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I云,开始“抢座次”了
中国AI云,开始“抢座次”了

新眸原创·作者 | 桑明强
当全球科技产业的目光都聚焦于大模型一日千里的演进速度时,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浮出水面:如何将这种颠覆性的技术力量,转化为千行百业触手可及的生产力?
模型的参数规模竞赛固然激动人心,但构建、部署和管理AI应用的能力,才是决定下一个计算时代的真正基石。
这一刻,市场需要一张权威的“选型地图”。
两天前,享誉全球的IT研究与顾问咨询机构Gartner,适时发布了其有史以来第一份《AI应用开发平台魔力象限》报告。这不仅仅是一份产品评估,同样也是一个强烈的行业信号:AI应用开发平台作为一个独立、重要赛道,市场已经正式成熟并开始分化。
Gartner此举,旨在为在AI技术快速更迭中倍感困惑的企业开发者和决策者,提供一份指南。熟悉Gartner MQ都知道,作为全球IT行业公认的“风向标”,它曾多次精准预判行业格局变迁,在业内有着相当高的权威性。
这主要得益于它评估逻辑的特殊性,不同于部分机构“付费评级”,Gartner MQ的评估过程高度独立。分析师团队经过长达数月、极其严苛的定性及定量分析,从“战略完整性”和“落地能力”两大维度,对全球顶级厂商进行全景式扫描与定位,最终形成象限图。
其结论往往成为全球企业IT采购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能够出现在象限中,本身即是一种实力的认证,若能位居前列,则是全球市场地位的有力背书。
注意力回到报告中,谷歌凭借Gemini系列大模型及其大模型平台VertexAI持续迭代,在“落地能力”上位列全球第一,同样的,微软则依托在大模型、算力平台等方面的投资、布局,领跑“战略完整性”。
这种排名计算方式背后,还传递了一个关键信息。
如今的大模型不再是孤立的技术产品,而是形成了完整的“开发-部署-落地”生态,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基础设施。
过去两年,全球大模型厂商数量激增,但多数玩家要么空有平台概念,没有实际落地案例;要么只聚焦模型训练,缺乏配套工具链。Gartner的评估标准,恰好击中了行业痛点。它不看模型参数有多高,而是看平台能否真正简化AI应用开发流程、降低开发门槛、助力AI普惠。
对于中国市场而言,这份报告的意义更为特殊。
报告显示,火山引擎凭借豆包大模型和火山方舟大模型服务平台,领跑全球“挑战者”象限,在中国厂商中位居第一,其“落地能力”更是跻身全球第五、中国第一。与此同时,阿里云、腾讯云也成功入围挑战者象限。

《AI应用开发平台魔力象限》(来源:Gartner)
这是中国厂商首次在全球大模型平台的权威评估中集体突围,同样也预示着全球大模型行业将进入“平台化竞争”的新阶段——单一模型的强弱不再是关键,能否构建“模型-工具-算力-场景”的闭环,才是决定胜负的核心。
从这个角度分析,火山引擎的领跑,不仅是一家企业的胜利,更标志着中国大模型产业的“落地能力”获得了国际权威机构的认可,成为全球大模型竞争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一场关于AI应用生态的新叙事,正悄然翻开篇章。
01
新竞争格局背后的新信号
如前文所讲,Gartner MQ的象限图,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排名游戏,而是全球科技产业竞争态势的微缩沙盘。以《AI应用开发平台魔力象限》为例,它背后揭露的信息,既在意料之中,又出乎许多人意料之外。
意料之中的是领导者象限的座次。
谷歌与微软,这两位在云与大模型领域投入最早、布局最深的科技巨头,毫无悬念地占据了落地与战略的两极。
