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中杜甫的立场

杜甫的三吏三别是客观描述民间疾苦,希望能让皇帝看见,从而达到上达圣听的目的。所以,对国家大政方针他并不是处于一种反对的态度,只是想表明百姓很艰难,希望上位者尽可能给一下减免。所以总体上是一种劝谏的态度,与那种抨击态度是不一样的,虽然他本人立场也不喜欢这样,但是没有办法,安史之乱总要平定吧。

杜甫一方面赞同官吏征兵,毕竟他希望能结束战争,另一方面也对百姓苦难深感同情。

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里已经明显表面立场,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乾元二年(759年)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赴任途经新安县石壕村时,遇到吏卒深夜征兵抓人,依其所见所闻,写下了“三吏三别”中的《石壕吏》。

这首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叙事诗,通常被解读为是为了揭露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

是啊,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人人也被抓去服兵役,的确令人动容,令人悲愤。

可是,面对石壕吏这样的残暴行径,杜甫为什么不干预不阻止?

石壕吏为何如此冷酷无情?杜甫为何如此麻木不仁?

1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联合部将史思明,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今北京)起兵15万,南下反唐,史称“安史之乱”。

这场长达八年的战乱,导致数以万计的百姓流离失所,失夫丧父,彻底摧毁了盛唐的繁华。

战争,从来受苦的都是普通百姓。

安史之乱也是如此。

乾元元年(758年)冬末,唐军与叛军交战于邺城,损兵折将无数,粮草殆尽,兵力匮乏。

杜甫沿途所见,都是战火之后的萧条,无家可归的难民。

他也是一路上餐风露宿,又一个黄昏时流落到石壕村,好不容易投到一家善良的农户借宿,没想到遇上了当地吏卒夜晚捉人。

杜甫用自己的血泪之笔,记下了这欲哭无泪的一幕:

诗篇一开始就写:“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这说明什么?

说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百姓有了经验,白天就躲藏起来。吏卒也很狡猾,趁百姓晚上回家已经入睡了,来个突然袭击。

“老翁逾墙走,老妇人出门看。”

杜甫投宿这家的老翁听见吏卒来了,急忙翻墙逃走,老妇人出门去应付吏卒。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吏卒非常的生气,高声喝斥着老妇人。

吏卒骂了些什么呢?可能觉得不重要,杜甫没写。

老妇人被吏卒训斥得只有低三下四地哭诉。

老妇人哭诉了些什么呢?杜甫全都记录了下来: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老妇人人走到吏卒面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也是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能复生了。

接下来,杜甫省掉了吏卒的问话:“家中没有人?何来啼哭声?”

老妇人又急忙答道:“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妇人又急急忙忙地解释,家里真的再也没有其他人了,只是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孙子太小,所以他妈妈没有改嫁,而且她连一件完好的衣衫都没有。

老妇人担心吏卒把媳妇抓走,又马上接着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妇人人说,虽然我看起来年老力弱,但我愿意跟你们连夜赶去河阳军营,还能够为将士做明天的早餐。

可能是吏卒相信了老妇人刚才的一翻哭诉,也基本接受了抓老妇人去服役这个变通的办法,所以嗓门没有刚才那么高了。

老妇人见吏卒的神色有些缓和,也没有那么激动那么紧张,声音也小了许多——“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压抑的哽咽的哭泣声——应该是孙母。

最后,“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天亮后,杜甫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全诗到此结束。

能看出吏卒的残暴吗?

2

有人说,“吏呼一何怒”,就有力地渲染出了吏卒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人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更有人说,老妇人的“致词”全都是吏卒步步紧逼出来的。

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石壕吏真的是暴吏吗?

石壕吏“夜捉人”不假,“一何怒”也是事实。

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

这就可以证明吏卒的残暴吗?

我们再来研读一遍全诗。

“有吏夜捉人”——吏卒的手段有些狡猾,甚至可以说有些狠毒。

但是,他作为一名公职人员,征兵是他的职责。

白天没有征到兵,他怎么办?

他的任务没有完成,只能晚上再来。

“吏呼一何怒”,一个“怒”字,就能表现出吏卒的凶暴吗?

这个“怒”字,我认为多半都是因为老妇人迟迟没有开门而生气,而发怒。但吏卒并没有实质上的过激行动。

如果我们把《石壕吏》与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犬不得宁焉。”进行比较,就不难看出吏卒不过是“君子动口不动手”罢了。

而且,最重要的是,吏卒是非常文明的,或者说没有成心要与老妪一家过不去。

吏卒虽然来势汹汹,声音高得整个村子都听得见,但只是虚张声势而已。

吏卒既然是带着任务晚上出来抓丁,应该不是外乡的吏卒,肯定知道或者要事先探明哪个村庄哪户人家还有可征之人。

如果他们存心要抓老翁,只需悄悄溜进村子,然后逼进老翁的小院,前后一包抄,老翁还能从容地“逾墙走”吗?

“有吏夜捉人”,肯定是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如果以此认为是吏卒自己蠢就错了。

一个长期征丁的吏卒,连这么一个简单的计谋都不会吗?

吏卒故意把阵仗搞得这么大,是想让大家都知道,他在履行公事,他在抓壮丁——他既是在给老翁通风报信,更是在提醒村里其他的人家。

所以,吏卒的声音比人先到,应该理解为他们对普通老百姓心存怜悯才对。

吏卒虽然气势逼人,但是并没有仗势欺人。

在常见的影视文学作品中,吏卒都是比较蛮横、比较贪婪的。

但石壕的吏卒来到老妪家门口,只是狂呼乱叫:

“你家的男人都哪去了?快交出来!”

