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扭亏为盈,硅基智能冲刺数字人第一股

文 / 道哥
会说话、能思考、甚至"有感情"的数字人,也要来敲钟IPO了。
你没听错,自称“中国最大虚拟数字人智能体提供商”的南京硅基智能,近期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
这家公司来头不小。
根据灼识咨询,按2024年数字人智能体解决方案产生的收入算,它在中国数字人智能体市场的份额高达32.2%,稳坐头把交椅,在全球也排第二。 如果一切顺利,硅基智能将拿下“港股数字人第一股”的称号。
然而,风光的故事背后,招股书揭开的B面却没那么光鲜。
01 一个"技术老炮"和他的"硅基文明"
硅基智能创始人司马华鹏,是个不折不扣的技术“老炮”和连续创业者。
这位出生于1982年的创业者,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早在2007年就远赴俄罗斯创立Returnil杀毒软件并获VTB银行投资,2012年又凭Toolwiz系列产品拿到千万美元融资。
转折点在2016年,谷歌AlphaGo战胜围棋冠军李世石,成为第一个击败职业九段的计算机围棋,人工智能开始走入公众视野。
司马华鹏大受震撼,十多年的技术积累,让他对AI的技术拐点格外敏感,于是2017年,他创立硅基智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人类(碳基生命)在重复劳动中存在天然局限,而AI(硅基生命)能成为“数字劳动力”,与人类协同进化。
早几年,AI技术不成熟,数字人领域一直不温不火,直到2021年,“元宇宙”概念大火,虚拟人一夜起飞。司马华鹏的风口终于到了。他趁势强化AIGC,提出“虚拟数字人+AIGC”,带来全场景应用方案。
目前,硅基智能的业务覆盖智能语音、数字人视频、直播和交互,一套“硅基劳动力”全家桶。
为了打出名气,硅基智能自己下场做IP,打造了“大司马系列IP”,如硅基大司马、科技大司马等,全网坐拥1100万粉丝。 重点是,这些内容就是用自家智能体生产的,堪称“行走的广告牌”。
故事够性感,资本自然会来。
从2018年起,红杉中国、腾讯投资、三六零、海松资本等顶流VC排着队送钱。 成立至今,硅基智能完成了10轮融资,累计金额超十亿元。
02 巨头入局,拿什么实现“小目标”?
手握巨额融资,头顶“行业第一”的光环,硅基智能本该风光无限,但招股书,却让我们看到了这家明星企业“硬币的另一面”。
先从营收看,公司营收从2022年的2.23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6.55亿元,三年复合增速达71.5%,2025年上半年继续同比增长11.2%。
别看增速好看,硅基智能盈利水平实属一般。
2022年至2024年,硅基智能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4622万元、2941万元和3524万元。直到2025年上半年,按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经调整后,其净利润为529万元,终于转正。
钱都烧在哪了?
首先是研发投入这个吞金兽。
数字人企业需要持续不断在算法、产品矩阵上投入才能保持领先。硅基智能团队虽然只有97人,研发成员占比超70%,2022年至2024年,研发开支从7543万元激增至1.5亿元。较高的投入也换来不错的成果,截至2025年5月,硅基智能拥有139项全球专利。
其次,高成本的直销模式。
2022年至2024年,直销收入占比始终维持在96%以上,2025年上半年甚至高达98.3%。这种模式虽然有利于维护大客户关系,但也意味着高昂的销售成本和受限的市场扩张速度,为未来的规模化增长带来挑战。
最后,以价换量的商业模式。
硅基智能在招股书中坦言,为与商业银行、电信运营商等大型客户建立合作,公司采用“具竞争力的定价模式”,导致毛利率较低。这无异于一场“以价换量”的豪赌,规模上去了,盈利却成了难题。
规模是上去了,但利润全被“赌”没了。这就导致了另一个极端,硅基智能极度依赖大客户。
从客户端来看,客户结构高度集中于B端,涵盖互联网、医院、学校等多元场景。2025年上半年,公司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高达87.5%,其中最大客户(一家电信运营商)的收入贡献占比更是达到64.4%。
当然,数字人赛道前景辽阔,也就吸引了无数玩家涌入。
国际数据公司(IDC)报告显示,中国虚拟数字人市场规模呈现高速增长趋势,预计到2029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达到250.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3.5%。百度、腾讯、阿里等大厂凭借AI大模型技术强势领跑,像衍科技、云启数字、灵眸智能等中小型厂商也纷纷加码,这就导致硅基智能面临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
2023年,司马华鹏表示,在硅基智能成立之初,他设立了三个目标,其中之一就是“到2025年为全球提供1亿硅基劳动力”,然而硅基智能目前仅实现了8万多个,可谓任重而道远。
硅基智能这次冲刺港股,说白了就是急需“续血”,把募来的钱继续投向研发、营销和全球并购,争取进一步扩大增长规模。
只是,面对巨头环伺的残酷现实,硅基智能必须向资本市场证明自己不只是个“会讲故事的梦想家”,而是一个能打硬仗、能自我造血的AI商业化先锋。
*题图由AI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