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应减少“市场竞争”,扩大“社会性垄断”
(本文所述内容仅针对国家内部经济)
今天看到一篇新闻,某国主管部门根据《反垄断法》研究起草了某行业的“反垄断合规指引(征求意见稿)”。目的就是遏制垄断,促进竞争。
我想说的是,在经济增速不断下滑,宏观利润不断减少的时期,加大市场竞争必然引起“零和博弈”,迫使各市场主体都要从别人的损失中获利。这会导致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恶化,加速经济危机的爆发。
具体说就是,市场经济以“资本”为主要分配依据。这导致零和博弈的输家一定是“非资方”。于是,在宏观利润下滑时期加大市场竞争,必然导致非资方的财富减少,引起消费低迷,造成产能过剩和产销失衡,最后加速破坏经济循环,引爆经济危机。
因此,遏制竞争的“垄断”,反而是解决市场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因为,垄断可以减少资本竞争,弱化逐利,降低零和博弈的程度,从而保护非资方,保护他们的消费力,保护产销平衡,最后避免经济危机的爆发。只不过这种垄断不是私人企业,私人权利的垄断,而是“社会性垄断”。
即,垄断利益归社会大众共同所有。它变为非资方的就业和工资收入,托住消费和生育,修复产销平衡,最后使经济循环健康稳定可持续,解决经济危机。
因此,只要某行业的盈利主要不是来自科技创新实现的新增财富,而是来自压榨劳动者的非理性逐利,则该行业就不应该再鼓励竞争,而是要鼓励垄断,加大计划性生产。
“竞争性生产”与“计划性生产”的区别在于,前者的目标是“私人盈利”,后者的目标是“产销平衡”,是“经济循环的可持续”。
因此,在经济增速下滑阶段,逐利的竞争性生产必然导致零和博弈,破坏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毁掉经济循环。而垄断性的计划生产则能较好地保护消费,维护产销平衡和经济循环。
我们知道,新增财富主要是从科技创新中来的。科技创新是灵感决定的。灵感是人类控制不了的。所以,经济周期也是人类控制不了的。
当经济增速连续多年下滑后,就说明灵感减少,科技创新的趋势总体放缓了。此时,虽然要努力进行创新,但是何时能改变经济趋势是无人能够确知的。
在这样的时候,宏观利润减少,企业盈利普遍困难,若还继续加大它们的竞争程度,就必然使资方把盈利的来源从“创新”转向对非资方的“零和压榨”。这不是在拯救经济,而是在进一步毁坏生产关系,毁坏经济。表现就是内卷的加重,失业的增加。
如果政府不许企业搞内卷,勒令企业承担就业指标,一来这本身就破坏了市场规则,更像垄断计划,二来这也会使企业的人力成本无法降低,让盈利越来越低。于是,企业要么给商品涨价,维护盈利,推高通胀,破坏消费,恶化经济循环;要么就会使企业在加剧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倒下,关门歇业。这还是会扩大失业,恶化消费和经济循环,导致经济危机。
同时,倒闭企业的增加也会扩大垄断的程度。而这种垄断的扩大是伴随失业增加,消费低迷,市场规模缩小出现的。因此,这种私人垄断最后也不是解决经济危机,而是随经济危机一起跌入深渊。
所以,问题的根源在于——私有制经济的“永恒逐利”不符合增速下滑周期里利润减少的现实。坚持竞争逐利必然引起零和博弈,继而破坏了生产关系,破坏消费和经济循环。
这个问题的关键词是“私人”和“永恒逐利”。即,问题在于“私有加竞争”而非“垄断”。
解决的方法就是,在增速下滑阶段减少私人逐利,资本逐利,降低零和博弈,倡导公利,保护经济循环。
这就需要扩大计划性生产,减少竞争性生产,使经济目标随经济周期的现实而变化,从优先追求“利润增长”变为优先追求“经济循环健康稳定”。
这就需要减弱市场竞争,加大社会性的垄断计划。
换言之,“当前”的经济问题主要不是“结构性问题”,不是创新不足,增长乏力的问题,而是分配错误的问题,是生产为了消费,不是为了盈利的问题。
因为,增速下滑,利润减少,不会导致经济危机。原因是财富总量没减少。但是,竞争逐利导致的“分配错误”却能引起产销失衡,破坏经济循环和生产力,最后引爆经济危机。
参考文章:
2025.1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