“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吗?快交出来!”

“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

“吃奶的孩子?总有个母亲吧!人呢?把她交出来!”

这种压迫式的逼问,对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老妇人而言,自然会吓得“一何苦”。

但是,吏卒给了老妇人解释的机会,也一直在耐心地听她的解释。

吏卒只是言语上嚣张,但心地仁慈。

当老妇人说“有孙母未去”时,并未起淫邪之心。

当老妇人表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时,一点都没有反对。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吏卒对老翁一家的理解和同情!

如果是为了完成任务,抓孙母肯定比抓老妇人强。

但吏卒想到“乳下孙”还需要照顾,根本就没有把孙母带走充军的想法。

那么,把老妇人带走是不是更残忍呢?

其实不然。

一是吏卒也得交差——如果每晚都是空手而归,可能他的饭碗就保不住,甚至也会被罚罪充军;

二是将老妇人带去军中做饭也未必就是一件坏事。

以老妇人的家境,可能家中早就断饮了。她到军营中既可以为孙儿省下一口粮,也可以解决自己的温饱。

而且以老妇人的身体条件,做做饭应该不是勉为其难。所以,应该说,石壕吏带走老妇人是相对为上的结果。

从全诗来看,吏卒堪称文明执法的表率。

自始至终,吏卒都一直是和老妪在门外对话,没有踏进家门半步,更没有径直闯进家里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搜。

临走时,也没有顺走一只鸡或者一只鸭——这在战乱时期,执法时如此遵规守纪,唐朝的公差真的值得学习。

3

还有一个人能证明吏卒非暴吏,那就是杜甫。

从“有吏夜捉人”,到第二天“独与老翁别”,杜甫见证了吏卒抓壮丁的全过程。

杜甫对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是感同深受的,因为他也是受害者之一。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潼关失守。

李隆基仓皇西逃。

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

忠君爱国的杜甫急忙赶往灵武投奔新君,不料中途被叛军俘获。因杜甫官职低微(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管理军械库的小官),只是被遣送回了长安。

深陷长安的杜甫,目睹山河破碎,写下了《春望》等沉痛诗篇。

后来,得知李亨已将行在所(临时首都)迁至更靠近前线的凤翔(今陕西凤翔),杜甫再次冒死出逃,历经千辛万苦,成功到达凤翔。

李亨被杜甫的忠诚所感动,赐封杜甫为左拾遗,这个职务虽然品阶不高,但属谏官,可参与朝政。

杜甫被尊称为杜拾遗就是这么来的。

乾元元年(758年),宰相房琯因陈涛斜兵败被李亨罢免,杜甫认为房琯“有才且忠诚”,上疏力谏不应严惩。‌触怒了李亨,将其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杜甫在逃亡和赴任的过程,沿途见到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和满目疮痍,而这一切灾难,都是安史之乱造成的。

现在战争没有结束,前线需要粮草,需要军饷。而且官兵伤亡异常惨重(由“二男新战死”可知),更需要兵力。

但平民百姓并非人人都愿为国捐躯,而且有的家庭已无男丁,“有吏夜捉人”便成必然。

吏卒既可以算是军人,也可以说类似现在的公务员,他愿意半夜三更出来抓壮丁吗?

他不得不履行职责,他是不得已而为之。

但依然无法完成征兵的任务,他能不发怒吗?

一个“怒”字就能证明其残暴吗?

所以,杜甫虽然同情老妇人一家,虽然憎恨战争,但在征兵这件国家大事上,他只能做一个旁观者。

而且,他应该还要为自己没在应征之列而庆幸。

4

那么,杜甫为什么没有被吏卒抓走呢?

诗中已经写得很清楚,吏卒没有进入老妪家中,根本不知道杜甫的存在——就是知道,吏卒也不可能把杜甫抓走。

杜甫从长安去华州,沿途见到过很多次抓壮丁的情形,但他都没有被抓走,是因为他有多重保护:

杜甫是朝廷命官,根据唐代的兵役制度,官僚阶层有豁免权:无论是前期的府兵制,还是战乱中临时的抓壮丁,核心征发对象是编户齐民(普通户籍百姓) 。

而且,唐代征兵依据府兵名册,也就是采取户籍属地征兵的原则,杜甫作为过路人,不在新安的征召范围内。

就算没有前面两条保护,杜甫还有护身符: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曾任五品官,其家族享有荫庇特权。此外杜甫是征兵办主任(录事参军),所以不会被捉,但杜甫也不喜欢征兵这件事。

虽然杜甫可以免受兵役之灾,但他对百姓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始终是关心的。

杜甫在颠沛流离的路途中,亲眼目睹了民不聊生的惨状。

他对战争深恶痛绝,对抓壮丁却持保留态度。

因为杜甫是一个爱国的人,也是一个忠君的人。

他会眼睁睁地看着大唐灭亡吗?

但现在郭子仪败退河阳,官军伤亡惨重,不抓壮丁行吗?

而且他在老妇人家中亲耳听到了抓壮丁的全过程,吏卒未施任何暴行。

杜甫除了对老妇人一家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之外,他能责怪石壕吏什么?

5

国难当头,男女妇孺,谁不该保家卫国,拼死疆场?

《石壕吏》这首诗反映了杜甫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人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也写出了老妇人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