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坚守1840史观?教员的远见 来源:微信号“躬行客 ” 作者:带刀客
此文选自读毛选知识星球提问:如何看待1840和1644史观? 作者:带刀客
最近网上这两种史观吵个不停,有个历史博主还因此翻车,这两种史观有什么区别,背后的逻辑又是什么?作为普通历史学习者,我们应该如何辨别?
1644和1840两种史观的争论,真正值得讨论的是背后的思潮。
只要接受过九年义务制教育,都知道中国近代史开端于1840年,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题词讲的很清楚: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教员为什么要把1840史观,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方式固定下来?因为这是人民史观,是新中国的法统依据,边疆依据,主权依据。
中国近代革命有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始于1840年由资产阶级领导,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建立了中华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始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了,于是有了新中国。这是初中历史常识。
史观要解答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的问题。1840年的史观很清晰,我们是谁,是通过反对什么来确立的,我们是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的革命者。所以近代史开端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因为这是反帝反封建的开始。受帝国主义压迫、封建主义压迫、官僚资本主义压迫的不是哪一族人民,而是各族群众。根据这个政治目标,代表封建主义的清朝是要推翻的,代表帝国主义压迫的不平等条约是要推翻的,代表官僚资本主义的国民政府是要推翻的。所以不管是藏族、蒙古族还是满族等等,都是中国人。
我们这个概念,从1840年形成,所以西藏、新疆等边疆都是我们固有领土。包括台湾钓鱼岛等归属于中国,联合国席位归属于新中国,都是有法理依据的。新毛选解读文《站在1943年的关口,像教员一样思考》提到《开罗宣言》的签订,这个宣言规定了现如今的日本领土范围,规定了东亚秩序,是现如今中日钓鱼岛纷争、主权纷争等问题的解决框架。这是老蒋代表国民政府签的,如果是1644史观,我们凭啥继承这个宣言的权责呢?是没有法理依据的。但因为1840史观,所以我们可以接任联合国常任理事席位,以及继承《开罗宣言》等二战秩序的政治遗产。可以拿着《开罗宣言》质问日本为什么要干涉我们内政。
1644年是什么年份? 这年李自成入主北京,崇祯皇帝自尽,明朝灭亡。史称“甲申之变”。 现在的你从1644年来,你是谁?你的固有领土在哪?谁是我们?藏族是不是我们,维吾尔族是不是我们?
你会发现这个史观藏着太多雷点了。 而且还是潜在敌对国喜欢的雷点,什么西藏问题,新疆问题,蒙古问题。如果1644史观成立,那我们过去抵抗什么?反对什么?保卫什么呢?有什么依据呢?自毁城墙!
1644是我们的过去,但我们不是从过去,一下走到了新中国。既然可以选择1644,为什么不能选择1368呢?选择明朝建立呢?非要选择明朝灭亡,都灭亡了,我们在哪?
而明朝建立时,明太祖皇帝朱元璋放弃了韩宋政权的法统地位,公开宣称明朝的天命继承自元朝。可以看看明太祖朱元璋即位诏和《谕中原檄》:“朕惟中国之君,自宋运既终,天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传及子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
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故兹告谕,想宜知悉。”
既然明朝继承于元朝,那1644史观,继承的是什么?是元朝,还是明朝? 很多人其实不懂历史,只是跟着跑。 历史观不是简单的观念问题,还涉及到法统、国家兴亡问题,是要慎重的。如果可以跳过历史,自由选择,按照这个逻辑,我们应该回到哪一年呢?汉朝人是不是也应该回到齐国人、鲁国人、燕国人的时代?
