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停滞:腾讯Q3财报如何暴露AI与流量的双重焦虑?

500

作者

包可萌

500

腾讯真正的危机隐藏在增长率的曲线之下

500

11月13日,腾讯控股发布其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市场和媒体的聚光灯再次投向了腾讯庞大的营收数字。数据显示,腾讯Q3营收达到了1928.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这些数字似乎再次印证了这家科技巨头无可匹敌的稳健性。

然而,对于一家体量如此巨大的公司而言,真正的危机往往隐藏在增长率的曲线之下,以及那些被光鲜数据掩盖的结构性矛盾之中。这份财报与其说是一份成绩单,不如说是一面透视镜,它清晰地折射出这家科技航母在核心业务的社会伦理基础、前沿技术的创新投入与产出,以及整体营收结构的长期健康等方面正面临着深刻挑战。

本文将穿透表面数据迷雾,对腾讯Q3财报及当前战略进行深度剖析。我们必须追问:其游戏业务的持续增长,究竟是以何种社会伦理成本作为代价?在AI创新已成新时代主战场的背景下,腾讯是否已陷入战略缺位的困境?腾讯核心业务的增长数字,又能否掩盖护城河正在被侵蚀、增长势能正在收窄的结构性风险?

01

“精神鸦片”的社会回溯

沉迷游戏的伦理陷阱与增长代价

腾讯游戏业务,长期以来都是支撑其增值服务收入的绝对基石。财报显示,腾讯本土市场游戏收入为人民币428亿元,同比增长15%。国际市场游戏收入为人民币208亿元,同比增长43%。正是这份业务的持续繁荣,使得腾讯必须面对一个难以回避的社会伦理重负,即青少年沉迷问题。

尽管公司在财报中必然会花费大量篇幅强调其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巨大投入,这包括严格的实名制、人脸识别验证以及游戏时长和宵禁限制,但这些努力更多体现为被动式的合规与防御。

500

这种“一刀切”的限制模式,虽然在表面上解决了监管和舆论压力,却在技术和执行层面陷入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困境。社会观察显示,通过租赁账号、使用成人身份信息等方式绕过监管的行为屡禁不止,使得腾讯作为技术提供方,始终处于与用户行为博弈的被动局面。

根据行业研究机构的数据,尽管未成年人游戏时长和流水在过去两年中占比大幅下降,但舆论对“游戏成瘾”的批判并未消退,这表明社会对游戏巨头的道德期待和商业利益之间的张力仍在持续发酵。这种为合规而进行的持续投入和技术升级,是以巨大的社会成本和潜在政策风险为代价换取的,这种增长模式并非高质量、可持续的。它为腾讯的品牌形象蒙上了一层难以洗清的伦理阴影,构成了其核心业务长期的、结构性的负面风险。

从产品创新的角度审视,腾讯游戏收入的稳定,主要是依靠少数几个成熟的“现金牛”IP的生命力延续,如《王者荣耀》和《和平精英》。这种模式虽然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但也带来了创新力的结构性固化。

腾讯游戏业务在Q3财报中呈现的亮眼表现,尤其是国际市场增长,大多是依靠已有IP,如《PUBG Mobile》国际版、《Valorant》的海外扩张,而非全新的、颠覆性的原创产品。这种过度依赖IP固化和成熟商业模式的策略,使得公司内部孵化能够彻底改变游戏形态的下一代产品的动力相对不足。

在当今AI和元宇宙概念席卷行业的背景下,游戏行业正需要从“内容驱动”转向“技术驱动”的变革,而腾讯未能诞生出具有引领性的、能够彻底改变游戏交互方式的下一代产品。过于满足于“吃老本”和成熟的商业模式,将是未来创新领域最大的绊脚石,并预示着一旦现有IP进入生命周期暮年,其游戏业务的增速必然遭遇瓶颈,难以维持其对营收的巨大贡献。

02

AI时代的“后知后觉”

腾讯元宝的尴尬与创新力焦虑

在生成式AI浪潮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的2024-2025年,以腾讯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巨头被寄予了极高的创新期望。然而,从其AI产品“腾讯元宝”的市场表现和财报中流露出的战略倾向来看,腾讯在AI创新赛道上展现出了明显的“后知后觉”和“竞争力不足”的态势。

尽管腾讯高管在财报电话会上着重强调AI如何提升广告和效率,以及“元宝”如何与微信、QQ生态打通,但市场数据显示,“腾讯元宝”作为独立应用,其在iOS端下载量、日活跃用户等关键用户指标上,仍显著落后于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如字节跳动的“豆包”和百度系的“文心一言”。

