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自爆“对华政策底线”:必须在11月让中国买下美国大豆

Philip Luck, Hugh Grant-Chapman, 

Duc Minh Nguyet (Moon) Nguyen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

​陈蕊(译) | 文化纵横新媒体

【导读】上周,美国农产品贸易代表团赴京沟通中美合作事宜。随后,国务院发布公告称中国将从11月10日起取消对美国农产品加征的部分关税。作为中美经贸谈判中的关键一环,美国恢复对华农产品出口的急迫程度得到广泛关注。那么,美国在发起单边关税后,又不得不力推农产品贸易回温的根本痛点何在?美国农业、农户正承受着哪些损失?

本文指出,自2018年美国发起贸易战以来,美国农产品出口额已减少了270多亿美元。其中,美国的大豆出口额是所有农产品中最高的。与过去平均水平相比,截至今年10月,美国大豆在对华出口上已损失57亿美元。大豆贸易的周期性较强,每年10-11月的收获期也是交易高峰期,这充分解释了美国为何要压在12月前促成中美解冻。事实上,美国此前已吃过一次大亏:在2018年美国首次开打贸易战时,尽管与中国在12月达成和解,但错过出口周期后,美国大豆近乎损失了一整年的出口额。

除了出口骤降,美国农产品贸易的抗风险能力更是堪忧。自中美贸易争端以来,两国都致力于推动进出口多元化,但成效已显差距。例如,美国对华大豆出口份额近乎腰斩后,反而带动了巴西430亿美元、阿根廷20亿美元的对华出口激增,中国迎来了买方市场。另外,美国供应了全球近80%巴旦木,为拓展出口渠道,印度跃居为最大买家。然而,印度尚未屈服于特朗普的关税高压,美印贸易前景隐患重重。换言之,美国的出口多元化受制于自身的关税大棒,并不利好贸易伙伴,而中国的进口多元化不仅催生了市场需求,还匹配一定的关税减免优惠。

本文指出,美国农户在关税风暴中承受了直接的经济损失:一边是产品滞销导致现金流受阻,一边是加征关税导致化肥价格上涨16%-39%、劳动力成本上涨47%、拖拉机等农业设备涨价。更为严峻的是,美国的农业结构正面临战略性威胁。随着中国及其他外国买家转向替代性供应商,以及在粮食安全战略上的投入,全球对美农产品的依赖度将不断降低。这不仅意味着美国农业经济版图的衰退,还意味着美国花费几十年建立的“粮食武器化”体系将形同虚设。

本文为文化纵横新媒体原创编译系列“美国之变的想象与真实”之三十二,编译自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辨析。

文化纵横新媒体·国际观察 

2025年第49期  总第269期

当贸易战演变成一场食物战

在中美贸易战的交火之中,美国农业部门再次陷入困境。几十年来,中国巨大的农产品市场一直是美国出口商的首选目的地。现在,随着中美之间加征关税,以及其他的反制措施,美国农民正在争先恐后地寻找新的买家,而中国消费者则转向寻求替代的供应商。据估计,2018年美国农产品出口削减了270多亿美元。然而,与2018年贸易战的情形不同,当前的争端因农业生产投入成本上升、美国国内劳动力短缺等问题而变得更加复杂。其带来的后果,不仅仅是短期的贸易中断,还可能波及拉丁美洲、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地,进而牵涉到全球农产品贸易体系的全面重组。

美国对华农产品出口暴跌

为了应对美国发起的单边主义关税,中国同步对美国农产品出口加征了关税。2025年春季,中国对部分美国进口农产品的关税上涨了10-15个百分点。这使得许多美国农产品失去了市场竞争力,中国买家也开始转向其他供应商。除此之外,美国出口商还面临其他新的非关税贸易壁垒,这给美国农产品的市场销售造成了障碍。再加上美国农民的种植成本正不断上升,这进一步挤压了他们的利润空间,也推高了产品价格。在全球市场上,美国农产品的竞争力正在下降。

这些趋势对美国农业部门的发展造成了沉重打击。根据贸易数据监测机构和CSIS 的计算,自2025年1月以来,美国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已下降超过68亿美元,降幅超过73%。考虑到大豆、棉花和谷物在这些地方经济中的巨大占比,这些损失在美国南部和中西部地区造成了显著的压力。与此同时,西海岸、西部山区和东北部则感受到了其他食物贸易的危机,尤其是巴旦木和肉制品等行业。

