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把所谓的“反思”当清醒了,那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精神枷锁!
【本文由“钢铁怀玉”推荐,来自《曾经我也沉迷于某种民族主义,后来明白了一个道理》评论区,标题为钢铁怀玉添加】
木暖月,你的这篇长文,看似理性反思,实则充满了居高临下的臆断和逻辑混乱,通篇都在用“廉价”二字来贬低国人朴素的民族情感,这本身就是一种更值得警惕的“精神贵族”式的傲慢。
让我来为你清理一下自以为高明的"脑回路":
首先,你故意混淆概念,把“自信”与“自负”一锅烩。
你把《叶问》打洋人、为奥运金牌欢呼、喜欢看外国人夸中国,统统简单粗暴地归为“廉价民族主义情绪”。这完全是偷换概念。一个民族在历经百年屈辱后,通过影视作品找回精神上的自立和尊严,这是文化自信重建的必然过程,与“沉迷于赢赢赢”有本质区别。将初期的精神需求和现阶段的成就自豪感混为一谈,等同于要求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不能用跑来表达喜悦,这是何等的苛责?
其次,你刻意以偏概全,把“现象”当“本质”。
你抓住“伏拉夫”这种极端案例,就想证明全体国人都在沉迷于虚假的吹捧。这就像因为有几个“恨国党”,就断言所有批判者都是卖国贼一样荒谬。绝大多数国人喜欢看外国人客观介绍中国的进步,是因为这提供了一个外部视角来印证我们亲身感受到的发展,这有何不可?难道只有天天听外国人骂中国,才算“理性”?这种“受虐癖”才是真正的精神枷锁。
再次,你拥有举世无双的"双标横行"的“定义权”。
你断定奥运金牌是“举国体制的幻象”,无法证明国民身体素质。请问,美国NBA、欧洲足球联赛不是他们举国体制和商业体制的产物?他们的明星就能代表全体国民身体素质?奥运金牌本身就是人类极限的挑战和国家综合实力的展现之一,它和提升全民体育素质是并行不悖的两件事。你用后者否定前者的价值,是典型的“抛开事实不谈”的逻辑。什么时候,为我们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和卓越成就而自豪,也成了一种罪过?
最后,你最核心的问题:是你已经深陷“逆向认可”的悖论。
你通篇在批判国人需要外部认可,但你的整个立论基础,恰恰是“我们不能再需要外部认可了”这种更高级的“外部认可”。你真正在意的,不是我们是否自信,而是“我们的自信姿态在西方主导的评判体系里是否足够优雅、足够有‘大国气度’”。这本身就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被规训后的慕强心理。真正的强大,是“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我们既能坦然享受《叶问》带来的爽感,也能冷静分析其艺术局限;既能为一枚金牌欢呼,也大力投入校园体育。这才是大国国民应有的从容,而不是像你这样,急于划清界限以彰显自己的“清醒”。
总结来说,你的问题在于用一种看似超然的“理性”,否定了民族情感生发、成长的复杂性和正当性。把国人寻找、建立和表达自信的过程,污名化为一种“廉价情绪”。真正的自信,是平视这个世界,既不仰视也不俯视。我们为自己的成就自豪,同时看清自己的不足,这二者从不矛盾。
木暖月,别再把你那套“反思”当清醒了,那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精神枷锁。十四亿人走向复兴路上的澎湃情感,不是你一句“廉价”就能定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