一个史观,如果无法解决现在的国家疆域、国家人民的存在问题,无法回答为什么天南地北是一个国家、为什么各族人民都是国人的问题,反而制造对立,制造分裂,拿来是干嘛的?是自己打自己,自己分裂自己吗?团结不要,我要对立;统一不要,我要分裂。持有这种史观,不是真糊涂,就是故意带节奏。如果一个大V连这点问题都想不明白,往往是非蠢即坏。
在最新3-16毛选解读文讲过民族的问题,整个二战的战后秩序是建立在反法西斯战争基础之上的。法西斯是什么?教员为什么批判老蒋是法西斯,可以回看那篇文章的历史背景篇,以及《评<中国之命运>》。
史观的问题,其实没啥好争论的,真正值得思考的是思潮的问题。因为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经济出问题时,社会中就会积累一堆情绪,这些情绪总是以各种思 潮出现。思潮背后其实是时代的痕迹。
时代产生了一些问题,以特定思潮反映出来。思潮就像树木的年轮一样,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你去观察社会思潮的演变,基本就能搞清楚一个时代碰到了什么问题,一个人群碰到了哪些问题。
所以我很理解1644史观背后的情绪。但我也相信,只要你明白了这个史观背后潜藏着的危害,你也会有所警觉。因为我们想要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彻底推翻现有的各种秩序。否则的话,问题不仅得不到解决,反而会变得很复杂很危险。
所谓1644史观热议,本质是当下社会存在大量不满情绪,这些情绪找到了一个最大公约,爆发出来了。思潮是观察社会状态的很好工具。史观问题,说明聚集人群很多,说明感到压力的人,感到生活不容易的人,感到需要一点优待的人,来源主体人群。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要看民生怎么落地。 要看如何让大多数人有真实的获得感。不能简单讲,现如今生活水平比过去好很多了,就可以一笔带过了,问题就是问题,情绪是真实存在的。那就要重视并想办法解决。改善民生,减轻人民的生活压力,只要坚持做,做到位,当下的思潮就会逐渐消减,就像过去的崇洋思潮一样。
过去崇洋媚外很严重,最严重时网上只有崇洋一种声音。因为崇洋思潮,本质是对先进生产力的崇拜。甚至连带着对方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都成了崇拜对象。但随着国家发展,崇洋思潮自然而然消散了,因为这种思潮失去了大规模存在的社会基础。但是,一定会出现新的思潮代替。因为问题是解决不完的。
思潮就像是一堆干柴,水没有运来之前,谁想点这堆柴火,谁就是纵火者。而在国际竞争加剧的时代,一定会打击纵火者。这次的史观思潮,跟历史虚无主义问题几乎一线之隔,很容易跟各种独群体,跟一些新疆、西藏论调结合,是很危险的。所以了解两种史观的区别后,我相信你会做出正确判断的。
迎合思潮其实是自媒体时代非常好的生意,所以参与的人很多,但我并不喜欢。 我是写党史的,写教员的,我太懂这里的生意了。
过去的主流思潮是崇洋和追忆,而我写的这一块其实就涉及到追忆思潮,是个很可观的市场。这种思潮追忆的是五十年前城市里,以国企为主体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以及精神环境。我很理解这群人,也很理解这种思潮诞生的原因。
虽然我知道,但我始终拒绝迎合。 因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问题。我不想活在过去,也不想成为追忆的载体。而且迎合思潮作为一门生意,这种没有竞争门槛的东西,迟早人满为患的,最后利润滩薄,没啥意思。
最关键的是,我想保护自己的头脑。 我迎合什么,就会成为什么。这是认识规律,不以我的意志而改变。
其实很多事你回过头再看,只不过是时代下的困境,在人身上留下了印记。我以前讲过,我对肯德基缺乏抵抗力,在情绪低落时,总喜欢点个全家桶,因为这是我童年印象中最美好的食物,整个童年,我只吃过一次,一直到大学创业有点钱后,才吃到第二次。其实这种情绪,只是我对稀缺性的渴望和崇拜。
思潮是时代的痕迹,思潮早晚会过去,但一定会有人留在思潮里出不去,就像崇洋思潮一样。崇洋思潮消退了,但还有不少人的思想停留在崇洋上,还没有祛魅。 而我想做一个能参与当下和未来的人。 以上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