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小日本的狗头是否应斩掉?今天有答案了!
不知道战友是什么立场,但占豪有一个基本立场,那就是与小日本是国仇不共戴天的,任谁说破天去,这个立场在彻底报仇雪恨之前,在小日本彻底悔罪之前,占豪对日本的仇恨只会越来越深,绝不会减少分毫!
关于日本新任女首相高市早完的极端对华倾向,从战略层面看,或将加速日本自身面临的困境。近期她在国会答辩中公开宣称,若中国大陆对台采取军事行动,可能构成日本的“存亡危机事态”,并暗示日本可能在此情况下行使集体自卫权,甚至介入冲突。
这一表态背后反映出两个关键信息:
第一,日本近年来在台海问题上的立场转变,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战略部署的影响。已挂前首相安倍晋三提出的“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论调,并非孤立出现,而是日美协调下的产物,一定是美国向日本之前是放过他一定会介入台海的这个信息。高市早完如今的言论,可视为对这一路线的延续和明确化。
第二,日本迄今还未收到如果他还冲突美国不会介入的明确信号,所以虽然最近美国在中国面前明显不那么自信了,但日本依然做了上述表态,根本原因在于美日安全同盟决定了,只要美国介入台海,日本就必然跟进。

对于日本首相高市早完的这放哪言论,中国驻日本总领事薛剑在X上发帖称:“那种肮脏的头就应该毫不犹豫斩掉。”日本舆论对此贴文反应激烈,薛剑后来删除了该贴文,日本政府要求中方做出解释。其实,中国外交官薛剑在X平台上的激烈回应及其后续的删除行为,更加凸显了问题的复杂性与敏感性。
日本政客的言论不仅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更是日本军国主义思维在当代的复活征兆。 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必须追溯历史,剖析现实,才能看清未来的道路。
一、我们必须认识到,日本军国主义依然在复活
日本军国主义并非一朝一夕形成,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与社会根源。武士道精神与天皇制结合,孕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怪胎。从1192年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开始,武士阶级掌握了从地方到中央的国家各级政权,专事征战杀伐的武士阶级成为统治阶级长达近700年。这种武家政治传统为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肥沃土壤。
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走上军国主义扩张道路。1890年正式生效的《明治宪法》规定军部独立于内阁行使军权,从法律上确立了军国主义体制,为后续的军事扩张提供了制度基础。此后,日本在国内推行军事独裁,崇尚“武士道”精神,宣扬“武运长久”与“武力至上”思想。

从历史进程来看,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即展开大规模对外扩张。以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琉球渔船事件”为例,一艘琉球渔船在台湾沿岸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导致54名琉球渔民死亡。日本借此宣称琉球人为其属民,于同年5月出兵三千登陆台湾南部,发动侵台战争。清政府在西方列强施压下,于1874年10月31日与日本签订《中日北京条约》,承认日本行动为“保民义举”,并放弃对琉球的宗主权。日本随后于1875年强迫琉球断绝与中国自1372年起建立的宗藩关系,至1879年更趁清政府与沙俄交涉伊犁问题之机,正式吞并琉球,设立冲绳县。
在吞并琉球十年后,日本通过《明治宪法》进一步强化军部独裁,随即于1894年发动甲午战争。这一系列历史事件表明,日本军国主义的膨胀与其在早期侵略中获得的利益密切相关,并在之后半个多世纪中持续对华实施侵略扩张。
因此,所谓“九一八事变是满清、伪满洲国引入日本侵略”的说法完全违背史实。日本对华的侵略行为具有明确的计划性与延续性,是其长期推行军国主义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绝非偶然或临时起意。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当今日本右翼政客的言论,与上世纪30年代军国主义的论调如出一辙,若非现在中国的实力比日本强,日本人侵略的铁蹄早就又来了!
高市早完的“存亡危机事态”表述,放松了对生存危机的解释限制,是在以往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立场的又一次向前迈了一大步,这与军国主义时期日本对外扩张的借口又何其相似,所以我们务必要认识到,军国主义并没有消亡,日本军国主义现在正在复活!
二、美国对日本今天的军国主义复活负有历史责任
二战结束后,国际社会曾有机会彻底清除日本军国主义的基础。1945年《波茨坦公告》明确规定,日本必须“解散一切军国主义团体,彻底铲除滋生军国主义的土壤”。根据战后安排,日本本应由中、美、苏、英四国共同实施占领,并剥夺其通过侵略所获得的所有领土。
在领土处置方面,琉球地位的变化尤为关键。根据战后计划,琉球(日称冲绳)原定由联合国托管,后转交美国托管。然而,在美国单方面主导下,其治权被移交给日本,此举缺乏充分的国际法依据,也未得到相关地区的民意认可,因而长期存在争议。

