云南咖啡知名度,带动咖农增收,由此,“中国味”咖啡在国内市场逐渐占据主导。

“千亿扶持”为什么能够把云南咖啡产业带动起来?

我的理解是,拼多多的一个特点是,总是擅长锚定被忽视的要素。

在每个电商周期中,拼多多看似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但其实一直都在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儿。

过去电商行业流行消费升级、国潮消费,拼多多却扎根县域市场。当大家开始转向县域经济,拼多多则高举百亿补贴大旗,开进五环。

今天,当电商行业聚焦流量、聚焦AI,拼多多又开始做“千亿扶持”投入产业带。

今天的电商行业,被忽视最多的不是某个新市场、某个新技术,而恰恰是产业带,是中小商家。

“千亿扶持”落地半年来,拼多多培育产业带、扶持商家的成功经验表明,只有把真金白银的补贴、资源投入到源头,降低流通成本,才能给用户带来新价值,给商家带来新的增量。

萨伊经济学表明,好的供给是能带来增量的。

“千亿扶持”对农产区、产业带持续投入,最关键要素就是挖掘新质供给。拼多多走的,也是一条重塑产业供给的增长之路。

千亿扶持,为基本面注入更多确定性

不只是拼多多,不少行业的玩家都意识到了“产地”的重要性。

比如,直播带货,也越来越强调产地要素。

我发现,一些主播经常会到新疆等地直播带货,比如董宇辉,再比如一些东北主播,也会在各大平台带货土特产。

直播电商越来越多地开始深入农产品产地、深入到源头工厂。

直播、达人带货,看似是流量逻辑,本质上是产业逻辑。而今天的电商行业,也正在从“货架模式”转为“产业模式”。

“货架模式”下,思考增长问题,总会更多地运用市场思维、流量思维。

比如,一个品牌能不能爆,销量能不能起来,很多时候想的不是把好的产品卖到合适的市场,而是会考虑:要不要签一个当红的代言人?怎样才能搞一个炸裂的营销方案?

产业模式下,思考增长问题,更多的是考虑第一性原理,是一种“生存思维”。

比如,造新能源汽车,第一性原理是锂和铝的产业规模,因为只有锂和铝的生产规模上来了,才能支撑起汽车行业每年巨大的消耗,成本才能降得下来。

再比如,电商行业的第一性原理,其实是‘农业+制造业’。

电商平台上买的哈密瓜质量好不好,味道甜不甜,不在于主播有没有流量,而在于种植环节是否优化。你买到的衣服质量好不好,不在于品牌广告好不好看,而取决于工厂车间的品控质量。

这也是电商要到产地源头、到工厂车间的原因之一。

“千亿扶持”之所以能持续落地,原因在于拼多多不追求形式,但总能抓住内核,始终遵循电商的根本在于“农业+制造业”这个第一性原理。

存量时代,农业、制造业增长不易,商家生存很难。

过去,工厂承接外贸、线下经销商的订单,附加值不高,而农业产品非标,上行更是困难,要生存,就必须尽快完成产业升级。

也因此,挖掘新质生产力的主场,不仅在无人工厂,也在田间地头。

在贵州,曾经烂在山里无人问津的刺梨,通过拼多多助农直播、“千亿扶持”成长为撑起当地百亿产值的产业新贵;在舟山,拼多多“千亿扶持”投入下,“船二代”转型卖带鱼也能年销千万;在威海,“千亿扶持”下,钓具产业焕发新生机,新品牌创立首年便创下了上千万的销售业绩。

“千亿扶持”的最终目的,本质上就是为了加速农业、制造业的升级迭代,挖掘“新质供给”。

产业带是中国制造发展的样本。

而今天各地区的产业带,都到了旧模式向新模式迭代的时候。

“千亿扶持”在承接“产业转型空窗期”的同时,不仅解决了需求与供给的匹配问题,也解决了旧模式向新模式迭代的问题。

例如,过去,浙江平湖曾凭借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承接了大量海外羽绒服代工订单,借此成长出完备的羽绒服产业带。2024年,这里羽绒服出货量超3亿件,产值突破500亿元。

500

▲在浙江平湖,不少羽绒服工厂正借助拼多多的赋能全面向线上销售转型。

产业要升级,就不能只做代工,更要有自己的品牌。

如今,借助拼多多对营销、产品的赋能,当地工厂重构运营模式,不只从传统批发转型线上直营销售,更借助产品创新强化品牌,完成了转型升级。

放在时代的语境中看,这样的转型升级,意味深长。

一方面,农业和制造业,是我们最大的两个基本面。

当某个产业带完成转型升级,也就意味着,我们社会经济的基本面,就多注入了一份确定性。这也是“千亿扶持”投入农业、产业带的时代意义所在。

另一方面,今天,我们有世界上最大的全产业链,也有工艺成熟、产业链完备的优势,但也有转型发展的结构性问题。

越是要解决结构性的问题,就越是要稳住基本面。

数字经济也好,AI也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未来图景越是美好,基本面就需要打得越牢。

从这个角度看,也许在某种意义上,“千亿扶持”不只是在创造增长赋能产业,也同样是在书写我们创新发展的历史。

注入确定性也好,稳住基本面也罢。可以笃定的一点是,“千亿扶持”才刚刚开局,而中国农业、中国制造的价值跃升之路,也才刚刚开始。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