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axi驶入快车道,玩家们需要加速落地了

导语:Robotaxi赛道升温:从军备竞赛到实战演习
最近的Robotaxi赛道,可谓热闹非凡。
计划年底前取消安全驾驶员的特斯拉;进军西雅图扩大营业版图的Waymo;同日港股上市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明确数据成为全球累计服务单量第一的萝卜快跑;累计融资超过百亿的滴滴自动驾驶;冲刺IPO的享道出行等等,Robotaxi消息集中井喷。
但要说最近谁家的Robotaxi最火,那可能还是小鹏汽车。
小鹏汽车科技日上,机器人“走猫步机器人”爆火,连带着Robotaxi、飞行汽车等项目成为热点谈资。
而后小鹏汽车公关部又操盘了一次精彩的营销案例,通过后续对机器人的“自证”处理,又一次引爆舆论,连带着股价飙涨,让小鹏汽车多日屡上热搜。
看起来这份热度是机器人的,不关Robotaxi太多事。
但一方面何小鹏提到自动驾驶、飞行汽车、机器人其中有70%的技术是通用的,车百会理事长张永伟也在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上提到智能汽车和具身机器人、飞行汽车在供应链上的重合度已经超过了60%。
另一方面在大众认知中,AI技术尚且处于一个宏观叙事角度,机器人、自动驾驶、实用大模型都处在一个认知框内,一通百通。
借着这份热度,小鹏汽车也开始推广自家的Robotaxi项目,与阿里巴巴旗下高德地图达成合作,将正式接入高德平台,共同为用户提供 L4级自动驾驶出行服务。
从最近这一系列热点来看,Robotaxi领域的竞争已经悄然开启了新版本,从军备竞赛到军事演习,Robotaxi已经到了需要跑两步的阶段了。
一、格局生变:是骡是马,拉出来遛遛
目前来说,Robotaxi玩家普遍分为三类,一类是萝卜快跑、Waymo、小马智行、文远知行这类;第二类是特斯拉、小鹏这种技术+车体自产的车企品牌;还有一种就是Uber、滴滴、哈啰这类出行平台。
此前我们一直认为这三种玩家各有优劣、各有擅长,但从近期Robotaxi领域频频出圈的态势来看,当下的Robotaxi行业已经到了“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的大势下了。
从这一角度看,一些还未真正落地运营的Robotaxi玩家,宣发上就有些劣势了。
因为此前大家对于Robotaxi还处于一个新技术的“尝新”期,更多的是观望的感觉,但随着一件件、一桩桩落地推广出现,大众对Robotaxi的期望值与认知程度不断提升,边界已经从科幻照进现实,这时候需要的就是小鹏汽车这样带点实际震撼的宣发了。
就连圈内竞争时,落地多跑几辆的企业都更有底气一些。
今年6月份的时候,小马智行联合创始人、CTO楼天城在接受腾讯汽车专访时提到,自动驾驶L4级有清晰的门槛和标准,即无人化和规模化。在他看来,全球范围内,只有Waymo、百度和小马智行三家在牌桌上,其他公司没有达到这三家公司两年半前的状态。
之后文远知行CFO李璇迅速在微信朋友圈反击,结尾就提到“想学文远就做到位,至少真正落地跑几十辆车再说”。

看吧,连骂战的时候,运营车辆多、落地有实际的品牌更有底气。
就连正在冲刺IPO的享道出行,招股书中也会把Robotaxi业务的落地当成筹码。
据享道出行招股书,自2021年启动运营以来,享道出行Robotaxi业务已完成33万余次订单,开放点位数超48000个,累计行驶超250万公里。
对滴滴和哈啰这些还没有真正落地运营的Robotaxi玩家来说,当务之急是要加速落地化进程,再不济也可以学一学小鹏汽车,虽然自家产品还没落地,但营销战先打起来,各种技术、噱头走一走,抢占一下用户的舆论高地。
舆论这块高地,你不占别人就会占。
其实滴滴、哈啰等出行平台做Robotaxi天然是有优势的,首先在用户习惯上,出行平台们的用户不需要额外打开新的APP,像滴滴直接可以一键式选择打无人车还是有人车,用户消费习惯这一点永远是优势。
其次是出行数据优势。出行平台手中掌握了用户出行习惯以及经营、运营等多方面数据,无论在后续Robotaxi的技术研发与运营实操方面,都有着不错的数据加持。
像滴滴有着日均近5000万的订单量,覆盖400个中国城市及14个海外国家,形成了全球规模较大、场景最多样的出行数据库。这些数据就可以帮助滴滴在未来研发与运营中避免技术路线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占据优势。
所以滴滴自动驾驶和哈啰在还未落地时,就能屡屡赢得资本青睐,Robotaxi领域融资不断。
但随着一系列玩家的持续加码,目前市场对于Robotaxi的前景充满期待。高盛报告显示,到2030年,全球Robotaxi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00亿至457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超过60%。
越来越多的资金注入与期望值的提高,当下的Robotaxi玩家们大多弹药充足,滴滴、哈啰等也应该在宣发上更积极一些,给自己未来的落地多造一些声势。
二、落地之后,方知深浅
Robotaxi三大难题,安全、成本与舆论,这三者都是需要落地运营才好看实况的。
安全方面自闭不说,无论是Waymo、百度萝卜快跑为代表的激光雷达派还是特斯拉为代表的纯视觉派,如今在安全方面的表现都经过了实际检验,已经落地运营的Robotaxi玩家里,安全出问题的概率极低。
但对于还没有实际运营的品牌来说,一切都是未知数,这对于未来的竞争很不利。
试想一下,未来数十家Robotaxi品牌同时竞争运营,但其中几家是运营过几年的老品牌,其他几家是新贵,牵扯到出行安全的情况下,消费者会怎么选?