历史表明,战后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清算存在明显的不彻底性,其所遗留的问题至今仍在深刻影响东亚地区的安全格局与领土争议的解决。这一局面的形成,美国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随着冷战格局的加剧,美国的对日政策发生根本性转变。1951年9月,美国主导签订《旧金山和约》,确立了日本处于半独立、半占领状态的“旧金山体制”。与此同时,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第48/2号文件,明确将对日政策的核心目标设定为:在政治上防止日本倒向苏联阵营;在经济上推动日本实现自立并加快复兴;在军事上将日本纳入美国在东亚太平洋战略防线的重要一环。
在这一战略导向下,美国对日本军国主义残余势力采取了容忍乃至利用的态度。其不仅保留了象征传统权力的天皇制度,也未彻底清除军国主义的社会与政治基础。更具标志性的是,曾被列为甲级战犯的岸信介——安倍晋三的外祖父——竟得以重返政坛并出任首相,这充分反映出战后清算的严重不彻底。许多本应被清除的战犯及相关责任人物陆续重返日本政治核心,持续影响其内外政策的制定与走向。
可以说,战后美国出于冷战需要而对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所采取的庇护政策,是导致当今日本右翼势力回潮、历史修正主义抬头的重要诱因。这一基于短期战略利益所做出的决策,为东亚地区的长期稳定与和解埋下了深层次隐患。
三、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根基与土壤必须“砍头”
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被奉为其精神内核的武士道。然而,武士道之所以能从一种阶层伦理演变为国家意志,并最终成为军国主义的驱动力量,其根本原因在于武士阶级上升为国家的统治阶级。
明治维新后,随着武士阶级成为日本政治的主导力量,武士道精神的核心价值——包括绝对忠诚、崇尚武勇与牺牲精神——被系统性地提炼并升格为国家意识形态,从原本的阶层伦理转变为全民道德准则。
当这种与国家权力深度结合的武士精神,与日本作为岛国所长期孕育的生存危机感及地缘扩张意识相互交织,便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这种驱动力推动日本将对外军事扩张视为实现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路径,最终使其在近代史上走上了一条持续的侵略与殖民道路。
需要指出的是,日本当时的对外扩张行为确实在国内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以“慰安妇”制度为例,其形成不仅源于国家层面的组织与动员,也与当时被高度煽动起来的“效忠”社会氛围密切相关。部分日本女性在军国主义宣传的裹挟下,被塑造成所谓“献身国家”的象征,这一扭曲现象反映出当时整体社会价值观已在相当程度上被战争体制所异化。试问,慰安妇不以为耻反义为荣,这得多变态?
而日本统治集团之所以将“效忠天皇”与“绝对忠诚”作为核心价值大力宣扬,正是因为这有利于在全民范围内构建高度统一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同时,“绝对忠诚”的伦理要求也确保了在海外进行军事与殖民活动的军队及官僚能够严格遵循中央政府的指令,从而维护扩张行动的整体性与控制力。
日本军国主义曾为亚洲各国带来深重灾难,仅中国军民伤亡便超过3500万。这段历史铁证如山,不容任何人篡改与洗白。而今天,日本国内仍存在军国主义思潮复活的迹象,我们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历史的教训警示我们,内部的团结是对外抵御一切风险挑战的根本保障。当前,我们要更加坚定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全国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在占豪看来,任何试图在内部制造对立、撕裂社会共识的行为,无论其出发点如何,实质上都是在损害国家的凝聚力与稳定性,是在干坏事。对于屡教不改、蓄意破坏团结的极少数人,必须依法依规予以严肃处理。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我们应保持清醒头脑,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同时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与国防实力。只有自身强大、团结一致,才能有效遏制任何形式的外部威胁,真正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来源|占豪



占豪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