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终究还是向“三超行李”低了头
2023年12月,我们发表了这篇文章:从青岛机场飞韩国的粮食贩子,引起了超乎我想象的影响。过程不多说了,但轰轰烈烈的整治“三超行李”运动的序幕就此拉开。
两年过去了,我们整得如何?
前段时间我坐了一个航班,商务航线,黄金时段。刚过了安检,乘务长就给我发来信息:
“哥,我们今天前后全满,已经拜托地服在登机口帮我们拦一下箱子,你帮我看看他们拦了没有。”
我走到登机口,正看到地服小伙正在一个一个跟拿着行李箱的旅客沟通,表达出客舱行李空间有限,希望请理解并托运。
但旅客们大多只是抬头看他一眼,然后就迅速低下头。
巧的是,这个地服我也认识。喊了他一声,他晃悠着过来,我说“这么多箱子啊。”他回头看了看,说“对啊哥,根本没人吊我。”
登机。
我数了,一共大约有80多个箱子跟着旅客上了飞机,其他的大包小包暂且不计。
我上去后,前前后后看了看,行李架全部塞的满满登登,甚至你想把已经放进去的包拿出来,都不是那么容易。
然后,还有19个箱子被乘务员塞进了餐车里。
是的,19个,我一个一个数的。前舱后舱的每一个餐车里都有箱子,空的餐车位也全都是箱子。

这就是我们整治了两年的“三超行李”?
其实我们都知道旅客为什么不愿托运。
一是落地后,托运行李出来的慢——一等就是半小时,打乱行程。
二是怕被摔坏——从装卸到搬运,在到舱底随飞机剧烈颠簸,在整个托运流程上,有太多节点可能导致旅客的托运行李被摔坏。
三是索赔困难——几千元的箱子,航司只愿意赔两百,或者赔一个普通行李箱,旅客不可能接受。(而赔偿这事,还有一些更深层的复杂原因,比如旅客无法出示发票,比如旅客拿赝品箱子索赔真箱子等)
这些旅客的不安我们都能理解。
但他们可能并不了解的是,这两年,从航司到机场,整个民航系统其实都在努力完善托运机制。
提高行李流转效率、建设全流程监控、干部一线督查、地面岗位协同,每一环都在被不断修正。可即便如此,旅客依然不愿意托运。
事实上,近几年因托运行李引发的投诉并未明显减少。一旦出现一次舆情事件,就足以让所有曾经历过“行李被摔、被弄坏”的旅客集体共鸣,导致旅客群体的更加不信任。
那在旅客信任之前,既然我们已经喊了两年的口号,那民航能不能“强制”旅客托运?或者不说强制,而是采取“先来后到”的原则,行不行?
很难。因为民航还被捆着手脚,拴着一根看不见的绳子——旅客满意度。
眼看着旅客人手一个箱子,地服不敢拦,客舱里塞不下了,乘务员不敢管,怕一个投诉毁了一整个月的绩效。
我们苦口婆心的劝,旅客一句话就能把我们怼的檐哑口无言:摔坏了你赔?
于是满意度成了我们行业头上的紧箍咒,它本是为了改善服务,但如今却反过来限制了执行标准的能力。
我们得承认,在托运行李这件事上,中国民航乃至世界民航(除极个别机场),都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旅客的不信任不是凭空而来,破损、延误、丢失、赔偿流程复杂,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体验缺陷。
但更大的问题是,当所有人都意识到这些问题,我们却选择了“放弃底线”来讨好情绪。
行李问题解决不了,就只能牺牲了安全原则和管理秩序。能塞就塞、能藏就藏、能忍就忍,只为“别让旅客投诉”,只为“满意度不出红线”。
大家心里都明白,现在的民航不缺规定,缺的是敢执行规定的环境;不缺制度条文,缺的是一个不让执行者背锅的体系。
这不是在提升服务体验,这是在鼓励违规操作。不是为了更好地飞行,是为了更稳地“避责”。这才是真正的荒唐。
所以在三超行李这事上,民航自缚双手已经输了。
航空公司一边堆高会员等级、商务快线一条一条的开,营造着高端形象,另一边却连最基本的行李管理都无力管控。
就算遇到一个认真的乘务长,坚持要把那些塞不下的行李箱托运,可晚关了舱门,“航班延误”这四个大字谁也担待不起。
在暂时“安全”的表象下,这些隐患似乎可以被视而不见。但航空安全从来不是概率游戏。安全一旦让位于“表面满意”,就意味着整个系统开始以侥幸为常态运行。
谁能保证每一次颠簸都恰到好处、不至引发行李架结构受损?那些行李不会砸到旅客头上?
谁能保证在一次紧急撤离中,那些被塞进餐车、堆在厨房间的行李,不会成为逃生的障碍?
我们不敢保证,我们只是假装问题不存在。
据我这两年的观察和接到的各种各样的反馈,我觉得就行李这事,民航已经低头了。
但我也想拜托列位衣服父母,我们承认民航还有进步的空间。可如果你也有关于托运行的遭遇,以及其他乘坐飞机时不满的情绪——能不能点击下面的图片,留下你的故事,试着让我帮你去沟通——不必非得去投诉。
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的声音也许微弱,但我们不会停止努力。
来源:微信公众号“停机坪”(id:tingjiping789),作者:停机坪大表哥



停机坪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