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市值险守1万亿:汽车盈利了,但手机家电拖后腿了

  11 月 19 日,小米股价收盘下跌 4.81%,市值险守 1 万亿港币。

  原因是小米昨日发布的 2025 年第三季度财报不如人意,手机和 AIoT 业务已经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只剩汽车还在奋力进攻。

  本季度,小米总收入 1131 亿元,同比增长 22.3% 。其中手机和 AIoT 业务收入 841 亿元,同比只增长 1.6%;汽车及 AI 等创新业务收入 290 亿元,同比增长 199.2% 。

500

  从毛利润来看,小米三季度的毛利润从去年第三季度的 189 亿元增长 37.4% 到本季度的 259 亿元。毛利润整体增加了 70 亿元,而汽车业务就贡献了 57 亿元增量,手机和 AIoT 业务只增长 7.7% 。

500

  再从经营的角度看,如果把 “ 毛利-研发费用-销售管理费用 ” 定义为经营利润( 剩下部分为投资收益、政府补贴等等,波动大且不可持续 ),小米本季度经营利润为 67 亿元,同比去年同期的 52 亿元,增长 29% 。有增长,但并非新闻报道中的增长 81% 那么强劲。并且参考收入、毛利润的增长情况,大部分增长应该也是来自于汽车业务的扭亏为盈。

500

  下面我们对不同业务展开具体分析,先说表现好的汽车业务。

  2025 年第三季度,小米交付了 10.9 万辆新车,创历史新高。其中包括 6 月发布的小米 YU 7 以及 SU 7 产能提升,小米的智能电动汽车收入从去年同期的 97 亿元增长至本期的 283 亿元。其他相关业务收入( 售后及汽车金融服务收入 )也从 2 亿元增长到 7 亿元。

  在规模效应下,小米汽车业务本季度首次实现盈利,经营利润为 7 亿元。经营利润率约 3% 。

  在造车新势力中,小米汽车的发展速度是最快的,产品确实很强,今年前三季度累计交付已突破 26 万台。

  不过,汽车这个行业一直是充满变数的,今年的销量、利润,和明年的销量、利润之间,基本没有关系。小米汽车在爆发式增长过后,未来的发展还是要走一步看一步。

  比如今年小鹏、蔚来、零跑销量增长了,理想反而下降了。

  长城汽车和比亚迪,今年前三季度销量和收入增长了,利润却下降了。

  “ 保时米 ” 对标的保时捷,今年前 9 个月销量和收入双双下滑 6%,经营利润仅剩 4000 万欧元,较去年同期的 40 亿欧元下降 99%;因为纯电车和电池业务重组,美国关税额外成本等原因,三季度亏损了约 10 亿欧元。

  目前,由于海外数据中心对储能需求的拉动,碳酸锂期货的价格已经从今年 7 月份底部的 6 万元/吨涨到接近 10 万元/吨。这会对所有纯电汽车公司的毛利率产生压力。

500

  同时,2026  年国内还将迎来电动车购置税补贴减半,随着汽车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小米的管理层也在电话会中预测明年小米汽车毛利率会有所下降。

  手机业务方面,第三季度,小米智能手机业务收入为 460 亿元,同比减少 3.1% 。量价关系方面,出货量为 43.3 百万台,同比增长 0.5%,但手机均价从 2024 年第三季度的每部 1102.2 元下降 3.6% 至 2025 年第三季度的每部 1062.8 元。

  与主打平价的小米不同,随着新兴市场的用户生活水平提高,今年第三季度,iPhone 的活跃安装基数增长到历史新高,在绝大多数市场中都实现了增长,在许多新兴市场( 包括拉丁美洲、中东和南亚 )创下了季度纪录,并在印度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

  并且,苹果 9 月份新发布的 iPhone 17 也用上了 120Hz 高刷屏,最便宜的版本存储空间从 128G 提高到 256G,但价格依然保持在 5999 元不变。与安卓品牌的高端旗舰机相比,也开始有 “ 性价比 ” 了,这会削弱小米手机的高端化势头。

  据 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数据显示,10 月份 iPhone 在中国销量激增,市场份额达到四分之一,是自 2022 年以来首次达到这一水平。

  此外,小米手机还受到内存价格上涨的不利影响。相比于苹果手机 6000 元起的价格,小米手机均价在 1000 元左右,内存上涨对利润率的侵蚀更大。

  小米管理层在电话会中表示:“ 这一轮内存价格的上涨,是一个偏长周期。新增的投产应该到 2027 年才能产出。”

  这意味着,从今年四季度到明年全年,小米手机都可能面临逆风。涨价则丢失市场份额,不涨价则降低毛利率 —— 小米手机本季度的毛利率已经跌到 11.1%,再跌就更不赚钱了。

500

  数码家电方面( 也就是 AIoT 业务 ),本季度收入为 276 亿元,同比增长仅 5.6% 。也就是说在国补退坡后,增速已经回落到个位数。

  财报中解释主要是由于全球市场中生活消费产品及可穿戴产品的收入增加,部分被中国大陆智能大家电的收入减少所抵销。

  同样面临国补退坡,作为对比,美的和海尔第三季度的业绩依然是维持增长的,小米和格力则出现了下滑。

  而在业绩下滑后,10 月份开始,格力推出子品牌 “ 小凉神 ” 和 “ 致享家 ”,价格降到 2000 元以内,主要瞄准年轻用户。低价面前,品牌调性或许就没那么重要了,并且格力空调的质量还是过硬的。

  还是那句话,小米空调要想在 2030 年中国市场实现前二的目标,并不容易。

  其他业务方面,小米用户生态持续扩大—— 2025 年 9 月,小米全球月活跃用户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 7.4 亿,同比增长 8.2% 。截至 2025 年 9 月底,AIoT 平台已连接的 IoT 设备数( 不包括智能手机、平板及笔记本电脑 )首次超过 10 亿台,达到 10.35 亿台,同比增长 20.2% 。米家 APP 的月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长 14.4% 至 1.146 亿,小爱同学的月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长 13.7% 至 1.534 亿。

  因此小米的互联网服务收入达到 94 亿元,同比增长 10.8%。未来预期也能继续增长。但这部分收入占比不高,无法拉动整体收入增长。

500

  总结来看,小米手机业务被打起性价比路线的 iPhone 所压制、家电面临退坡带来的需求下降风险,短期内,能继续撑起小米业绩的,可能只有汽车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