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创打两折化债,欠钱的真成“大爷”了

500

《星岛》见习记者 楚向阳 广州报道

融创中国(01918.HK) 长达三年的境外债务重组终于在近日落定。

11月5日,香港高等法院批准了融创总额95.5亿美元的境外债务重组计划,这意味着其境外债务将基本清零。

融创最早于2022年5月宣告无法偿还美元债利息,出现实质性债务违约。而在前一年,融创还以将近6000亿元的年销售额,荣登房企销售榜前三。

债务爆雷后,融创开启了首轮境内外债务重组,方案以“债转股+发新债”为主。但随着房地产行业持续下行叠加公司现金流枯竭,融创的还款方案无法兑现,首轮债务重组走向失败。

2024年底,融创再度启动二轮债务重组,此次同样是先境内再境外的步骤,但方案出现重大调整,债务最低打两折。

境内外债务重组高票通过的背后,是债权人“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无奈妥协。债权人若否决方案,最终可能面临更低的清偿率甚至“血本无归”的局面,唯有寄希望于化债成功的融创“重生”。

最低打两折,境外债基本“清零”

融创境内公开市场债务主要涉及十笔公开发行的债券。2025年1月,融创境内154亿元公开市场债务重组方案获债权人批准。

据《星岛》记者查询,融创境内二次重组方案采用了现金要约收购、股票或股票经济收益权兑付、以资抵债、留债展期四种组合选项。其中,现金收购方案堪称“打骨折”,融创仅按每张债券面值18%的价格回购;留债展期方案则把债务延期到2034年,利息则通通降到1%。

据融创2025年中报披露,境内公开市场债务重组已经完成现金回购选项(8亿元现金赎回本金额40亿元的债券)和股票经济收益权兑付选项下的新股发行(7.5亿股新股支付本金55.9亿元的债券),余下预计年内完成。

500

相较境内公开债券,融创境外的债务主要是票据和私募债务,总额更大(95.5亿美元),债权主体更多(近1500名),化债难度更上一层楼。

2025年4月,融创发布了二次境外债务重组方案,其核心是全额债转股,包括两款强制可转换债方案:一类转股价6.8港元/股,重组生效后6个月内可转股;另一类转股价3.9港元/股,重组后18至30个月内可转股。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融创股价仅1.43港元/股,其境外债转股方案定价明显虚高。这意味着,债权人一旦转股,账面亏损就高达80%;而要实现“解套”,融创的股价需在6个月内暴涨375%。

债务诉讼还有1664亿

融创的境内外债务重组涉及的主要是债券部分,但这也只是融创庞大债务的冰山一角。截至2025年6月底,融创的借贷总额仍有约2548亿元。

500

在境内,融创有大量的银行借贷、信托等债务悬而未决,而这些贷款通常附带了土地、房屋等资产抵押,无法像债券般“打骨折”处理,一般通过展期和压缩利率重组。

500

▲图:今年1月北京融创壹号院项目重组方案

除借贷负债外,融创还面临庞大的供应链付款压力。供应商、施工方大多是无资产抵押的次级债权人,其权益保障主要通过法律诉讼来实现。

截至2025年中报披露日,融创单笔金额超过5000万元的诉讼约455宗,起诉金额合计1664亿元。

截至2025年6月30日,融创总资产、总负债分别为8508亿元、8059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94.7%,较上年底甚至还上升一个百分点。

尽管融创声称公司三年多来累计交付约70万套房屋,2025年底将冲刺“保交付的基本收官”,但交付品质却大受诟病。多地业主反映称,融创交付的项目存在质量差、配套设施缺失、绿化景观与宣传严重不符等“减配降标”情况。

销售持续下滑,经营仍存挑战

房企最理想的化债状态是靠自身经营“造血”解困,但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行情未见明显拐点,融创的经营复苏仍面临多重考验。

融创2025年中报显示,上半年公司营收199.9亿元,同比减少41.7%;归母净利润亏损128.8亿元,虽较上年同期有所收窄,但自2021年以来累计亏损已达1124亿元。

500

销售端压力更加显著。2025年1—10月,融创合同销售金额总计327.7亿元,同比下滑25%;其中10月单月销售仅10.1亿元,同比降幅达86%。

为补充现金流,融创持续通过资产处置方式“回血”,但相关资产大多折价出售,导致融创近几年持续计提了大笔资产减值。

新增融资方面,政府扶持的信贷主要用于保证交楼,对盘活融创大盘来说“杯水车薪”。截至目前,融创获得保交楼专项借款审批额228亿元、银行配套融资额110.8亿元及“白名单项目”融资额46.8亿元、引入资产管理公司合作开发项目融资额52亿元。

现金流方面,2025年上半年,融创经营活动现金净额为负17.6亿元,截至6月底的现金余额仅186.3亿元,较去年底进一步下降。

目前,融创的这场债务重组最终以债权人作出重大利益让步而告终,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融创的资金压力,但面对销售业绩持续走低、融资渠道迟迟未能打开的严峻局面,融创的“涅槃重生”之路依旧充满挑战。

孙宏斌虽然自信宣称“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可真的过去了吗?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