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的前车之鉴
【本文由“张广才”推荐,来自《美国大学新生的数学不如我幼儿园的孩子》评论区,标题为张广才添加】
- 乱翻帖
这边在跟着学,目前没有看到有纠正的迹象
在60年代之初,当新数学课程初建之际,舆论界赞美之声四起,认为在学习运算技巧的同时,学习数学结构,会使学生更易了解数学和懂得数学的重要意义。
但是十年以后,即70年代初,当新数学课程在美国大多数学校推开以后,它逐渐受到各方面的日益强烈的谴责,批评意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它过于抽象,过于演绎。
(2)它过于内向,而不重视数学的应用。
(3)它过分强调了结构、严格性和符号化。
(4)它包含了许多不应在中小学施教的内容,如集合、逻辑、不等式、数论等。
(5)它过分强调了一些新的、但用处却不大的数学分支,如拓扑、符号逻辑等,而对某些重要的传统内容如欧几里得几何、方程论、算术的技能技巧等,则加以忽视。
这些意见和"新数学"的拥护者们的意见,恰好针锋相对。
1973年,美国的数学教育家克莱因(M.Klein)发表了一本轰动一时的小册子,名叫《为什么琼尼不会加法》(《Why Johnny can't add》),在书中收集了许多具体事例(往往是一些极端的事例,如说学生知道7乘6等于6乘7,却不知道7乘6等于42等),对"新数运动"进行了抨击,认为它是一场失败的运动。
我们也早就开始批判这种做法的错误倾向。没有一个版本的教材是学习新数运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