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湿地城市苏州奏响高质量发展新乐章
“作为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能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这个荣誉实在不简单。”

当地时间7月24日,津巴布韦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国际湿地城市认证仪式上,苏州正式获颁“国际湿地城市”证书,成为全球第三批、江苏省此次唯一入选的城市。这是继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这座千年古城斩获的又一国际重磅荣誉,标志着其生态保护与发展并举的“苏州路径”获得全球认可,为江南水乡再添一张世界级生态名片。

苏州自古“因水而生、因水而兴”,2500年文明史就是一部与湿地共生共荣的发展史。长江158公里岸线蜿蜒东去,太湖3/4水面碧波万顷,2万余条河流纵横交错,401个湖泊星罗棋布,全市湿地总面积达478万亩(约3187平方公里),占全域面积近40%,内陆湖泊湿地面积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这份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并未让苏州止步不前,而是催生出“发展与保护两相宜”的治理智慧。自2022年启动创建以来,苏州全方位提升湿地保护管理水平,历经国内国际两轮严苛审核,最终获得了专家组的高度认可,跻身全球湿地生态保护最高荣誉殿堂。
“国际湿地城市的认证,是对苏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里程碑式肯定,更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江南水乡的生动实践。”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份认可背后,是苏州构建的全链条湿地保护体系:在政策层面,国内首批出台《苏州市湿地保护条例》,创新推出全国首个湿地生态补偿政策,15年来累计向204个湿地村发放补偿资金超14亿元,让保护者得实惠;在监管层面,打造“智慧监测+科学修复”模式,建成太湖湿地国家定位观测站,布局“100个鸟类+100个水质”监测区,年采集数据700多万条,创新提出“湿地好不好,鸟儿说了算”考评体系获全国推广;在修复层面,天福国家湿地公园案例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小微湿地保护的“苏州方案”被写入《湿地公约》决议,成为全球湿地治理的参考样本。
如今,苏州的湿地已深度融入城市肌理与民生福祉。姑苏区张家巷河道恢复工程再现“小桥流水人家”的和谐景致,苏州中学园区校建成全国首个校园湿地专题博物馆,吴中区太湖生态岛打造小微湿地修复示范样板,吴江区浦江源实现养殖尾水生态净化,震泽镇、蒋巷村则走出“湿地+农文旅”的乡村振兴新路。在常熟沙家浜,AI识别、环境DNA等技术构建起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在吴江震泽湿地,极危物种黄胸鹀单次观测纪录达77只,苏州已成为其全球迁徙路线上的重要“加油站”。全市新增100余种野生鸟类,见证着湿地生态的持续向好。

生态红利正加速转化为发展动能。冯梦龙村通过湿地生态修复,构建起“特色文化+生态农业+旅游”的多元产业体系,2024年接待游客超91.2万人次,带动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2.6万余元;凤凰镇将废弃矿山改造为生态公园,串联起6000亩水蜜桃种植区与非遗文化资源,年营业额突破6000万元,实现“疮痍之地”到“生态桃源”的蝶变。与此同时,11所湿地自然学校年均开展科普活动300余场,20所联盟学校开发湿地特色课程,让6万人次市民在潜移默化中成为湿地保护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站在新起点上,苏州正以《苏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为引领,锚定“稳定湿地面积、提升湿地质量、共享湿地福祉”三大目标,持续深化湿地保护与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这座“生长在湿地上的城市”,正以国际湿地城市为新名片,向世界展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中国实践,让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更加鲜明。(记者 程元)



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