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饿了么要“橙”了说起
“饿了别叫妈,叫「饿了么」”,这样一句堪称中国广告史上赫赫有名的广告语,陪伴了很多人的青春岁月。

而就在前一阵,饿了么APP最新内测版本上线的消息不胫而走,不仅应用名称正式变更为“淘宝闪购”,其icon标志也从蓝色为主体、变为橙色为主体。

有人觉得,这事儿真的闹麻了,怎么京东冲着美团挑起的外卖大战,结果却是饿了么没了姓名。

有网友怀念饿了么的名字,觉得饿了么一听就知道是送外卖的,淘宝闪购听起来像是个购物软件。

当然更多人想法可能和差评君一样,只要把界面设计好,券和优惠整得多多的,叫啥名字完全没关系。


但有一说一,其实饿了么改名这事儿,虽然并没有官宣,但从大马路上越来越多蓝骑士变成橙骑士开始,大家伙多多少少都有心理预期了。
8月份的时候,差评君搞了套淘宝闪购的外卖工服,就已经发现了上面的各个标签,只有饿了么是可以被撕下来的魔术贴。

虽然从故事性上来说,饿了么变成淘宝闪购,听起来似乎有些“爷青结”,让念旧的人感觉物是人非。
但从市场角度来看,饿了么改名淘宝闪购,才是它的完美究极进化和最好的归宿。
首先就是“饿了么”三个字太响亮,但也给自己画了个框。
就像前面那位网友说的一样,一提到饿了么,大家能想到的就只有点外卖,没法扩展到更多的业务,但外卖市场的大战早在多年前就已落下帷幕,如今兴起的即时零售热潮,却很难让人和饿了么联想到一起。
甚至早年间,外界还有分析,表示作为一个外卖平台,饿了么爱用的蓝色底色反而会抑制食欲。

为了突破这个品牌名的制约,饿了么自己也不是没努力过。
早在2020年,饿了么就表示自己要改名,而且要改一万个名字。

不仅如此,饿了么的slogan也是经过了多年迭代,从早年间瞄准外卖市场的“叫外卖?上饿了么!”“饿了就要饿了么”,到后面的“爱什么来什么”“万物到家”。。。

明显能看出,饿了么一直想通过大量宣传,打破大伙们的刻板印象。
不可否认,通过类似的宣传,饿了么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把平台更多的场景灌输给了用户,但传播带来的影响力和天生赋予的定义,总会有些许差异。
另一方面,饿了么也很难一口气直接换名字,因为越知名的企业,投入越大,品牌改名就越容易导致原有品牌文化消耗,品牌认知混乱,新品牌如果无法短时间内树立品牌知名度,很有可能会导致改名失败。
君不见,隔壁小米之前闹得沸沸扬扬,更新企业logo的故事?

所以说,饿了么改名是一直想干却没能干成的事儿。
如今,能有机会借势换名,而且还能在外卖市场反将美团一军,估计饿了么新面具下的脸都笑嘻了。

毕竟,相较于饿了么,淘宝闪购的名称,更准确地传递出“万物到家、即时送达”的业务本质,也更能够全面反映出餐饮、日百、数码、药品等多元化即时消费需求,为品牌未来的发展打开更大空间。
另一方面,在过去几年里,“饿了么”这个名字已经被深深打上了行业老二的标签。
交银国际研报显示,2024年美团外卖的市场份额占比65%,饿了么为33%,而更有数据显示,到了2025年初,部分省市饿了么的市场占比已经下滑到美团的20%了。
2024年时,外界还风传抖音想要收购饿了么,而且当时普遍认为,饿了么旗下的“蜂鸟配”物流运力系统及核心技术算法附带注册骑手,才是抖音更看中交易本体,饿了么本身,则感觉更像是个添头。
不过最终啥也没发生,反倒像是给饿了么留下了这次逆风翻盘的机会。
说起来也是魔幻,这出饿了么钮祜禄氏上位记,居然要感谢京东。

本来就像前面说的,一直以来,外卖市场可以说是互联网的古战场了,巨头们早就瓜分好地盘,基本很难再有啥大变化了。
结果京东横插一道,大咧咧地进军外卖市场,闹得满城风雨,最后还秀了一手把外卖模块装进京东APP主站的操作。