500

这暴露了一个核心问题,腾讯元宝作为一款独立AI应用,其产品体验和核心能力尚未形成独特的竞争壁垒。它尚未能像OpenAI的ChatGPT、Anthropic的Claude那样,以颠覆性的交互体验或卓越的性能独立赢得市场。它更像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产品,依靠着微信和QQ的巨大流量输血和公司资源的强力推广。根据行业第三方监测,其用户获取成本和留存效率可能并不理想,一旦脱离这种生态的庇护,其核心竞争力便显得十分脆弱。

腾讯将其AI战略描述为“从独立产品单兵突进转向与生态深度融合”,这种策略被视为巧妙地利用了自身生态优势,但更深层次的解读是:腾讯的底层大模型尚未达到能独立支撑一款现象级、颠覆性产品的水平。

因此,腾讯元宝不得不选择一条“自上而下”的集成路线,将AI能力作为“加湿器”嵌入到微信、会议、浏览器等成熟产品中,以增强现有生态,而不是以“颠覆者”的姿态开辟新的增长赛道。这与字节跳动、百度等公司在初期快速推出独立大模型应用,进行市场测试和快速迭代的策略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种战略选择,反映出腾讯在核心模型算法、算力优化和数据训练等基础创新环节上的投入与产出,与行业顶尖水平仍存在差距。在AI这个需要“All in”和“极限创新”的领域,腾讯表现出的更多是一种谨慎、防守型的策略。

这种创新力不足的负面效应是长期的,它使得腾讯在AI时代失去“定义下一代互联网产品”的话语权,只能追随而非引领。在技术范式变革的关键期,战略上的保守主义,其代价往往是巨大的市场机会和未来十年的主导权。

03

潜藏的结构性风险

营收结构的脆弱与增长势能的收窄

虽然腾讯Q3营收和利润的数字看似稳健,但对财报细节的剖析揭示出其增长的势能正在收窄,并潜藏着对未来发展不利的结构性风险。

首先,在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方面,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仅10%,是三大主营业务中增速最慢的。在激烈的云计算和企业服务市场,这个增速显得不温不火,而同行业的领跑者仍在以更高的速度扩张。

这暗示了腾讯的To B业务在对抗强劲对手时,其市场份额和增长空间正面临被侵蚀的压力。特别是在企业服务领域,AI的广泛应用要求云计算提供商具备更强的IaaS和PaaS能力,而10%的增速,表明腾讯在这关键领域的竞争力仍需加强,其护城河尚未如To C业务那般稳固。

其次,在广告业务方面,微信/WeChat合并月活跃账户数的同比增长已放缓至2%,QQ移动端月活跃账户数甚至同比下降8%。核心社交流量池的增长已趋于饱和,这意味着广告收入的高速增长面临着一个清晰的天花板效应。

一旦视频号的流量红利被完全释放或遇到更强的竞争者,广告业务的增速便难以持续,这构成了未来营收增长的流量瓶颈。

此外,财报电话会上,腾讯管理层关于资本开支的战略摇摆,也加剧了市场对其未来战略方向的担忧。管理层从年初的“进一步增加资本支出”到后来的“需要以更聪明的方式花钱”的表态变化,反映出公司在AI等高投入领域的心态复杂。

一方面意识到AI投入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对“烧钱”的风险和回报周期感到焦虑。这种战略上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在需要战略聚焦和长期投入的关键时刻,资源分配过于保守。虽然管理层表示“GPU够用”,并将算力优先用于高回报业务,但这很可能意味着对那些短期回报低但长期战略价值高的基础研究项目,投入会被不当压缩。在一个技术范式快速迭代的时代,谨慎往往意味着错失先机,而战略摇摆则会拖延整体的转型速度,从而损害公司的长期竞争力。

不难看出,腾讯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是一份典型的“大象”报告:它体量庞大、结构稳健,却也显得行动迟缓、步履维艰。

500

腾讯需要打破游戏业务的“双刃剑”困境,从被动合规转向“功能游戏”和“正向价值”的主动探索,以平衡其社会责任与商业利益。在AI领域,仅仅将“元宝”作为生态的“插件”是不够的。它必须敢于像早期投资微信那样,在内部孵化出具有独立颠覆性的AI产品和技术团队,以真正的极限创新来应对同行的竞争。

如果腾讯不能迅速走出“稳健增长”带来的舒适区,不改变其在AI等新兴领域的防守型战略,那么今日财报中的稳定数字,很可能就是未来几年市场对其创新力收窄和发展潜力透支的最终审判。

© THE END

本文由贝克街探案官原创出品,点击阅读更多往期好文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