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弃金融转医疗,既是无奈,也是远见!

500

---------------------------------------

作者|颜 颜

编辑|屿 森

近年来,我国金融监管环境持续强化。尤其是2023年,我国金融监管领域迎来重磅改革。

202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其中多项涉及金融监管;同年5月1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挂牌……通过机构设置调整和职责优化,形成了“一行一局一会”金融监管新格局。

2024年发布了《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等管理办法,全年处罚银行保险机构4527家次,罚没金额合计43.5亿元。

进入2025年,监管精细化与常态化趋势更加显著。

10月,两项关键政策接连出台:10月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正式施行,对互联网贷款业务作出了更明确的要求。

紧随其后,据《界面新闻》报道,10月29日,有消息称,多家消金公司近期接监管部门窗口指导,要求新增贷款综合融资成本不得超过20%。

这一系列举措,清晰地勾勒出监管在促发展与防风险之间寻求平衡。在此背景下,众多金融公司为寻求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开启了“换马甲”之路。

01

从金融到科技:蚂蚁金服在强监管下的转型宿命

回顾前几年,市场上曾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批以放贷为主营业务的金融公司,不约而同地启动品牌重塑,其核心举措便是淡化“金融”标签,转而向“科技”身份锚定。这一战略转向的典型代表包括:

2018年11月,“京东金融”品牌升级为“京东数字科技”,并使用新LOGO(JDD)和新Slogan(预见、改变、实现)。

500

2019年,P2P第一股宜人贷完成与宜信的部分业务重组,品牌升级为“宜人金科”,并于2020年最后一天宣布关停P2P业务,重点发展信用科技、财富管理科技、保险科技等业务。

蚂蚁金服紧随其后,2020年5月起,“蚂蚁集团”取代了“蚂蚁金服”,在其对外公开的信息、新闻稿中频繁出现,同年6月据媒体报道,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核准,蚂蚁的全称已从“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改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不过,“蚂蚁集团”并没有放弃金融业务,事实上,其旗下的蚂蚁保、花呗、借呗、网商贷等金融产品仍在持续运营并贡献收入。

据《蚂蚁集团202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到2024年,已累计为超1亿全球小微企业和小微经营者提供数智化的支付及综合金融服务。

500

但是,“蚂蚁集团”并没有囿于金融业务,而是旗帜鲜明的加大对科技领域的投入。

2024年,蚂蚁集团提出了“AI优先、支付宝双飞轮和加速全球化”三大新业务战略,并将AI能力融入金融、生活等多个场景。

2025年6月,“蚂蚁集团”推出全新的AI健康应用“AQ”,该应用提供健康科普、就诊咨询、报告解读等AI功能,连接了全国超5000家医院、近百万医生、近200个名医AI分身等医疗服务。

“蚂蚁集团”的科技转型绝非偶然,除了把握科技浪潮这一未来趋势外,也是对日益严格的金融监管的适应性调整。

强有力的监管直接反映在财务表现上。

2023年,蚂蚁集团全年净利润约为238.2亿元,较2022年同比下降23.7%。其中,第二季度至第四季度均呈下滑趋势,而第二季度的下滑归因于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等三部门开出的巨额罚单。

这笔罚金不仅直接冲击了当期利润,更清晰地昭示了在强监管环境下原有商业模式面临的可持续压力。

此外,2020年7月,“蚂蚁集团”官宣IPO计划,而在10月24日的外滩金融峰会上,马云炮轰传统银行,抨击巴塞尔协议,随后被相关部门批评。这一“矛盾”,将金融强监管的时代背景与“蚂蚁集团”的转型宿命,清晰地联系在了一起。

500

回到近期“新增贷款综合融资成本不得超过20%”的监管要求。该规定直插贷款业务盈利的核心,众所周知,贷款业务其盈利主要来源于利息收入、手续费及服务费等,20%的红线,直接降低了机构的盈利空间,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将直接导致机构风险上升利润下降,甚至可能裁员。”

再加上10月1日施行的通知的叠加效应,对于“蚂蚁集团”这样的大企业来说,限制了其金融业务的手脚,压缩了利润空间,向科技方向转型,不仅是可选方向,更是必然选择。

那么,为何“蚂蚁集团”要跨界进入医疗这个领域呢?

