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卷”到“竞合”:大模型时代,开源社区能否带领国产OS“场景突围”?

500

AI 正在对传统计算体系发起一场彻底的重构。

11月17日, OAC 2025 龙蜥操作系统大会正式召开,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蒋江伟与龙蜥社区理事长马涛在台上回顾龙蜥(Anolis OS)过去五年的“国产化曲线”——从最初的百家伙伴到突破千万的装机量——台下的开发者与行业高管们,思绪却早已飘向了下一个五年。

五年,从稳定替代 AI 共生式演进这不仅是龙蜥社区的路径切换,更是整个国产基础软件行业被时代洪流推向的十字路口。

 AI 引发的这场洗牌期中,这场变革的核心:在于算力结构被重塑,应用范式被颠覆,操作系统这一基础软件的灵魂是否会被重新定义?而长期处于追赶状态的国产操作系统,又能否在这场隐形战争中抓住机遇,实现突围?

AI 时代的“新系统”:从资源管理者到算力“传动装置”

在 PC 时代和云计算时代,操作系统的定义是清晰的:它管理硬件资源,为上层应用提供一个稳定的运行环境。但在 AI 时代,这个定义正变得模糊且极具挑战性。

500

“连老牌的像一些老牌的操作技术厂商都面临被颠覆的可能性。”龙蜥社区技术委员会主席、阿里云智能集团总监杨勇在采访中直言不讳。他指出,AI 场景下,行业选择操作系统的标准已经不再是过去的“优势品牌”。

这场颠覆的根源在于,AI,特别是大模型,彻底改变了计算的需求范式。一个新的“AI 操作系统”画像正逐渐清晰:

首先,它必须对上支撑大模型,尤其是智能体(Agent)的复杂应用。杨勇在采访中多次强调,智能体的运行远比模型训练复杂。它需要记忆能力(涉及存储)、工具使用能力,以及一个由模型推理驱动的“思考链”。“它是个全联合,离不开 CPU,GPU,离不开整个链路上所有资源。”

其次,它必须对下管理多元异构的算力与超节点这不再是简单的 CPU 管理。AI 时代的算力底座是 GPU、DPU、CPU 以及各种 AI 芯片的混合体。英特尔软件与技术事业部高级技术总监刘秉伟在采访中也提到,AI 正从训练走向千行百业的“应用”,这必然要求“升级的大脑(大模型)和我们传统的数据的业务计算的东西合起来”。这种结合带来了全新的技术难题。

这一定位,让操作系统从过去的“资源管理者”转变为一个更主动、更核心的“传动装置”。它的核心价值不再仅仅是分配资源,而是如何高效、智能地组织和调度这些异构资源,使之协同作战。正如 OAC 大会主题“System for AI”所揭示的,OS 的易用性、资源分配能力和最终的利用率,将直接决定 AI 应用的门槛与广度。

困局与机遇:国产 OS 的“全局性”差距与“场景化”优势

在 AI 带来的新标准下审视国产操作系统,我们必须面对一个清醒的现实。

“国产OS在全局性上面,目前与国际顶级操作系统仍有差距。”采访中,一位资深的开源联盟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他认为,尽管龙蜥、OpenEuler等在底层创新力上很强,但在“贯穿全局的纲领”上与国外相比仍有差距。国外有英伟达的 CUDA 作为事实上的“外特性表征界面”,而中国 OS 尚未形成这样强有力的、能统一生态的“美学原理”或“交互界面”。

然而,这场 AI 变局的戏剧性在于,短板有时也能演化为独特的技术路径。

正因为无法依赖单一的、垄断性的算力供给,国产操作系统从诞生之初就被迫在多元异构的环境中求生。这种被动选择,反而使其在支持国产多元化算力方面积累了不可替代的经验。

同时,在求索的过程中,国产操作系统也探寻出了自身的优势所在:

第一层优势来源于场景复杂度。中国企业面对的场景往往是并行叠加的,互联网规模处理、企业级业务、政务安全、金融稳定、AI 高速增长同时压向同一套系统。在这样的场景中成长的国产操作系统,天然会更早、更频繁地面对复杂性。

第二层优势来自开源社区的组织方式。国产系统的路径几乎都与开源深度绑定。杨勇在采访中强调,今天的国产化替代,是开源社区与商业组织共同推动的结果;而进入 AI 时代之后,开源的价值反而变得更高,因为它能够让更多厂商在相同底座上协同创新。

但开源不是目的,而是解决路径。采访中,多位专家不约而同提到开源的“前提”:必须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投入,否则社区无法支撑长期迭代。

国产系统的第三层优势来自产业互补性。龙蜥社区过去五年从 100 家伙伴发展到 1000 家,本质是因为它承接了芯片、服务器、云平台的共同需求——从“替代”到“可用”,再走向“可持续”。而在多位参与者看来,国内产业链的互补性原本就强,开源社区的组织方式恰好能把这些能力聚在一起。

AI 时代,龙蜥社区面临的“实际问题”极其具体。为此,社区成立了“智算联盟”,吸纳了沐曦、寒武纪等众多国内 AI 算力公司。这个联盟的目标并非空泛的“生态共建”,而是要解决一系列“卡脖子”的工程难题:从解决使能问题,到解决可靠性,再走向解决产品化——这条路径,构成了国产 OS 借助开源社区力量,在 AI 时代突围的现实蓝图。

“百花齐放”的深意:超越“内卷”的竞合

在探讨国产操作系统突围时,常常被提及的,是同为开源社区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杨勇的回应坦率而现实:国产操作系统竞争从来不是“谁取代谁”,而是复杂的竞合。他认为国产系统之所以需要多个社区,是因为国内产业链并非单一生态,不同公司、不同芯片、不同算力,都需要各自的生态位。

并不存在一个统一产品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我们确实可以在开源精神下,把共性的东西合作,而不是走低水平的内卷竞争。

芯片公司在同一社区内竞争,服务器厂商也在相互竞争,但如果社区能够在内核规范、接口标准、软硬件兼容上保持统一,那么竞争就不再伤害生态,而变成推动力。

500

国产系统要突围,需要的不是一统江湖,而是系统性繁荣

所谓“百花齐放”,就是要通过多种路线、多个社区、多个商业模式在共同拉动产业。这种求同存异的态度让国产开源社区能够并行发展,而不是相互掣肘。

他认为,像通义Qwen、DeepSeek 这样的开源大模型,才是真正跨越所有硬件隔阂的“共同场景”和“共同利益”。龙蜥的战略应该是“向上我们服务好模型,向下服务好这个多元异构算力”。以开放的模型为牵引,去驱动和定义底层的硬件与 OS 规范,这或许是国产 OS 摆脱硬件追赶、实现“弯道调整”的唯一路径。

“突围”不再是目标,而是过程本身

OAC 2025 大会落幕,但国产操作系统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AI 正在重新划分基础设施的边界。系统不再是稳定器,而是被模型、算力、算法牵引着不断前移。国产操作系统的突围,既不能依赖过去的路径,也不能依赖单一推进方式。

模型架构的变化、算力体系的重构、开源社区的联动、国内场景的复杂性、多元生态的互补性,这些都让国产系统在 AI 时代具有可能性。

而当计算范式重写时,一个国家的基础软件体系能否抓住重置窗口?

国产操作系统的答案正在生成。它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在冲突、合作、试错和共同演进中不断形成的路线。只要底层生态持续开放,技术路径围绕模型演进,社区之间保持高水平合作,那么所谓突围就不再是目标,而会成为过程本身。

AI 的浪潮将带来新的秩序,而国产系统正在尝试成为这场重构里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