谷歌凭借其Gemini模型家族和VertexAI平台深厚的工程化积淀,在“落地能力”上登顶,展现了其将前沿技术转化为稳定、可规模服务的硬实力;微软则依托其与OpenAI的深度绑定、Azure全球算力网络以及Copilot生态的宏大蓝图,在“战略完整性”上独占鳌头;而亚马逊AWS也稳居领导者阵营,体现了传统云巨头在向AI时代转身时不容小觑的底蕴与惯性。
但,真正的看点与变量,往往隐藏在其它象限中。
OpenAI,这位以大模型技术引爆全球AI浪潮的“当红炸子鸡”,并未出现在领导者象限,而是被归入“远见者”。
Gartner的这一判断,揭示了当前市场的现实:拥有最顶尖的模型技术,并不等同于拥有一个成熟的、面向企业级复杂场景的开发平台。企业应用需要的是全生命周期的工具链、稳定的服务保障、安全的部署方案和成本可控的计费模式,这恰恰是OpenAI作为模型提供商向平台转型过程中,仍需补课的环节。
同样引人注目的是CoreWeave,这家以GPU算力租赁起家的云服务商,是英伟达的“亲儿子”,凭借独特的定位跻身“利基者”。它的入选反映了在巨量AI算力需求下,垂直、高性能的算力基础设施本身已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和平行赛道。
其中,火山引擎在“挑战者”象限中的领跑地位,以及“落地能力全球第五、中国第一”的评级,值得深入解读。
在Gartner的评估体系中,“挑战者”意味着厂商具备强大的执行能力和明确的市场定位,能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并交付价值,同时在战略布局上具备前瞻性。
而火山引擎的核心优势,恰恰集中在 Gartner 最看重的“落地能力”上——这一维度的评估涵盖了产品成熟度、客户案例丰富度、服务响应速度、成本控制能力等多个关键指标。对于企业客户而言,“落地能力”远比单纯的技术参数更具实际意义,毕竟,不能创造价值的 AI平台,再先进也只是空中楼阁。
在业内人士看来,火山引擎的领跑,本质上是“AI云”模式的胜利。
不同于传统云计算仅提供算力支撑,“AI云”的核心逻辑是将“模型能力、开发工具、落地服务”深度整合,形成一站式解决方案。
在大模型时代,企业需要的不再是孤立的算力或模型API,而是能够快速将AI想法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全流程支持。
火山引擎的核心优势,在于其“模型+工具+落地”的闭环能力:豆包大模型的全模态表现、火山方舟的工具链成熟度、以及覆盖消费、汽车、金融等多个行业的头部客户案例,构成了它领跑国内厂商的核心竞争力。
事实上,这种“AI云”模式,正在重构云计算的竞争逻辑。
根据Gartner此前预测,到2029年,50%的云计算资源将被用于AI工作负载,而目前这一比例还不到10%。这意味着,如今的AI云市场才刚刚开启,未来的云厂商,不再是单纯的算力提供商,而是AI时代的“基础设施运营商”。
总体来看,这份报告传递了三个重要信号。
第一,全球大模型平台市场已进入 “生态化竞争” 阶段,单一环节的优势无法持续;第二,落地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企业客户的实际需求正在主导市场选择;第三,中国厂商已经崛起,在全球竞争中占据重要位置,尤其是火山引擎的表现,标志着中国“AI云”模式已经具备全球竞争力。
02
火山引擎这个“第一”,不容易
在大模型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曾有过一个普遍的误区:认为只要模型参数足够高、技术足够先进,就能赢得市场。
但随着行业从“技术爆发期”进入“规模化落地期”,企业客户的需求逐渐回归理性——他们需要的不是“实验室里的最强模型”,而是“能真正用起来、用得好、用得起”的AI解决方案。
据接近火山引擎的人士透露,它们内部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在他们看来,大模型时代的 AI应用开发,本质上是一套全新的技术范式,相比盲目追求跑得快,他们更关心方向对不对,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实现从0到1、从1到100。
