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陆川《王的盛宴》:是“流氓战胜贵族”吗

陆川《王的盛宴》
我为了吐槽它才强忍着看完。
陆川《王的盛宴》无疑是一部有逼格的电影,但是,看到海报第一眼,我确实吓了一大跳:海报色调阴沉,刘邦项羽张良这些千古风流人物的首级成一排悬挂着,都像是被割下来示众。在《王的盛宴》中,各种脏乱,各种阴谋。刘邦神经质的独白,吕后的阴沉腹黑,项羽不伦不类的独舞,韩信因为一个包子而钟情刘邦,不惜抛弃大胜暴秦的项羽,去投奔狼狈而归的刘邦;项羽则养虎为患,明知道刘邦背信弃义却放虎归山——导演居然说这一切都是项羽幕后策划的;这些细节,都在为陆导服务,他想要的是一个腹黑的颠覆故事。他想要证明,楚汉之争,没有英雄与小人,没有好人与坏人,只有赢家与输家。把这段英雄辈出、逐鹿中原的历史,拍得如此阴暗,陆导到底受了什么刺激啊?他怎么就这么见不得中国历史上也有数的悲剧的英雄,一定要把英雄的小底裤扒下来呢?
在我看来,那是一个英雄和侠士的时代。项羽的霸气,刘邦的侠气,都让人心向往之。不少人评论是“流氓战胜贵族”。千秋功过,谁与评说?但在感情上,我自然是站在我本家一边的。
刘邦的后代刘野猪不合得罪了史官司马迁,所以被黑成流氓无赖,其实战国四公子之首的信陵君魏无忌就是少年刘邦的偶像,他是游侠出身。刘邦年轻时不爱挖地球,他的内心向往侠士生活,他还曾去投靠过信陵君魏无忌,只是当时信陵君已死,这一梦想只好宣告破灭。“高祖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及即天子位,每过大梁,常祠公子。”(《史记?魏公子列传》)年约四十的刘邦,终于转而混体制,去做了沛县泗水亭的亭长,成了秦帝国的一名乡村基层干部。没过几年,刘邦受命出差,押送百姓到首都附近给国家服役干工程。没走多远,被押送的人就溜了不少。刘亭长索性把剩下的都放了,带着大家一起浪迹江湖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最终汉王刘邦逼得楚霸王项羽自杀,得到了天下。
在剧中,刘邦说,我的一生,都是鸿门宴。他是自卑的,他是恐惧的。从前他害怕项羽,害怕项羽杀他,羡慕项羽,羡慕项羽在二十四岁时就已经拥有了一切;后来,他害怕韩信,害怕他曾经的弟兄,怕他们反,怕自己再一次陷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他自卑,他自厌,他厌恶那个只会说“为之奈何?”的自己,连带着也厌恶清楚何为的萧何、张良、韩信……而在历史上,刘邦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他在登基之后马上召集群臣总结经验,即汉胜楚败的原因--从这里可以看出,刘邦虽然读书少,其实却是个爱学习的主儿。群臣自然马屁乱拍,最后刘邦烦了,说你们都没拍到点子上。他自己总结说:“运筹帷幄这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应军粮,吾不如萧何;率领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也,吾有用之”,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却不能用,“此吾所以能得天下者也!”果然是领导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刘邦的人才论,比群臣之言强多了。然而,深入一层追问,为什么项羽不能用人?为什么刘邦能够得到许许多多人杰的追随呢?
项羽、刘邦都是楚人,项羽是大贵族出身,刘邦是什么出身?按照史迁说法,一个小流氓而已。说到才能,十个刘邦都不是西楚霸王的对手。至于品德,项羽为人恭敬有礼,颇能刻意表现其仁爱,而且言语及态度也颇和气。每当部属有疾病时,他常涕泣而特别赐以食物。在影片中,刘邦在鸿门宴上能全身而退,是因为宴会的主人项羽根本没有存心杀他。其实不管他有没有杀心,他敢在鸿门宴的时候杀了刘邦试试,马上就会面对一大奈诸侯的离弃!杀一个刘邦,还是会有另外的“刘邦”灭了项羽的。陆导把项羽说得如此大仁大义,简单跟重庆会谈中的蒋不相上下,事实上陆导也确实如此隐喻(韩信会让我们联想起那个呢?)。
反观刘邦,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里直白地说他“好酒及色”等。被项羽追击时,为逃命竟然把老婆孩子推下车,还不止推下去一回。项羽曾威胁要烹了刘邦父亲,刘邦居然厚道脸皮说:我们曾经结义,我父就是你父,你要烹自己父亲,最好分我一份!项羽没法子,只好把刘父放了。影片指责刘邦耍无赖要项羽杀自己父亲,还想尝尝味道,却忘记了到底是谁打不过人家,就使出绑架家人这种下三滥的招数呢?