500

图源:美国农业部对外农业服务局

美国农产品出口商正在争先恐后地寻找其他买家来替代失去了的中国市场。比较来看,一些行业比其他行业取得了更大的成效。在全球玉米需求增长的推动下,玉米行业做出了最灵活的反应。棉花种植者也同样顺利转向,原有出口中国的产量更多地销往越南、土耳其和巴基斯坦等国。相比之下,牛肉和高粱等行业的出口商则尚未找到其他出路。

500

然而,即使是成功实现贸易多元化的行业也面临着未来的不确定性。美国与印度、欧盟等其他贸易伙伴之间的关系仍起伏不定,美国出口商必须应对不稳定的地缘政治暗流。对美国农民来说,一部分可能会转向国内市场消化积压的产能。从数据来看,虽然2025年1月至7月美国农产品进口总额增长了8%,但同期的一些商品(如新鲜蔬菜、植物油和活体动物)的进口量却下降了15%以上。出口转内销的趋势可能会为陷入困境的农民创造一定的增长机会,但现实的严峻在于,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日益增强,以及成本不得不向消费者转嫁。

大豆种植户面临的损失最严重

美国农业出口面临的挑战,首要表现在大豆行业上。按价值计算,美国的大豆出口额比任何其他农产品都多——2024年出口额超过240亿美元——而中国历来是美国大豆出口商的最大客户。在2025年4 月,当中国将美国大豆出口的关税提高到34%后,对华出口几乎降至零,并且仍没有复苏的迹象。

据CSIS估计,与过去四年的平均出口相比,截至2025年10月,美国农民在大豆对华出口方面的损失高达57亿美元。对大豆这一周期性较强的行业来说,在10月和11月的大豆收获高峰期也是交易的高峰期,如果销售额还保持停滞,那么美国农民的损失将会持续增加。

500

在2018年,美国在大豆贸易争端中已经得到了充足的历史教训。当前,在大豆的集中收获季节,美国对华出口大豆的高额关税,直接导致美国出口总额的暴跌。尽管中美双方最终在 2018 年12月达成和解,但这一协议生效的时间太晚,错过了大豆收获期。其后果是,在收获旺季损失的销售额,基本上相当于美国一整年的大豆出口额。

500

与2015-2017年相比,2018年美国大豆出口总额的缺口约为92亿美元(根据贸易数据监测机构和CSIS的计算),这与特朗普政府在2018年推出的农业救助计划的额度大致相当。可以想见,如果今年中美不能尽快地达成协议以避免进一步的损失,那么特朗普政府将不得不承压推出类似的一揽子救助计划。

在中国减少进口美国大豆的过程中,巴西成了最大的受益者。此前,位于南半球的巴西,因大豆种植的收获季节与美国大致相反,中国更倾向于在上半年购入巴西大豆,随后在下半年购买美国大豆。但美国市场的不确定性促使中国买家提前向巴西订购了一整年的大豆。因此,自2025年初以来,巴西每月的大豆出口量较历史同期水平已高出10.7%。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巴西农民正转向在亚马逊雨林上开垦土地。

500

然而,仅靠巴西一国无法完全填补中国的市场需求,阿根廷的加入也在发挥作用。阿根廷的大豆产业体量远小于巴西,其2024年的大豆出口额为20亿美元,而巴西为430亿美元。但利好的是,阿根廷的大豆产业赶上了税收减免政策的窗口期,因此能有效匹配中国的市场缺口。从2025年1月至8月,其出口总额与2024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1%以上。这一供需关系还带来了一个额外的政策后果:此前,特朗普政府承诺为布宜诺斯艾利斯提供200亿美元的救助。当前,这一政策议程的优先性正受到质疑,美国大豆主产地的州参议员已经明确表达了批评意见。

除了这些出口额度上的剧烈波动之外,美国大豆种植户还面临其他挑战。在中国秉持的粮食安全倡议下,中国一直致力于大豆进口的多元化,远离美国等地缘政治风险高的进口来源成为首要考虑。从数据来看,美国对华大豆出口份额从2012年的49%下降到2024年的27%。未来几年,考虑到中国的政策重点,以及中美贸易的不确定性,这一份额可能会继续走低。这意味着,美国豆农在匹配中国需求方面还面临着长期的结构性挑战。

贸易战的影响延伸到牛肉、巴旦木和其他行业

在中美贸易战中,大豆种植并不是唯一面临出口挑战的农产品。其中,美国牛肉出口也成为政策格局变化的突出受害者。2025年3月,美国数百家牛肉加工厂的对华出口许可证显示到期。自此以后,美国对华牛肉的月度出口量下降了90% 以上。对中国而言,从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则可以完全满足现有的进口需求。