那只能从价格、体验、品质等方面做文章,但这些其他领域未来别人就不能跟进了嘛,萝卜快跑、特斯拉、Waymo这些领先的品牌,也不是很缺资源投入。
当初滴滴与Uber在网约车方面的补贴大战还历历在目,但当初的滴滴是领跑行业的,如今在落地方面落后了几家不少,滴滴、哈啰等玩家压力可想而知。况且对于Robotaxi领域而言,成本本身就是桎梏。
成本是制约Robotaxi领域的一大痛点。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小马智行今年一季度净亏损为3738万美元,文远知行同期经调整后的净亏损为2.95亿元。
百度旗下萝卜快跑,去年的目标也是在武汉实现收支平衡,李彦宏在百度2025年一季度财报业绩上所说:“我们已经看到了清晰的盈利路径。”但2025年底能否全面进入盈利期,还犹未可知。
纸上谈兵的计算成本远没有实际跑一跑来得直接。
自信如特斯拉,一再强调“特斯拉在现实世界AI领域确实处于领先地位”,但实际落地运营后也不得不下调Robotaxi业务的期望值。
在第二季度的财报会上,马斯克曾设定了在年底前将Robotaxi服务覆盖美国一半人口的激进目标,但第三季度财报会上,他的表述变为在年底前将该服务扩展至8到10个城市。
所以对于Robotaxi领域而言,落地跑一跑才能更有效地知道自己的成本边界。
除此之外,落地还能检验自己是否能扛住舆论的洪流。有关AI的项目,总归绕不开要结合宏大叙事与实际生活的困扰。
之前萝卜快跑落地武汉的时候,网上也出现了很多网约车司机要求停运萝卜快跑的评论声音,当时有关AI该不该与民众抢食的讨论热度不低。
这种质疑与讨论是长期存在的。
最近西雅图当地网约车司机聚集抗议自动驾驶公司Waymo,反对该公司在该地区推广无人驾驶服务。
司机工会主席彼得·库埃尔表示对Waymo充满担忧,他向电视台记者KIRO 7透露“首要问题就是就业冲击”,华盛顿州约有3万名网约车司机,自己和工会成员恐怕难以在这场向无人驾驶的转型中幸存下来。“我们要养家糊口,而Waymo不可能为那些失业家庭提供生计。”
不过在还未落地经受质疑的Robotaxi玩家中,滴滴应该是最不担心这个的,因为比起其他Robotaxi玩家滴滴还有一招杀手锏。
最近美团就宣布面向全国骑手开放的养老保险补贴方案,11月起,骑手可按需自由选择在户籍地或工作所在地进行缴纳,长期稳定的全职骑手和过渡兼职的众包骑手均可参与。
如此一来“铁人三项”的快递、外卖、网约车中,如今只剩司机师傅在社保方面没跟上了,而假设滴滴在落地推行Robotaxi时,把司机师傅的社保问题一并解决,那么天然在舆论方面就比其他家有优势,毕竟出行平台本身就在为司机群体创造就业。
而且Robotaxi也能催生安全员、清洁员、运维员等相关岗位的产生,这些项目未来也可能是网约车司机优先录取。
归根结底,Robotaxi的竞赛不仅是技术或商业的较量,更是一场关于未来出行图景的定义权之争。落地,已不再是Robotaxi的一个选项,而是所有玩家需要面对的战略重心。谁能率先跑通商业模式、平衡人机矛盾,谁才能真正握住开启出行二次革命的钥匙。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
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