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极其扎眼的空椅子
第三十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正在巴西举行。为提请世界关注气候变化,巴西还临时“迁都”,把大会所在地、亚马孙雨林地区的贝伦短暂定为首都。
开幕式上,巴西总统卢拉从一辆比亚迪黑色SUV中走下,多国代表也搭乘中国新能源汽车赴会——这次大会的官方用车,清一色全是中国新能源。
《纽约时报》评价:“在推动交通领域转型与经济变革的进程中,拉美最大国家(巴西)将目光投向中国。”

巴西总统卢拉乘车抵达会场。图源:外媒
一
中国新能源汽车亮相COP30,意味很深。
一般来说,交通运输业被视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部门,仅次于工业,碳排放量占比约为15%-24%,是引发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随着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社会活跃度的增加,交通运输业对能源的需求也不断增长。这一领域能否绿色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气候治理进程。
各式机动车的电动化和新能源化,就是重要抓手。
得益于能源类型的转换、电机系统能效提升,新能源汽车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已经比传统燃油车少很多。
以“油井到车轮”(注:车辆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和能源效率)周期衡量,纯电动牵引车平均可减少约25%的碳排放;纯电动乘用车,平均可减少超40%甚至更多碳排放。新能源汽车还能减少空气污染,也更易搭载智驾系统。这些因素叠加,加上新能源汽车逐渐突破续航限制,大伙自然用脚投票。
2024年,全球汽车销量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近20%;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品牌则一骑绝尘,产销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2024年市场份额已达70%左右。
拿COP30举办地巴西来说,今年10月,比亚迪第1400万辆新能源汽车刚刚在巴西卡马萨里工厂下线——这也是比亚迪亚洲外的最大工厂。不久前,长城汽车也在巴西落户,就选在梅赛德斯-奔驰工厂的旧址。
《纽约时报》描述:“当地街道车流虽仍密集,但尾气排放量明显减少;道路上点缀着静静行驶的电动车,政要们乘坐中国皮卡组成的车队穿梭市区,电动公交车在城中运送乘客。这些场景已然融入当地生活的日常。”

这是7月1日在巴西巴伊亚州卡马萨里市的比亚迪工厂拍摄的一辆新能源汽车。图源:新华社
二
巴西选择中国车,当然不仅是投资落地那么简单。
新能源车不仅能节能减排,相关产业的发展更将深刻改变现代工业经济格局,从根本上影响全球气候治理。
工业革命的一大象征,是人类交通方式从马车到(蒸)汽(机)车的转变。工业革命2.0阶段,内燃机的大规模应用,奠定了现代交通业的雏形,也让石油成为最炙手可热的资源之一。
但这一能源供应体系也有许多不足:并非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有石油或有足够石油;从原油提炼汽柴油需大型炼化设施,投资额动辄上百亿人民币;汽柴油的消费,需要配套以炼油厂为中心的物流供应网,也需极高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还有围绕石油的各种流血冲突……
已有的清洁燃料(如天然气、甲醇、乙醇)、生物柴油替代、燃料电池等转型路线,依赖同样的大中型能源生产中心和供应网。进行小规模改良尚可,但并不能真正帮助全球中低收入群体——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多的恰恰也是他们。
新能源汽车和产业的出现,则打破了传统能源体系。尤其在中国,从锂电池到光伏组件,从氢能到储能系统,中国技术的系统化部署正形成完整方案,为全球提供绿色、高效、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比如,缺乏石油、天然气或炼油能力不足的地区,可以用中国供应的光伏产品、风电组件或水电技术生产电力;随后,用中国生产的储能电池,解决新能源发电波动大的问题;分散式的发电和储能网络,帮助摆脱对大规模、远距离输配电系统的依赖,让相关地区为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各式电机电器供电。
中国提供的这种系统化方案,贴近各地自然资源禀赋,也更具灵活性、持续性和可负担性。

这是中企承建的东非最大光伏电站——肯尼亚加里萨50兆瓦光伏发电站太阳能电池板。图源:新华社
三
今年的COP30,被形容为“避免气候系统不可逆转破裂的最后机会”。
《巴黎协定》达成至今10周年,全球气候治理历经波折。有部分国家阻挠应对气变的全球努力,有反复“退群”的冲击,有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单边举措,有迟迟未兑现的资金承诺,还有地缘政治的影响。
但尽管障碍重重,世界必须采取行动,努力将长期全球气温升高控制在1.5℃以内,帮助最脆弱群体应对毁灭性气候影响。
这是事关全人类的重要命题。
在这方面,中国是实打实的“行动派”:构建全球最系统完备的碳减排政策体系,建成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推动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分别下降超60%和80%;首次提出绝对量减排目标,覆盖全经济范围、包括所有温室气体……
COP30期间,不少国际声音点赞中国贡献。《纽约时报》称,“巴西、印度、越南等国正加速发展太阳能和风能;埃塞俄比亚、尼泊尔等较贫穷国家则跳过燃油车,直接迈向电动汽车;石油出口国尼日利亚计划建设首座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厂……推动这些转变的关键,是全球可再生能源超级大国——中国。”
耶鲁大学环境学院发文说,中国生产了全球约八成的太阳能电池板、超七成的电动汽车,还将太阳能电池板的成本降低了近九成,大幅降低甚至消除了世界其他地区能源转型的成本障碍。
不过,就在多数国家采取行动、携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同时,美国30年来却首次未派高级代表出席大会。有环保人士专门在会场里摆上一把空椅子,强调“世界最富有国家和主要排放国”的缺席,呼吁其他国家挺身而出。
几天前,联合国的一场公开会上,美方甚至无视中国人口基数和发展需求,片面指责中国碳排放总量较高问题。对此,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回怼:
“中国有14亿人口,GDP总量居全球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有目共睹;反观美国,公然称气候变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骗局,两度退出《巴黎协定》,已经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最大的障碍。”
两相对比,一览无余。



侠客岛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