如果刘邦就是这么一个流氓,为什么群雄就是哭着喊着要追随他而不是项羽呢?项羽为人仁爱,然而,曾担任项羽军事参谋的韩信一言以道之:他不过是妇人之仁而已!为什么呢?韩信说项羽从来不肯赐官爵与部属。这一观点,其实也暴露出韩信是个有奶就是娘的主。后来天下已定,无爵可封,他的反叛也是顺理成章了。先说回项羽,韩信说他吝于官爵其实不全对,因为项羽对自己的家族是很宠信,很大方的。他完全是信不过外人,即使是尊如亚父的范增。反观刘邦,仅仅因为萧何的片言,就拜韩信为大将。在剧中,韩信到死都没想过要反,而在历史上
所以,刘邦能信人,是他能用人的基础。现在流行厚黑学,有人认为成功的秘诀在于“厚黑”,并举楚汉相争中刘邦战争项羽为例。在电影中,刘邦背信弃义,但仁厚的项羽没有杀他,也没有杀韩信,他谁也没有杀,他把天下分成了十九块,放虎归山。吕后说,项羽时我一生见过最高尚的人。事实刚好相反,刘邦取胜的根本原因在于刘邦施仁政而得人心。
为什么项羽只相信亲族,不用外人?就是因为他路走得不对,旗打得不正。坑杀秦降卒二十万,杀害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可谓残暴。杀害统帅宋义和义帝楚怀王,可谓不义。部属韩生提出建议:“关中地势险要,有高山大河作为阻碍,可说是易守难攻的四塞之地,是建立大本营最好的地方。尤其这里土地肥沃、生产力丰富,可以让我们拥有争霸天下的足够资源。”他的回答是:“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于是一把火烧了秦都咸阳,可谓目光短浅。没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又怎么会有正确的人才路线呢?(火烧咸阳最糟糕的影响,是对中国文化的严重破坏。秦始皇焚书只将民间的文物毁于一炬,除了少数隐藏起来的以外,几乎所有的书籍都保存在咸阳城的府库中。如今这些典籍又被项羽粗野的一把火给烧光,于是秦以前华夏文明数千年的记录几乎全完了)
刘邦虽是流氓出身,但“盗亦有道”,从不曾做杀降卒、毁名城的事。司马迁说他未发迹时就“仁而爱人,喜施(舍),意豁如也。常有大度”。怀王之所以安排刘邦先入关,也是因为刘邦素有“忠厚长者”之称。刘邦入关后果然财物所取、妇女无所幸,日后刘邦再出关中,秦民义无反顾地支持汉军。
可见,仁者方能无敌,厚黑不成大事。为什么?因为厚黑学只能影响少数人和小概率事件,所以,刘邦虽然十战九败,却能够屡败屡战,因为有民众为之提供后勤、情报等有力支持。项羽虽然是常胜将军,但只要失败一次,就站不起来了。大多数人,或者说人民,虽然读的书少,但对于自身利益是认识得很清楚的。人民不是那么容易受鼓惑的,不信你试试。
推而论之,能够成大事的,必然也是施仁政而得民心的。近年来,精英们不断在历史问题上作文章,说刘文彩的水牢是假的,他其实是大善人;刘胡兰其实是被乡亲杀的;黄继光堵枪眼也是假的。好吧,就算这些全是假的,但是,最终结果能够否定掉吗?这不是一场阴谋,不是政变,如果共产党当时不为劳苦人民的利益奋斗,就得不到人民大众的支持,就不可能打倒蒋。这是最基本的历史事实。
陆导这个人嘛,才华是有的,但思想有点带偏,所以总想玩点影射把观众也带偏。观众花真金白银进影院,不是来看他玩阴谋史学的,这就是影片投资二亿票房才七千万的原因。司马迁的史记,无论当事人对错贵贱,他都秉笔直书,但历史人物的英雄气慨直透纸面!有些文人热衷挖阴暗历史墙角,他们用的是上帝视角而不是历史视角(即历史唯物主义)表现得不是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和同情,而是表现得要别人高明!他在结尾让萧何骂史官:“你们让后人看的是什么历史!”其实正适合打他自己的脸。精英们为什么会搞出这么一套历史观?因为他们打心眼里看不起人民,看看袁腾飞口中,人民二字被糟蹋成什么样子!在他们看来,不是人民创造历史,而是精英创造历史;所以他们才那么信奉厚黑学,以为几个人搞搞小动作就决定了国之兴衰--历史上哪有这样容易的事!(刘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