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中国最缺的是什么?
许多年轻人宁愿挤破头争夺写字楼里月薪五千的‘白领’岗位,也不愿走进田间地头或车间工厂,用双手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庞大的求职大军
现在中国最缺的是什么?有知识的体力劳动者。
但在我们传统概念里,有知识的体力劳动者就是所谓的蓝领,或者叫技术工人,简称技工。但我所说的有知识的体力劳动者比蓝领或是技工包含范围更广。也就是说原有的概念不足以概括。
先说说我看过的一档电视节目吧。
中央电视台在农业频道中有一档节目叫“帮帮团”,我看过两期,一期是养鸡的,再一期是养鸵鸟的。传统的养殖农户怎么也养不好。帮帮团的行家们来后给他们诊断:有鸡舍问题,有饲料问题,有寄生虫问题,有光线问题等等。在帮帮团的帮助下,农户解决了这些问题,养殖就走上了正路。
这些帮帮团的成员本身就是养殖者,只不过他们比农户的养殖懂得更多一些,接触的更广一些。而这些土专家他们基本都上过农学院。而我们传统的蓝领或是技工是不包括这些人的。所以我只好啰嗦地取个名字:有知识的体力劳动者。
而中国最缺的就是这样的人,他们有知识有技术,而最不同的是,他们肯下力气亲历亲为地做体力活。比如这些帮帮团的成员,他们到农户家后,不只是动口,更重要的是他们动手示范,告诉这些养殖农户应该怎么做。他们当然是创业者,而且他们都小有成就。而且他们都真真切切地为社会创造了现实的财富,同时也使自己过上了美好的生活。
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现在中国大专院校每年毕业800多万人,就业问题既是社会的压力,也是家庭和个人的压力。但以我的观察,中国缺劳动者。但不缺普通劳动者、纯技术劳动者,缺的是有知识有技术,还肯下力气亲历亲为的劳动者。
这里不仅有教育的问题,更有我们劳动者观念的转变问题,文凭只是你获得知识的标志,但不是你动手能力和动手意愿的标志。
中国产业升级的浪潮中,最突出的矛盾并非技术、资本或资源的匮乏,而是知识与体力劳动之间的断层——知识型的体力劳动者。许多年轻人宁愿挤破头争夺写字楼里月薪五千的“白领”岗位,也不愿走进田间地头或车间工厂,用双手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这种观念的桎梏,让“帮帮团”这样的群体显得尤为珍贵——他们证明了知识不是逃离体力劳动的跳板,而是让劳动更高效、更智慧的钥匙。
传统教育观念中,职业教育的边缘化和社会对“体力劳动低人一等”的偏见,使得大量高职院校毕业生仍以“摆脱蓝领身份”为目标。事实上,现代农业需要的早已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而是能操作智能灌溉系统、分析土壤数据的“农业工程师”;高端制造业渴求的也不是重复拧螺丝的工人,而是能调试精密仪器、优化生产流程的“技术指挥官”。
当越来越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愿意挽起袖子,用知识为劳动赋能时,中国制造的“质量革命”才能真正变成“中国创造”。这片蓝海,正等待敢想敢干的开拓者。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上,才是最有尊严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