不同于传统的AI开发,大多沿用“小模型+定制化”的作坊模式,大模型时代的AI应用开发,是一场关于“大脑”、“神经”与“肢体”协同的系统工程。
核心挑战可归结为三点:第一,大脑是否足够聪明? 即底层大模型的智力上限,决定了应用能实现多复杂的任务。第二,神经反射是否足够迅捷? 即模型的推理性能,决定了用户体验是否流畅。第三,能耗与成本是否算得过账? 这直接决定了AI应用能否从Demo走向规模化普惠。
火山引擎的解法,是双轮驱动:以“豆包大模型家族”作为强大的智能基座,以“火山方舟”作为高效的连接与赋能平台。
在“大脑”层面,豆包大模型家族涵盖大语言模型、视觉理解、图像创作、视频生成、语音合成等在内的模型矩阵,且各项能力均追求达到业界SOTA(state-of-the-art,当前最优)水平。
这种全模态布局,让火山引擎能够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场景的多样化需求。
以近期发布的豆包图像创作模型Seedream4.0为例,其在细节还原、风格化表达上的突破,直接解锁了创意营销、内容创作等多个落地场景;而豆包视频生成模型Seedance 1.0 pro fast的上线,不仅保持了优质效果,还将成本降低72%,为内容创作场景的规模化落地提供了可能。

Seedream4.0位居Artificial Analysis文生图榜单第一
更重要的是,豆包大模型在 “成本控制” 上的持续创新。
对于很多企业客户而言,成本是决定大模型能否规模化应用的关键因素——如果训练和调用成本过高,即使模型能力再强,也只能局限于少数高端场景。
火山引擎深谙这一点,通过技术降本和商业模式创新,持续将大模型的使用成本拉至行业低位。
·2024年5月,豆包大模型首次对外提供企业服务时,就通过Infra重构,率先将行业每千Tokens大模型价格带入 “厘时代”,大幅降低了企业的入门门槛;
·2025年6月,火山引擎又首创按 “输入长度” 区间定价的计费模式,并推出TPM保障包和模型单元,让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选择,进一步释放技术红利;
·近期推出的大模型路由产品,让开发者能够在工作流中自动平衡模型效果和价格,实现精细化成本控制。
这种 “持续降本” 的策略和技术实力,让豆包大模型成为国内使用量最大、应用场景最丰富的大模型之一。
而让“强大大脑”得以高效、低门槛落地的,是“火山方舟”这座桥梁。
如果说豆包大模型提供了优质的“炮弹”,那么火山方舟则提供了从瞄准到发射的全套“发射系统”。它围绕“从有好模型到用好模型”这一核心命题,构建了一整套工具链。
具体来讲,去年10月开源的强化学习框架 veRL,如今已成为全球产业界和学术界最受欢迎的强化学习框架之一,极大地加速了 Agent 的落地;随着上下文工程成为Agent应用落地胜负手,火山方舟又相继推出 PromptPilot、Responses API、Viking 记忆库等产品,帮助企业充分摸索模型能力边界,让AI应用系统具备自我学习和进化的能力。
一位开发者告诉《新眸》,两年前构建一个简单的Agent应用,需要对接模型 API、开发记忆模块、编写工具调用代码,至少耗时1-2周。而如今通过火山方舟,结合Coze、HiAgent等能力,将这一流程压缩至几小时。Gartner在报告中特别肯定了这种 “意图驱动型智能体创建” 功能,认为其 “重新定义了Agent开发的效率标准”。
对比国内其他玩家,火山引擎的核心差异化,在于它从一开始就明确了 “以落地为核心” 的战略。
豆包大模型的研发方向始终围绕行业需求,火山方舟的工具开发,始终聚焦于降低落地门槛,而其行业解决方案则是基于大量头部客户的实践经验沉淀而成。这种 “需求-研发-落地-反馈” 的闭环,让火山引擎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持续优化产品和服务。
03
“三料”第一,意味着什么?
