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特大桥建成仅10个月就垮塌,事故原因尚无定论,但这些风险值得警惕

2025年11月11日,四川阿坝州马尔康市双江口峡谷,红旗特大桥部分引桥随山体滑塌断裂。这座通车不到一年、被誉为“云中之桥”的重大工程,在高原薄雾中轰然受损。

所幸,因提前24小时发现裂缝并实施交通管制,未造成人员伤亡。

目前,事故具体成因仍在调查中。是极端地质条件下的自然失稳?是工程建设扰动了古老滑坡体?还是水库蓄水诱发了边坡复活?抑或是多重因素叠加?官方尚未公布权威结论。

但在等待调查结果的同时,结合公开信息与工程常识,我们可以理性梳理几个关键问题:大桥造价几何?设计是否考虑了地质风险?哪些潜在因素可能参与了此次事件?未来如何避免类似风险?

500

图1. 阿坝红旗特大桥崩塌瞬间。 牛财金提供。

一、零伤亡是如何实现的?——预警机制的价值

这是本次事件中最值得肯定的部分:

11月10日15时:巡检人员发现桥头出现约10厘米宽裂缝;当地政府与水电站公司迅速组织专家研判,初步判断为山体变形征兆;当晚完成车辆疏散与交通管制;次日16时:约300万立方米山体滑塌,引桥及路基整体垮塌。

这一过程表明,在高风险区域,常态化监测 + 快速响应机制,是守护生命的关键防线。无论最终事故原因为何,这套应急体系经受住了考验。

500

图2. 阿坝红旗特大桥崩塌前桥面出现裂缝。牛财金提供

二、红旗特大桥花了多少钱?

虽无单独造价披露,但可从所属项目推算:

所属工程:G317国道双江口段改线工程全长:50.86公里,总投资28.36亿元桥隧比高达57%,含61座桥梁、14座隧道红旗特大桥为主控工程:全长758米,主墩高172米,位于强震断裂带

参考同类高原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造价(8–15万元/米),业内普遍估算其投资在6亿至10亿元之间。这反映了在极端地形条件下建设基础设施的巨大成本。

500

图3. 蓄水前的阿坝红旗特大桥

三、设计阶段是否考虑了地质风险?

根据公开资料,设计方并非忽视地质问题:

项目自2016年启动勘测,历时多年;明确识别区域穿越鲜水河、松岗两大活动断裂带;桥位经多方案比选,避开主要断层和水库淹没区;设置了常规边坡支护、排水系统等工程措施。

然而,某些潜在风险可能超出当时认知或技术模拟能力,例如:

可能的风险因素(待调查验证):古崩滑堆积体的稳定性评估桥址右岸为距今约10万年的古滑坡堆积体。此类堆积体在自然状态下可长期稳定,但一旦受到开挖、加载或水文变化扰动,可能“复活”。其内部结构复杂,常规勘察手段难以完全揭示潜在滑面。水库蓄水的动态影响双江口水电站于2025年5月启动一期蓄水,10月进入二期,水位快速抬升80余米。蓄水可能通过以下方式影响边坡:地下水位上升,增加孔隙水压力;岩土体软化,降低抗剪强度;库区雾化降雨加剧表层饱和。

需强调:这些仅为工程界已知的潜在诱发机制,并非对本次事故的归因。是否构成主因,需依赖后续岩土反演、水文监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综合判定。

四、是否存在“设计或施工问题”?

目前无证据表明存在违规操作或偷工减料。项目履行了完整的勘察、设计、审查与环评程序,技术标准符合国家规范。

但值得反思的是:在横断山脉这类“地质博物馆”区域,现有工程风险评估体系是否足够应对“低概率、高后果”事件?

例如:

对“古滑坡+水库蓄水+工程扰动”三重耦合效应的模拟是否充分?是否应设置更密集的自动化形变监测(如InSAR、GNSS、倾角计)?在极高风险区,是否应优先选择“绕避”而非“硬闯”?

这些问题不指向追责,而是推动未来标准升级。


五、后续怎么办?

原址重建可能性极低:

滑塌已彻底改变局部应力场;未来水库蓄水至2500米后,水下165米的主墩将长期受侵蚀;公众安全信心难以重建。

更可行的方案是:向北绕行,避开整个库区影响带,沿更高、更稳定的山脊布线。虽然投资将大幅增加,但可从根本上规避系统性风险。


结语:在未知面前保持谦卑

红旗特大桥的受损,再次提醒我们:在青藏高原东缘这片构造活跃、地质历史复杂的区域,人类工程始终面临天然边界。

事故原因尚未定论,我们不应预设立场。但可以确定的是:

预警机制救了人命;高风险区基础设施需更高冗余;对自然的敬畏,应贯穿规划、建设与运营全周期。

真正的工程进步,不在于永不失败,而在于每一次意外后,都能更清醒地认识局限,并做出更智慧的选择。

调查正在进行,让我们保持关注,也保持耐心。

说明:本文基于截至2025年11月13日前公开报道及行业常识整理,不构成对事故原因的认定。最终结论以国务院或省级政府授权的事故调查组报告为准。(来源:牛财金网站)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