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泄露国家秘密的人说成恋爱脑,合适吗?”
作者:雷斯林 公众号:为你写一个故事 / raistlin

最近国家安全部公众号发了一篇文章,叫:《恋爱脑,多么痛的领悟》。
里面报道了一名女性泄露国家秘密的事。

小宁是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工作能力很强,一次公务活动,认识了外籍使馆人员。
对方假装关心后,她俩就成为情侣。
再之后小宁丧失警惕,多次泄露敏感信息。最后国安机关破案,揭穿对方是一名已婚的间谍,小宁则被捕受法律严惩。
故事不复杂,但写法让网友产生了质疑。
比如,案件是因情而生,因情而生是因为小宁情感空虚,小宁情感空虚的原因在文章里这么表述:
“原生家庭的不幸、爱情受挫的失落、背井离乡的寂寞。”

好像原生家庭不幸和其他糟糕经历,让小宁不小心泄密了。
所以网友纷纷质疑:原生家庭是个锅,什么都往里装。

再比如,小宁没有及时悬崖勒马,她害怕境外男友有情绪,主动去找机密来泄。就像文章里写的:
“刻意打探、收集日常工作中接触到的国家秘密及内部文件,并将其作为每次约会时的‘谈资’和感情‘筹码’,非法提供给‘男友’。”

好像一个恋爱脑多次出卖国家秘密,有点单纯,却又可以理解。
看完网友纷纷质疑:把出卖国家利益的行为包装成恋爱脑,编辑不是在共情罪犯吗?

再比如,对坐在审讯椅上、多次泄露国家秘密的人,称“小宁”;而且报道最后也没有画风一转叫她宁某。
那网友更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开喷:如果换个男的是不是只能叫宁某?

我查了查之前的一些报道,里面保洁员写的是某某;跟博士宁某很像的案例,也是写某某。

所以,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最后着眼点全是男拳女拳的细节,挺神奇的。

像这样的质疑很多,质疑多了就会带来一个可怕推论:
我犯错,你们别怪我,要怪就怪我是恋爱脑。
我犯罪,你们别怪我,要怪就怪我的原生家庭;
如此一来可能就起不了警示作用了,毕竟这会让人为自己铤而走险开脱。

事实上,原生家庭是个严格定义的社会学概念。
大白话就是你从出生到独立(比如工作、结婚)前,长期一起生活的家庭。
非常中性的词,但用着用着就变性了。
有人学习成绩差,总怪父母文化不高,不管自己学业。但他自己上课走神、作业敷衍一句不提。更何况,父母管了有可能说原生家庭只会卷成绩。
有人找不到对象,就怪父母没资源。但他自己待人处事敷衍冷漠,又怎么会遇得到好姑娘呢?可能父母介绍多了,他还会说原生家庭只会传承他们的痛苦。
反正现在什么都赖原生家庭,哪怕不是原生家庭的孩子也爱这么说。然后这个词成了贬义词,沾着原罪。
再最后,可以不努力,因为原生家庭的孩子一定走不出混乱的泥沼。
真这么绝望吗?
泛泛而谈可能没有印象,换个角度。
很多人可能看过《我的天才女友》。
里面,莉拉和莱农都出身于暴力贫穷的原生家庭,但没被拖垮。莉拉靠聪明反抗家庭束缚,莱农靠读书改变命运。

她们互相支持,不走父母的老路,一步步跳出泥潭,活出独立人生。
原生家庭的泥潭只能靠自己一脚一脚趟出去,哪怕血肉模糊呢。
更何况,这世上就没有十全十美,挑不出任何毛病的原生家庭。
当然,你想停留在创伤里不是不可以,但日后过得痛苦,就不要全怪它让自己裹足不前了。
什么都怪恋爱脑的逻辑也一样。
这些都像你把有人走上犯罪道路归咎于小时候被人冤枉了,问题在于,怎么其他被骂错的人就不犯罪呢?
所以,如果你想向大家阐述高知群体的反谍意识不一定高的事实,那应该写小宁如何被美男计攻破心理防线,而不是用恋爱脑、原生家庭这样的词一笔带过;
不要让你身上的标签去背锅。
因为这久而久之会变成一片小作文,小作文效果就是夹带私货。我会想起知乎上8万赞的回答。

意思是用多了,别人就会当做狼来了故事。
那谁还信你嘴里的话呢?

当然还有一个可能,就是文章没写全。
我们之前也写过。
9月底一份通报说,2016年,时任州住房公积金中心主任的李某,让下面几个县的管理部买了500斤散装白酒,存放单位办公楼里,平时用来招待客人;另外,十年里贪了7.65万。

就不说业务往来单位送的钱、购物卡和好酒这些问题,你个人买散篓子就买呗,还要用于公务接待,还专门存单位,这问题就很大啊。

网友一看吐槽了起来:“我们单位保洁,卖的矿泉水瓶和纸箱子,十年都不止这个数。”
还觉得不给喝茅五剑很过分:
“踏马的,劳资这么大干部给我喝散篓子?给我弄他。”
最后导致中国新闻网抖音下只能精选评论,第一高赞还是夸他像孙连城的。

上热搜后,又出了一份新通报,意思是之前写得不全。
因为他受贿有87万元之多。

这情况很严重,跟之前不是一个画风。
也许这次也是,文章可能写得没什么问题,只是篇幅有限和报道主题的原因,就简短地写了。

为让人们树立保密意识,守住安全底线是好心,但不能为了故事性而断章取义,这样会让网友浮想联翩的。
因为浮想联翩本就是网友上网的动力,哪怕那些本身足够完整的作品呢。
《狂飙》拍了一个黑社会人物成长的经历,导演拍得很爽,叫好又叫座。
但看完有的网友会说,你怎么拍出了黑社会史诗来呢,这不是洗白吗?
《人民的名义》拍的是反腐斗争的惊心动魄,因为反派配角太出彩、正派角色有点克制。
看完有的网友就说,全剧只有农民的孩子死了,搞得好像其他人道貌岸然,罪行累累的祁同伟光明磊落一样。

戏说从不怕离题,就怕寡淡。
再极端点,网友喜欢夸光头强是个大好人,可实际上第一季里他就把能犯的罪都犯了。

莎士比亚写了作品后,哈姆雷特就归属于观众了。
文学创作如此,普法案例也如此。
要怪就怪网友实在太爱联想了。
只是有些带着趣味的玩梗,有些则是恶意的攻击,如何区分,也是一个问题。



雷斯林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