02

AI赋能医疗:效率与精度双提升

东吴证券在报告《AI与医疗产业深度融合,有望为医疗带来产业变革》中表示,“近年来,AI医疗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中国AI医疗产业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AI医疗行业规模已达到973亿元,预计2028年将进一步增长至1598亿元,2022至2028年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0.5%。”

500

除了市场的快速扩展,还有政策驱动这一强大助力。

2023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互联网、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应用。

面对这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明确的增长预期,AI医疗赛道已成为资本与企业竞相涌入的战略要地。其中,既有恒瑞医药等传统药企的积极拥抱,更有蚂蚁集团、华为、科大讯飞等科技巨头的布局。

在这一趋势下,AI医疗将为行业带来一场深度变革,从诊疗流程、药物研发、临床决策系统到基因检测,变革的浪潮将席卷医疗行业的每个细分领域。

如今,众多医院接入AI技术,患者正切身体验到AI技术带来的医疗变化。

据《湖南日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急诊病房的脑卒中患者不同程度受益于“AI医生”的辅助诊疗,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

据悉,天坛医院的“AI医生”被称为急性脑卒中智能影像决策平台,它可以进行颅内出血和缺血等鉴别分析,可以直观勾勒出血区域,并进一步提示出血类型和血肿扩大风险概率。

500

浙江省肿瘤医院则联合阿里巴巴达摩院成功研发了全球首个胃癌影像筛查AI模型,它能快速、准确地分析患者的医学影像,找出早期胃癌的微小迹象。

面对这一创新成果,一个问题会自然的蹦出:准确性如何?

数据显示,上述胃癌影像筛查AI模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85.1%和96.8%。广东省卫健委全面上线的“粤医智影”系统,对≤4mm结节的检出率达75%,准确率达95%。

总的来说,在医疗诊断领域,AI并不是替代医生,而是一个强大的辅助工具,使医疗诊断实现效率和精准度的双重提升,就像和平县人民医院影像科副主任陈春涛所言:“过去看一张肺部CT要30分钟,现在2秒出结果,准确率还更高。”

这是AI技术赋能医疗,让优质医疗服务惠及更多患者。

此外,在药物研发这片高地上,它同样掀起了一场新浪潮。

据《央广网》报道,针对高创新性靶点的药物开发需经历反复试错,在传统模式下,高度依赖专家个人经验与创造力,会消耗大量时间、人力和物力成本,而AI技术则可以快速筛选,在一些案例中,AI甚至可以在48小时内筛选1亿个化合物。

这意味着AI技术正在破解困扰药物研发行业多年的“三十定律”(十年以上,十多亿美金、10%的成功率)困境。通过精准预测与高效筛选,AI不仅大幅提速降本,更极大地提升了成功概率,让更多突破性药物更快地走向临床。

500

在可预见的未来,AI与医疗的深度融合或许将超越工具辅助的范畴,成为推动医学进步的核心引擎。它不仅重塑着诊疗流程和研发范式,更将催生以数据智能为驱动的全新医疗生态。

03

数据安全,AI医疗行稳致远的关键

然而,这片由数据驱动的医疗新蓝海也是一把双刃剑。

当AI与医疗深度融合,将患者体征、基因序列转化为海量数据后,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便成为不可逃避的话题,甚至是整个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与前提。

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切身权益、医疗机构的公信力以及技术本身的应用边界。未来,如何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合法合规地推动医疗数据的价值流通,将成为横亘在监管、医疗机构与科技公司面前的核心命题。

2025中国数谷.西湖论剑大会期间,第八届数据要素与数据安全创新实践案例集发布活动同步举办,在会上,四川省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信息部长分享了AI赋能医疗数据治理新路径。

例如,在安全防护层面,AI研判系统与数据库审计的深度融合,推动防御体系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御”,这种转变有效规避了类似核酸数据泄露的系统性风险。

总而言之,在医疗这个特殊领域,构建一个兼顾创新与安全、开放与隐私的医疗数据治理新范式,将是释放AI医疗全部潜能的终极挑战,也是其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