这下子颇有种NPC一套七伤拳,结果误打误撞打通主角任督二脉的感觉,脱胎于饿了么的淘宝闪购靠着一波团,如今反而隐隐有了武林盟主的地位。
根据外部报道显示,淘宝闪购仅仅下场3个月时间,订单量就在8月份时反超过美团。
而这还不止是唯一的好消息,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淘宝闪购带来的新用户的电商订单数已超过1亿,有19958个餐饮品牌、863个非餐品牌的成交额相比双11前增长超100%。
更绝的是,如今,你随便走进一家店,服务员在喊外卖订单的时候,已经直接把“闪购”划给了饿了么和淘宝闪购,这种潜移默化的认知影响,可能会在下一个阶段的即时零售中,起到关键性作用。

有这些出色的战绩,也快速增强了淘宝闪购的品牌价值。
另一方面,做生意的商家们,可远比我们料想得更欢迎“闪妃”回宫。
一位接近饿了么代理商的消息人士透露,在过去的几个月内,商家侧早就动了让饿了么快快改名淘宝闪购的心思:淘宝闪购与淘宝强关联,有着一个庞大的集团背书,代表着生意稳定可持续。相比于饿了么,这显然是一个更加从从容容、游刃有余的合作对象。
所以说,饿了么的改名,也是顺势而为的基本操作。
当然了,这场改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不得不做的战略决策。
因为,从之前的“一碗饭”的外卖战争,到新阶段的“万物到家”,现阶段的大厂之间的斗争,战场显然已经从餐饮扩大到了日用百货、3C数码、服饰美妆、商超便利,饿了么的对手自然就从美团外卖变成了,包括了美团外卖、美团买菜、美团闪购等等在内的整个美团“闪购”体系。

这些领域,饿了么的单兵作战显然不够看,这又恰恰是阿里淘天的主战场。
所以,更名后的淘宝闪购,可以不需要像饿了么那样自食其力“拉新”、“留存”,去和美团抢“打开APP”这个动作,它更多是承接淘宝10亿用户的消费需求。
打个比方,以前饿了么就像是阿里在本地生活战场开的一家分店;现在淘宝闪购则是给阿里这个大卖场里的所有店铺装上了一个“30分钟送达”的按钮。
而在更名的背后,更多还是数据、架构上的统一。
待过大集团企业的差友们应该都知道,别说跨分公司的业务、数据往来,就连跨部门的协作往往都是吃力不讨好的。

统一组织架构之后,数据流通、活动推进、营销整合,都能避免资源分散和重复投入,提升运营效率,换句话说,也就是能在市场竞争中,把更多的成本和精力放到消费者身上,那这么一来,淘宝闪购就更能凭借体量优势取得竞争优势。
另一边,这波品牌和心智的融合,其实也反映了国内互联网近些年来的趋势:APP矩阵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
以前,大厂们都倾向于为每个细分赛道都打造一个独立的APP,比如阿里在电商有淘宝、天猫、外卖有饿了么、票务有淘票票、出行有高德地图。但现在,大家都倾向于将所有高频服务都塞回一个主APP中。

这也是移动互联网巅峰时代的落幕,在黄金10年里,智能手机用户激增,互联网人口红利巨大。大厂通过定位清晰、便于推广的独立APP“跑马圈地”,可以迅速在某一垂直领域占得一席之地,但随着市场高度饱和,做减法就尤为重要了。
与其花天价去拉一个新用户,提升某个独立APP的打开率,远不如在已有的、日活过亿的主APP上,想办法让他多使用一个新功能。
更重要的是,在AI时代,越高质量的数据可能就意味着更好的AI功能。
单独APP彼此间的数据往往是割裂的,同一个用户,在淘宝买了什么、在饿了么吃了什么、在高德地图去了哪里……要将这些数据资产打通的难度很高。
可当所有功能都集中在一个“超级APP”内,可运营的空间就会成倍增长。这就是所谓的数据资产的最大化,类似的这种趋势恐怕会是未来几年里的常态。

虽然饿了么改名淘宝闪购已经成了定局,不过摆在淘宝闪购面前还有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用户体验上、界面设计上,都需要再下功夫。
比如淘宝一直被外界诟病界面臃肿,如何在塞入整个淘宝闪购之后,减轻这方面的压力。
还有些饿了么之前本身就有的好用的功能,像是拼单功能,目前还没在淘宝闪购上上线。
这种用户体验上的继续调优,对于淘宝闪购来说,恐怕是最先需要解决的,不然在下一场硬仗来时,网友们可就要怀念过去的“前任”咯。
总而言之,尽管有些网友们怀念的是陪伴青春的那个名字,但这个时代确实需要一个更新的名字了。
饿了么就像是中国互联网黄金10年的一个印记,属于它的时代已然过去,而在这场以数据和效率为核心的AI时代前哨战中,它换成了新形态出战,也难说是什么坏事吧,一代人总有一代人的故事。
图片、资料来源: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新浪微博
淘宝闪购




差评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