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之后,家庭矛盾持续升级
作者 | 离荫
来源 | 视觉志
双十一过后,许多人都在焦急地等待收货。
年轻人原本是网购的主力军,但如今在等待收货的“大军”之中,多了许多老年人的身影。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这些上了岁数的人也染上了“网购瘾”。
河北还有位75岁的爷爷,热衷网购成瘾,被奶奶强制解绑银行卡后,还找孙女偷偷给他转钱。

但是老年人上的网,似乎和年轻人不是同一片网,他们放进购物车里的东西,也超乎年轻人的想象。

啥都敢买
年轻人的想象力永远跟不上老年人的胆量,年轻人还在购买日用品的时候,老年人早已开始买起了活物。
有人一口气网购10头小牛,商家还包邮,送到家门口。
送货那天,半个村子的人都来围观。

有人在网上买鸡,因为取货取得晚了,驿站老板需要供给这些鸡的一日三餐,生怕“货”死了不好交代。

客户下单买猪,遭遇不幸的是快递员。
原本简单的分拣工作,将会成为一场紧张刺激的追逐战,谁也没想到,快递员在分拣站也能跑一场马拉松。

有时,老年人网购的范围会超越普通家禽、家畜,让人不得不怀疑他们打算在家里开一个动物园。
有网友的父亲买了一只鸵鸟,这在偶尔能见到保护动物的农村,也算是稀有物种。

有人在网上买了一匹马,天天给马“当孙子”。
他原本以为可以骑着马cos一下西部牛仔,没想到却每天忙着割草,累得直不起腰。

这都不算什么,当子女回到家看到老人网购的孔雀,他们将会开始怀疑自己的眼睛。

更让人震惊的还在后边。
对于那些见多识广的老人们来说,他们有信心驾驭凶名在外的鳄鱼。
只是,我们不知道商家打包时经历了多少挫折,也不知道老人们打算如何与鳄鱼“搏斗”。

有时候,老人们网购的一些物品,比这些活物更超出人们的想象。
有位网友的爷爷,看到喂鱼用的船坏了,站在河边沉思了一会儿,掏出手机,下单了一条船。
爷爷说,比起去镇上买,在网上买反而更加便宜,这就是在岁月流转中孕育出的生活智慧。

3天后,商家发来了一条长4米,重149斤的不锈钢船,网友还要找一辆大货车才能运到河边。
之后,网友和爷爷泛舟湖上,非常快活。

比起买船,在网上购入古风凉亭,考验的不只是用户下单时的胆量,还有安装时的体力。
坐在凉亭里喝茶的亲朋好友,不知道这份阴凉背后,主人流了多少汗水。

或许因为从小学习古诗,隐藏在中国人血脉中对于闲适雅致的追求时常被唤醒。
因为互联网提供的便利,让他们在家里也能搭建“小桥流水人家”的场景。

有人注重意境,就有人注重实用性。
从网上购买的厕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马桶、洗手池等都有,不得不让人感叹中国制造的神奇。

但似乎并不是每位老人都有这个眼光。
一个没看住,一位网友的爸爸就买了一个公共厕所放在家里,一家老小实在想不到这个东西究竟有什么用。

老人们胆子有多大,在网上购买的房子就有多大,手指一点,家里就多了一套“预制房”。
当商家送货上门时,乡亲们都投来羡慕的眼光。

只是有时候,他们的奇思妙想会让驿站老板和快递员崩溃,那些“魔法攻击”足以摧毁他们的心理防线。

有时候见到此情此景,做小辈的只想求他们赶紧收手。

踩不完的坑
许多在年轻人看来“一眼假”的东西,老年人会因为图便宜,抱着侥幸心理下单。
买到“迷你版”的东西,是他们最常遇到的问题。
网友的婆婆买了一辆二八大杠,原本想要缅怀一下童年,顺便锻炼锻炼身体。
但她也没想到,自己开着三轮车取回来的自行车,竟然如此“袖珍”。

还有人买来号称能用一年的卷纸,兴冲冲地开车去拉,实际上那卷纸一只手就能提回来,让她成为家人们的“笑柄”。

还有一只手就能拿走的空调,倒是很便携,就是不知道制冷效果怎么样。

一块钱一箱的矿泉水。

九块九抢到的60瓶饮料,每瓶都还没小拇指大。

一把袖珍版“屠龙刀”,拿在手上还以为自己来到了小人国。

一张A4大小的纸上有着16副对联,这足以让“小矮人”们欢度16次春节。

还有古色古香的中式桌椅,一个纸箱就能装得下。

但当你问他们,这些袖珍的东西有什么用时,他们总会给出让人无语的理由。

家人们看到他们买的另一部分东西,又会以为自己从小人国来到了巨人国。
一人高的羽绒服,看上去保暖性能倒是杠杠的。

还有一袋快赶上人高的薯片,足以吃到“天荒地老”。

有时候,他们买来的东西实在太过“稀有”,让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9999元,“圆明园马首真迹”搬回家。

