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慑矫正并消除日本军国主义招魂言行,是一场需战略耐性的长期博弈

震慑矫正并最终消除日本为军国主义招魂的言行,同样是一场需要战略耐性的长期博弈

高市早苗的言论,就是在为日本军国主义招魂,是日本系统复活军国主义,消除和平宪法约束,谋求实现所谓正常国家化的系统性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的这个局面,就是战后对于日本军国主义清算不彻底造成的,美国的纵容和扶持,在中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的作用,就是要震慑矫正并最终消除日本的这类言行。这同样是一场需要战略耐性的长期博弈。

第一,中国需要实力的积累以及能力的建设。这次高市早苗的妄言,引发中国的系列反应,是以中国实力的系统性提升为基础的。同样的,中国使用各种工具,从舆论的谴责,外交的谴责,到经济的制裁,再到必要时军事力量的精准使用,需要一个完善的能力和能力体系的支撑。这个过程,是动态的,是在实践中梯次完善和达成。这当然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一蹴而就。即使日本撤回了高市早苗的言论,达成了让高市早苗辞去首相职务的目标,也只是阶段性的成果,而非最终的成就。

第二,消除日本为军国主义复活的错误言行,将是贯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过程,乃至持续更长时间的一项战略性的工作,属于中国塑造一个良性国际环境,维护战后世界秩序的系统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军国主义在日本国内的存续,和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息息相关,根源更是深刻的根植于日本总体性的历史和国民文化之中,要进行深度的消毒,长期的斗争,精准的打击。这样的工作无疑是艰巨的。

第三,伴随中国实力的增长,用于达成上述目标的工具,以及效果,都呈现正向的增加。今天的中国,可以动用的工具,包括外交上的警告与反制,包括国际法框架下的法理博弈,包括经济框架下的对特定产业的精准打击,对特定产品、技术和设备相关的交易活动,比如稀土,比如从日本进口的所有产品,都在这类经济制裁可以覆盖的范围之内,但是具体的选择和使用,同样需要结合具体的场景,进行精细化的设计与使用;军事力量的使用,包括象征性的使用,以及实质性的使用,也是需要相应的能力和能力体系支撑,绕岛的行动,有针对性的力量和能力展示,也都在相应的工具箱内。

第四,日本对于中国的能力和行动,是有感知的,但这种感知的传导以及生效,当然也需要时间,而非一夜之间就能够生效。根据目前的态势看,日本的脆弱性,表现的比较清楚。中方的初期震慑,已经实现了有效的传递;当然日本不会轻易的改弦更张,而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经过中国对特定类型工具的有效使用,才能发挥作用。目前看,中方保持了对节奏和工具使用的主动权和主导权,日方的反应,也是在刺激-反馈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校准的。

第五,舆论与认知场域的博弈,成为一个新的至关重要的博弈场景。如何配合中国政府的施压行动,塑造有利于放大施压效果的舆论认知,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也是一个全新的场景。相关的治理能力和能力体系,以及相关的行为体认知以及表达的能力,也将在持续动态展开的博弈中,得到有效的验证与体现。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