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帮助儿童形成良好习惯成就未来(14)
作者:曹建军
了解孩子的成长特点,做个有深度的明白家长。喜欢我的文章,请加粉丝、关注,这对我很重要,非常感谢!以下是正文:
Ⅰ心理学原理
儿童期 (6-12岁)的大脑发育变化特征:神经元精炼提升与个人的认知飞跃发展。
1 神经元精细化与髓鞘化推进: 神经连接持续优化,髓鞘化范围扩大、程度加深。这显著提升了运动协调性(如书写流畅、体育活动)和复杂认知能力(如数学运算、阅读理解)的精确度和速度。
2 高级认知功能崛起: 逻辑推理能力、工作记忆(临时存储处理信息)以及元认知(思考自己的思考过程,反思学习策略)能力显著增强,为系统化学习奠定基础。
家长此阶段对孩子的理解、包容、支持与鼓励显得很重要。在父母“脚手架”式的引导下, 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让孩子的认知能力和运动能力得到了全面而均衡的发展。
Ⅱ 虚构小故事
根据儿童期 (6-12岁):精炼提升与认知飞跃发展特点,构思了三个对应不同家庭教育方式的小故事。
故事一:好父母之家 —— 林诗杰、许梅香与小哲
主题:在支持与挑战中,精细化能力与高级认知比翼齐飞
周六上午,小哲正在书桌前攻克一道复杂的数学应用题。他皱着小眉头,手指在草稿纸上飞快地计算。
爸爸林诗杰走过,看到儿子的状态,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拉过一把椅子坐下:“小哲,卡在哪儿了?跟爸爸说说你的解题思路。”小哲把自己的步骤讲了一遍。林诗杰点点头:“思路很棒。你试试把这两个条件反过来看看,或者画个线段图?”这个建议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新的思路。小哲立刻埋头重画,不一会儿就兴奋地喊:“爸爸,我懂了!是这里绕弯了!”
这里体现了“高级认知功能崛起”: 父亲林诗杰没有直接灌输答案,而是通过提问引导小哲进行“元认知”——让他审视自己的思考过程,并教授了“画图”这个学习策略,锻炼了他的逻辑推理能力。
下午,妈妈许梅香陪小哲练习书法。小哲一开始写得有些毛躁,手腕不稳。许梅香没有批评,而是轻轻握住他的手,带他感受笔画的起承转合:“感受笔尖在纸上的力量,慢一点,像小蜗牛散步一样。” 练习后,他们又去公园打羽毛球。许梅香不断地鼓励:“眼睛跟着球,脚步移动起来,对!就是这样,协调多了!”
这里体现了“精细化与髓鞘化推进”: 书法练习和体育活动,正是对神经系统连接进行“精炼提升”的最佳训练。母亲耐心的指导,让孩子的运动协调性(手腕控制、身体移动)在反复、积极的练习中不断优化,髓鞘化的过程在支持性的环境中高效进行。
结局: 在父母“脚手架”式的引导下,小哲的书写日益工整流畅,数学思维敏捷,并且学会了遇到难题时先自己思考策略,再寻求帮助。他的认知能力和运动能力得到了全面而均衡的发展。
故事二:普通父母之家 —— 许一凡、曾琳香与许小雨
主题:在“不打扰”的忽视中,潜能在安静等待
许小雨在自己的房间里写作业,那是一篇阅读理解。她有几个句子不太明白,想问问妈妈。她走到客厅,妈妈曾琳香正在刷手机购物,头也没抬地说:“作业自己做,书上都有答案。”小雨悻悻地回到书桌,凭感觉胡乱填上了答案。
这里体现了被忽视的“高级认知功能”: 小雨遇到了认知瓶颈,产生了“元认知”需求(意识到自己不理解),但父母没有提供任何引导和支撑,她的逻辑推理和理解能力得不到深化训练,只是完成了“任务”,而非“学习”。
晚上,小雨拿出画本,她很喜欢画画,线条越来越复杂,色彩搭配也很有想法。她高兴地拿给爸爸许一凡看:“爸爸,你看我画的城堡!”爸爸许一凡正盯着电视看球赛,敷衍地看了一眼:“嗯,好,去玩吧。”小雨眼里的光暗淡了一下,默默走开了。
这里体现了被搁置的“精细化与髓鞘化”: 画画本是极好的手眼协调和精细动作训练,但父亲的敷衍打击了孩子的热情,使得这项可能促进神经连接优化的活动,仅仅停留在自娱自乐层面,缺乏提升的动力和外部反馈。
结局: 小雨的学业成绩中等,能完成基本任务,但缺乏深度思考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她的某些天赋(如绘画)因为得不到赏识和鼓励,可能慢慢消退。她的发展完全依靠自身的自觉性和学校教育的推动,潜能未被充分激发。
故事三:不好父母之家 —— 赵大勇、王红梅与小源
主题:在压力与否定下,认知飞跃的翅膀被折断
小源的数学考了78分,他胆战心惊地把试卷递给爸爸赵大勇。赵大勇一看分数,火冒三丈:“怎么才考这么点分!猪脑子吗?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说完,把试卷揉成一团扔在地上。小源吓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根本不敢解释自己是因为应用题理解错了。
这里体现了被压抑的“高级认知功能”: 父亲的怒吼和羞辱制造了极高的焦虑,完全压制了孩子的思考能力。小源此刻的大脑被恐惧占据,无法进行理性的“元认知”反思(我错在哪里?如何避免?),逻辑推理通道被情绪关闭。学习成了一种痛苦的折磨。
小源学校要举行运动会,他回家高兴地说想报名参加接力跑。妈妈王红梅立刻泼冷水:“就你?跑得慢吞吞的,别去给班级丢人了!有时间不如多刷两道题!”小源低下头,再也不提运动会的事了。之后,他连户外活动都很少参加,总是蔫蔫的。
这里体现了被阻挠的“精细化与髓鞘化”: 体育活动是促进运动协调、神经优化的关键途径。母亲的嘲讽和功利性的阻止,不仅剥夺了孩子锻炼身体的机会,更严重打击了他的自信心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阻碍了其神经系统的健康发展。
结局: 小源变得沉默寡言,对学习有强烈的畏难情绪,成绩越来越差。他害怕尝试任何新活动,因为害怕失败和随之而来的责骂。他的认知发展迟缓,运动能力也相对落后,形成了一个消极的恶性循环。
总结对比:这三个家庭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相同的儿童发展规律,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会结出截然不同的果实:
好父母是发展的催化剂,他们提供养分、搭建支架,让孩子在安全、鼓励的环境中实现能力的精炼与飞跃。
普通父母是发展的旁观者,他们提供了基本生存条件,但错过了关键的发展引导,孩子的潜能可能被埋没。
不好父母是发展的阻碍者,他们的负面言行直接破坏了孩子发展的心理基础和练习机会,导致能力萎缩。
说明:本文属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原理》之《个人形成论》的《大脑发育与心理发展》部分之八。后续将持续发布后续部分。
曹建军忠告:这里好家长是理想化的家长,是完美的家长。完美的家长培育出来的孩子很可能不完美,甚至可能会比较糟糕。心理学上认为比较合理的是做足够好的家长,也就是七分好,三分留白。在普通家长的基础上,再加上好家长的理论指引,这样就可能成了足够的好家长。同时,人是复杂的,本身具有多种成分,好的部分、一般部分和不好的部分,家长如此,孩子亦然。家长有时候还真需要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监护孩子,最忌讳的就是失控。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