7800块的唐伯虎真迹,被他们疯狂抢购。

那些在年轻人看来明显是“智商税”的东西,也被他们一股脑搬回家,这着实让人哭笑不得。
光靠洗澡就能一个月瘦30斤的沐浴露。

号称能降“三高”,提高免疫力,提高人的新陈代谢,预防各种疾病的玉石床垫。

喝了能让人变聪明的水,卖得比绝大多数牌子的矿泉水都贵。
但为了拯救家人们的智力,他们也愿意“慷慨解囊”。

还有号称可以延长手机电池寿命,提高手机流畅度的“手机修复器”,一度在老年人之中十分流行。
实际上,这只是个普通的充电器,“修复手机”的功能全靠商家要求在使用前恢复出厂设置。

他们还相信世界上存在能治疗癌症的碗和筷子,光靠吃饭喝水就能治疗癌症。

有时候,看着老年人成天往家里买这些东西,家人们也感觉十分无奈。
他们不是没想过阻止,只是老人们已经不再听他们的劝告。

专骗老人的直播间
这些事情许多人看着觉得好笑,其实老年人已经沉迷网购,无法自拔。
很多人退休之后,在家里从早到晚只做三件事:吃饭,睡觉,玩手机。
他们直播带货一场不落,电商网站逛个不停,有的老人吃饭、做饭、接送孩子的路上都在看直播。
他们怎么都控制不住自己下单的手,每月花在网购上一大笔钱,家里堆满了快递纸箱。

子女劝阻他们,他们却宁愿相信主播的话,觉得子女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耽误了自己“省钱”或是“发财”。
这背后是许多无良商家瞄准老年人,量身打造的“消费陷阱”。
容易轻信他人,是老年人的共性,于是有些直播间拿出老年人喜欢的话题,编造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在老年人经常逛的玉石珠宝直播间,“惩治不孝子”剧情经常上演。
“这个人是个不孝子,他开了一家玉石店,我今天为了惩罚他,我要把他的玉石全部低价清仓处理给直播间的亲人。”
主播们富有激情的演绎和煽动,让不少老年人马上下单,生怕自己手慢了,没抢到这份上天的馈赠。

还有人从短剧中汲取灵感,给自己设计了十分显赫的身份背景,如拥有十几家上市公司的富二代、跨国公司的CEO。
他们身家过亿,却有着爆棚的正义感,能够从恶人手中夺回一批又一批所谓遗失的国宝、纪念币、绝版邮票,再低价“转让”给屏幕那一边的观众们。
还有人喊着“老爹老妈”,跟老人们套起了近乎,打起了亲情牌。

无良商家还会用各种手段,增加商品的迷惑性。
70多岁的陆大爷,曾经花了5万多元,买了16幅所谓名家字画。
主播在直播间里宣传说,这些字画很有收藏价值,让买家不要拆开包装,过段时间就能升值。
商家甚至还伪造了一个不存在的“文化综合单位”之类的机构,制造了一份假材料,还像模像样地盖上章,向观众们展示。
等到子女们意识到老人上当受骗时,老人还帮着商家说好话,怎么都不相信自己进入了骗局之中。
随着老人们投入越来越多,有的老人在骗局中越陷越深,花光所有积蓄,有的老人或许醒悟过来,却不好意思承认自己的错误,只能将错就错。

陷阱的背后,是老年人情感需求的缺失。
子女忙碌时,直播里的嘘寒问暖、嬉笑怒骂成了他们的情感寄托,这种精神依赖让他们放松了警惕。
因此,防范骗局不只是靠子女关于“别上当”的提醒,更要靠子女的“常回家看看”。
哪怕每天打个十分钟电话,聊聊生活琐事,都能减少老人的孤独感。
守护老人的财产安全,本质上是守护他们的晚年幸福,这需要每一个子女都多一份用心与陪伴。
别让网购陷阱,掏空老年人的晚年。
参考资料:
1. 《爸妈在直播间买的假货,退都退不完》 新周刊
2. 《老人沉迷买买买,怎么劝? | 人民评说》 人民日报评论
3. 《中老年人网购记录比出轨截图还炸裂》 one文艺生活
4. 《网购成瘾的老年人,最有消费力的猎奇玩家》X博士


监制:视觉志
编辑:离荫
视频号:视觉志



视觉志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