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市场化之后,教育则演变成了家庭财富的大比拼
【本文来自《网友吐槽如今家长才是全科老师,“距离老师只差一个教师资格证”,你怎么看?》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不知现在的年轻一代有多少人听过“教育市场化”这个词,至少在我的求学阶段,这是一个热词,甚至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导向,公共课老师曾是某核心层的老师,他在上课时,经常就此问题破口大骂,我当时也是不甚理解。
而如今转过头来看,他当年的吐槽不无道理,至少他当年的猜测,也不过十几年的光景,就已经得到映证:今天关于教育的一系列问题,在本质上就是当年“教育市场化”政策的恶果——尽管“教育市场化”这个词已经很少再提,但如今执行的一系列规章,其实就是当年政策的延续。
“教育市场化”首先从“办学市场化”开始,这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随后开始了收费市场化、师资市场化、管理市场化、考核市场化、教学市场化等等。
收费市场化后,从小学到大学的学费开始飞涨,将许多清寒家庭的孩子挡在校门之外(别提什么助学贷款,那个时期经历过的都知道那个阶段的贷款到底有多难)。
师资市场化之后,在教育上形成了谁有钱谁就更强,谁没钱谁就注定变弱的局面, 教育上的马太效应开始发挥它的威力。
管理与考核市场化之后,相当一部分老师的主要精力被迫从教学这条主线任务上剥离,形式主义开始盛行。
而教学市场化之后,教育则演变成了家庭财富的大比拼。
于是,几乎所有的改革成果,其实都已与教育本身无关,反而是一场财富再分割的盛宴。
其实最近一段时间关于老师队伍缩编,也是“教育市场化”思想的延续,因为缩编的理由是教育队伍冗余。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一般情况下,现在的基础教育阶段,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以30人左右为宜,也即小班制,在这个阶段的教育,本质就是一个学习习惯养成的智力训练过程,小班制更有利于教师根据各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但现实情况是中国仍有大片地区的教室里,都是60人以上,甚至七八十人的大班化教学,其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就已经被教师“放弃”。
在此又想起我多年前参考其他国家做的一个“家庭教育补偿”方案,其他国家都在想办法投入资源让大量普通家庭的孩子的教育更少地受到原生差异的影响,而我们则以市场效率为名,玩儿命地放大这个影响。
颇为滑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