在火山引擎的AI业务版图中,有三个关键数据构成了其“第一”的核心心智:Tokens规模中国第一、公有云大模型服务收入第一、Gartner评估产品力中国第一。这三个“第一”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形成了“规模-价值-产品”的正向循环,同时揭示了中国大模型产业的独特发展路径。
首先,Tokens规模第一,是市场“用脚投票”的直接结果,反映了火山引擎大模型的用户粘性和市场渗透率。Tokens 作为大模型调用量的核心指标,直接体现了企业客户的实际使用频率和依赖程度,毕竟,只有真正能解决问题、成本可控的大模型,才能获得持续的调用。
值得一提的是,火山引擎的Tokens规模优势并非一蹴而就。
去年,火山引擎公有云大模型调用量就已拿下中国第一,其机场广告一度引发行业热议;到今年上半年,IDC 报告显示,火山引擎在国内公有云大模型服务市场的份额占比达到49.2%,意味着中国公有云上每两个Tokens,就有一个是火山引擎生产的;而截止今年9月,豆包大模型日均处理Tokens已达到30万亿,相比5月底增长超80%。
这一串数据背后,是海量企业客户的持续认可。
具体来讲,在消费领域,达能、海底捞、美的等头部品牌通过豆包大模型提升精细化运营水平;在金融领域,国泰海通证券、招商银行等8成头部券商和7成系统重要性银行选择火山引擎的智能体解决方案;在能源领域,国家管网西气东输公司通过火山方舟的 HiAgent 搭建了集团首个AI Agent协同平台,覆盖11个业务域;在教育领域,超五成985高校与火山引擎达成合作。
这些来自不同行业的头部客户,构成了火山引擎Tokens规模的核心支撑,也印证了其大模型在不同场景下的实用性——Tokens规模的增长,本质上是企业客户需求的增长,是大模型从“可选”变为“刚需”的直接体现。
其次,公有云大模型服务收入第一,标志着火山引擎的大模型业务已经实现了“规模向价值”的转化,打破了 “大模型不赚钱” 的行业质疑。
在大模型产业发展初期,很多厂商陷入了“以免费换流量”的误区,导致Tokens规模很大,但收入微薄,无法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而火山引擎的收入第一,恰恰证明了其商业模式的可行性:通过“强模型+低成本+易落地”的组合,让企业客户愿意为大模型服务付费,实现了“规模与价值并重”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部分厂商通过低价策略抢占市场,火山引擎的定价策略始终围绕“为客户创造的价值”展开。通过降低自身成本,让客户以更低的价格获得更高的价值,而非单纯的低价竞争。
这种 “价值导向” 的定价模式,让火山引擎在保持高市场份额的同时,实现了收入的同步增长,形成了“客户受益、自身盈利”的双赢局面。某种程度上,这也为中国大模型产业的商业化提供了新思路:大模型的商业价值,最终取决于其为客户创造的价值,只有真正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盈利。
最后,Gartner评估产品力中国第一,是国际权威机构对火山引擎产品实力的背书,让“第一” 的心智具备了全球认可度。
如果说Tokens规模和收入是市场层面的认可,那么Gartner的评估,则是技术和产品层面的权威认证。它不仅证明了火山引擎的产品力达到了全球领先水平,更打破了国际市场对中国大模型产品 “技术落后” 的刻板印象。
这三个 “第一” 的叠加,形成了火山引擎独特的竞争壁垒:Tokens规模的增长带来了海量的用户数据,这些数据反哺模型迭代,提升产品力;产品力的提升让客户获得更高的价值,推动收入增长;收入的增长则可以反哺研发投入,进一步扩大Tokens规模和产品优势。
这种 “规模-价值-产品”的正向循环,一旦形成就很难被打破。
从行业层面来看,这三个 “第一” 的意义远不止于一家企业的成功,它标志着中国大模型产业已经从 “技术跟随” 进入 “全球领跑” 的新阶段。
过去,中国科技产业在核心技术领域往往处于跟跑状态,但在大模型这一新兴赛道,中国厂商通过在落地能力、成本控制、工具链建设等方面的持续发力,实现了对欧美厂商的弯道超车。火山引擎的表现,正是这一趋势的集中体现——它不再是单纯的技术追随者,而是通过自身的创新,改写了大模型平台的竞争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