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浮云,一场幻梦:释永信,究竟有没有修为?是CEO,不是方丈
先说答案:释永信有修为,没有觉悟。
事实摆在眼前,他如果有觉悟的话就不会落到这个地步了。但如果说他没有一点修为也不对,要知道把商业版图扩大到全球也是需要眼光和能力的。
从这点而言,所有的企业家都有修为,毕竟创业就是修行,成功的企业家如果修出世法,也容易成功。
如果不是少林寺,而是一家公司,那释永信就是另外一条路,另一个结果了。
总体而言,释永信的商业化探索、尝试和得失都留下了经验、教训,这也算他对少林寺和行业的“贡献”了。
多说一句,不仅仅是释永信或少林寺,在其所在的领域、“行业”,利欲熏心的人数不胜数。

是刘应成,不再是释永信。
刘应成的成功是在于商业化,失败也是在于商业化。刘应成更像是个农民企业家,他有狡黠的生意头脑,敏锐的嗅觉,江湖手段和奋力一搏的胆魄。
他十来岁到少林寺也只是为了求个饭碗,当和尚更多是生存需要,与信仰关系不大。当然那时候少林的山门败落了,但赶上了电影《少林寺》的风口,这部电影的直接受益者有两个,一个是李连杰,一个是少林寺。
和尚也是要吃饭的,刘应成尽管有了“释永信”这个名字,但他向往的却是现实中那些“成功者”,比如发财、名利双收、衣锦还乡、多子多福等。
红尘多热闹,跳出红尘就太寂寞了。刘应成骨子里还是个世俗中人,热衷名利权情,追逐物欲享受。

从三十来岁当方丈,到六十岁身陷囹圄,刘应成也从“身披袈裟的CEO”,变成了一名囚徒,一个罪人。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事实上,在他名声显赫的那些年里,来往皆为不凡,世界各界名流都以与他结识为荣,至于找他谋求商业合作的名人、老板就更是不计其数了。
我们前面说了,刘应成的眼光和能力没问题,他的问题主要是思想、心地。二三十年里,不知道他有没有想过年轻时候跟师傅念过的经文,在听到晨钟暮鼓的时候,他有没有懊悔过。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在那些年,他是想放下想回头也不可能。有些路必须是一条道走到黑,直到一败涂地。
失败也可以如释重负,在得到世俗的所有成功后再失去一切,也是宝贵的修行。

“不胡思乱想就是禅”,这句话是刘应成、释永信的心得。
他有非凡的组织能力,擅长平衡,对推动少林文化“走出去”,为少林寺的发展和少林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
看少林寺的海外弟子中很多人都是言行更认真,做得更好,这也算释永信的客观贡献。难道主观上的商业行为也能达成客观上较好的目的?或许还需要历史给出评判,是非功过,总会有公论的。
刘应成的文化底子肤浅,但他还是有悟性的,他认为做和尚就是专心致志,以戒为师,修炼戒定慧,不能一开始就追求“慧”,“去听各种讲座,参加各种仪式和活动,只能算是获得一种知识,不是获得智慧。如果没有用到实修上,对修行也就没有太大的帮助。”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修行确实是靠自己体悟、感受,如果没有日常的实践,那谁也无法帮到你。这跟古人慎独、修身为本的理念是相通的。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释永信曾经多次讲过这句话,在他看来,“如果一个人平时业障深重,他坐禅坐一辈子,也没有境界”。
出家人看世间万物都要讲因果。释永信在二三十年里品尝过了荣华富贵,那他在失去一切后,会如何看自己的因和果?
人有七情六欲才能修行,但如果欲望放纵,难免会沉沦苦海。
半世浮云,一场幻梦。事到如今,不管他是释永信还是刘应成,都是到了真修行的时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