500

这些销售损失波及了美国的农业核心地带。2023年,得克萨斯州、堪萨斯州和内布拉斯加州的牛肉出口额均超过10亿美元,同一年度的出口数据显示,还有五个州的牛肉出口占到当地农产品出口额的榜首。鉴于中国是美国牛肉出口商的最大买家,中美之间的农产品贸易争端正迫使农民重新考虑自身的生存战略。

此外,美国的巴旦木种植户同样感受到了贸易战的压力。在2025年3月,巴旦木的对华出口关税上调至45% 。对供应了全球近80%巴旦木的加利福尼亚州而言,这一关税带来的影响是风暴级别的。与牛肉和大豆行业不同的是,在2018年便致力于出口多元化的美国巴旦木种植户,正努力使自己更好地转型。当前,出口商们希望开辟出多个新市场,并将风险分散到多个买家之间。这其中,新增出口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印度。印度现在是美国巴旦木的最大买家。2018 年,中国是美国巴旦木出口的第三大国,经历过上述动态调整,在2025年的前七个月,中国已下降到第十位的水平(CSIS 根据贸易数据监测机构的数据计算)。

这样的战略说明,美国农民正通过市场多元化战略来减少贸易战中的潜在风险和冲击。然而,即使美国农民远离中国市场,他们仍然必须应对世界其他地方正在酝酿的贸易紧张局势。例如,就巴旦木而言,特朗普政府对印度加征的50%关税,正打击着美国出口商的信心。如果印度对美国的杏仁出口施加报复性措施,那么美国农民的前期努力可能付诸东流。

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正挤压农民的利润空间

除了在出口市场上面临挑战外,美国农业部门还必须直面其他危机。其中,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已形成了显著压力。自2025年1月以来,普通化肥的价格上涨了16%-39%。对进口化肥原料加征关税进一步推高了农资产品的价格。例如,加拿大是美国化肥原料的首要供应国,从2025年3月开始,加拿大的对美出口被加征了10%的关税。其他农资产品的价格上涨也受类似情况的影响:自2020 年以来,美国农场的劳动力成本上涨了47%,且预计还会进一步上涨,而欧盟制造的拖拉机和农业设备也在关税威胁下面临涨价的可能。对于中小型农场的生存而言,这些成本压力尤为严峻。这些农场已经面临着高风险的财务困境,资金流动性也相当有限,抗风险能力和消化冲击的能力较差。这些不利因素共同威胁着美国农业部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农业正经历更为严峻的挑战

除了出口下滑和成本攀升的直接冲击外,美国的关税政策还可能重塑其国内的农业结构。根据美国农业部最近的估计,自2018年以来美国发起贸易战以来,美国农产品出口额已减少了270 多亿美元,可以想见,2025年的关税政策将拉高这些损失。从现实来看,出口下降将波及现金流,而从农业化肥到生产设备等投入成本的上升,却拉高了生产费用。

这些严峻的生存压力正在破坏美国农业的发展禀赋。一直以来,美国农业的最大自然优势是,广阔且高产的农田,长期满足着全世界的农产品要求。面对利润率缩小,以及进入全球市场的不确定性,农民不得不推迟购买或更新设备,缩减对新兴技术的投资,更有甚者,许多人还处在为了维持生计而不得不举债经营的境地。美国农业部(USDA)和爱荷华州立大学的联合研究发现,关税政策系统性地压缩了农业生产的利润率并加剧了农户们的财务压力,特别是对于资金流动性有限的中小型农场而言。

也许最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损害美国农业的发展环境,不仅仅会摧毁美国的农业经济,还可能形成战略性的长期影响。一旦外国买家重新转向其他的替代性供应商,美国国内的出口市场复苏就会更加缓慢。随着中国进一步深化与巴西和阿根廷等国的伙伴关系,以及对粮食安全战略的投入,中国将优先考虑农产品供应的多元化,并继续减少对美依赖程度。对美国而言,这可能意味着,曾经花了几十年时间建立起来的市场准入规则将形同虚设。

如果以史为鉴,特朗普政府可能会再次借助临时救济计划来对冲农民的损失。但这种权宜之计只是将成本转嫁给国内的纳税人,对阻止美国农业竞争力的长期衰落几乎无效。事实上,持久的解决方案需要稳定且可预测的贸易环境、降低化肥和机械等关键农资产品的投入成本、充实农业劳动力的供应,以及不断强化出口市场的多元化战略。如果没有这些措施,2025年“食物大战”的深远影响可能会超越单个的关税周期,它有可能造成重大的长期经济和战略损害,而美国的农业中心地带将承担前所未有的损失。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