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巴西换首都了,12天之后还要换!
最近有个比较匪夷所思的新闻,巴西人突然要迁都了,从国土中央的巴西利亚搬到亚马孙河口的贝伦(Belém)。首都有效期:本月11号到21号。这恐怕是史上最短命的首都“临时工”了。
▼

巴西这次临时迁都,只是为了一个国际会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 30),将于11月10日到21日这里召开。
COP大会每年都有,主要是讨论气候变化问题。去年COP29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前年则在迪拜。
巴西人这次迁都,可以说是这项会议有史以来的最高待遇。而在这背后,还有好几个问题值得关注。
你觉得巴西首都应该定在: 多选巴西利亚,雄鹰展翅!里约热内卢,必须要有大海圣保罗,第一大城市当仁不让贝伦,百年后下一个上海要不一起当吧评论区见投票
巴西迁都,一路向北?
众所周知,首都对于周边发展有着带动的巨大作用。当年从里约热内卢搬到巴西利亚,就是为了开发其中部的高原地区,顺便缓解一下里约的大城市病。
巴西国土面积高达851万平方公里,全球第五大。大体可以看做三大板块:北部的亚马孙平原,中部的巴西高原,东南部的沿海地带和拉普拉塔河流域。
▼

而巴西的主要大城市和人口集中在东南沿海,也就是巴西高原东部的大西洋地盾和海岸线之间的狭长区域内。尤其是圣保罗和里约两大都市圈,云集了全国的资源和精英。
虽然巴西利亚在城市规划上过于大胆,导致这座新都被贫民窟包围,已经成为教科书上的反面案例,但在迁都之后,巴西中部地区的开发确实大大加速了。如今,巴西利亚和附近的戈亚尼亚组成的都市圈,已经是巴西第三大都市圈。
自1960年成为首都以来
巴西利亚的整个城市面貌明显变得更好了
(图:壹图网)▼

但在更北边的亚马孙平原,就不好弄了。
这一带最重要的城市,一个是首都“临时工”贝伦,是这一区域的重要海港门户;另一个是内格罗河与亚马孙河交汇处的马瑙斯(Manaus)。
亚马孙河的流量极大,就连距离入海口3700公里的秘鲁伊基托斯(全球最大的不通公路城市)都能停靠海船。
小型海轮可以溯流亚马孙河抵达伊基托斯
航空和河流航运是这里的主流交通方式
(图:伊基托斯港,shutterstock)▼

如果拿长江来类比,那么贝伦相当于上海、马瑙斯好比武汉。巴西人要是想搞亚马孙大开发,似乎迁都贝伦是个好主意。
但从经济空间上看,这里和巴西的传统经济重心实在离得太远。巴西利亚到里约有900多公里,比北京到西安稍远,但贝伦距离里约则超过2400公里,相当于北京到乌鲁木齐,即便从巴西利亚过去,也有1500公里。
虽然贝伦离亚马孙河口很近
却与东南部几大都市圈及经济中心相距甚远▼

这么看,巴西这次的步子迈得还真不小。
“地球之肺”?
亚马孙平原的开发,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好操作,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
且不说酷暑和热带传染病的问题,从农业的视角来看,热带雨林的物质循环速度快,土壤在强淋溶作用下储备不了什么养分。
在这种地方搞农业开发,只能是放火烧,用植物的灰烬带来的一些营养来种庄稼。耗完了就只能继续烧,形成恶性循环。
想要开垦农牧用地怎么办?一个字:烧!
(图:壹图网)▼

虽然如此,对亚马孙开发的脚步却从未停止:大树砍掉可以作木材,清理出的土地虽然难以耕种,却可以放牧、开矿。
而亚马孙平原本身的庞大,又让不法分子有了充足的活动空间:地广人稀、监管薄弱,于是各色人等潜入其中,非法毁林开矿,好似19世纪的美国西部。目前,雨林深处有至少400个非法采矿项目,而毁林后的土地,80%都用来放牛了。
从上世纪至今,亚马孙雨林已经减少了很多,各种统计口径差异不小,但都不低于20%。光是2020年8月到次年7月,砍伐面积就超过了一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鄂尔多斯市的面积。
对亚马孙雨林的砍伐令人触目惊心▼

而更加惊人的是,我们熟知的“地球之肺”,可能已经不是一个肺了。
2021年,巴西学者发表论文指出,现在的亚马孙雨林已经从净释放氧气(雨林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多于产生的二氧化碳)的碳汇,变成了碳排放方。
这项转变的原因很多——对亚马孙的开发烧毁了大量树木(很多是开荒者放的火),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同时,全球变暖带来的干旱问题,也导致树木死亡率上升、光合作用能力下降。
尽管我们还不用担心以后没氧气可以呼吸(现在学界认为,海洋浮游植物是全球主要的氧气来源)。但这片雨林的消退,仍然是灾难性的。
当我们俯瞰这片土地时
会清晰地看到亚马孙雨林是怎样一点点消退的
(图:壹图网)▼

根据学者们的测算,亚马孙地区35%的降水来自树木的蒸腾作用。如果树木减少到一定程度,剩余的降雨将无法支撑起火灾后的演替恢复过程,树会更少,降水也会更少,就此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亚马孙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各种各样的预言和分析都有。去年我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上观看了一部巴西动画电影《里约2096》,在主人公穿越过去的本世纪末,亚马孙已经在举办沙漠拉力赛了。
还是钱的问题
巴西人并非不知道亚马孙的重要性。但雨林大面积消失的背后,还是巴西的产业问题。
尽管巴西拥有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真正有优势的还是拉美国家的经典两件套:农牧业和矿业。
原油、矿产和农副产品占了巴西出口商品中的大头
(图:oec.world)▼

虽然巴西人在高新产业上不是毫无建树,例如巴西航空工业公司(总部在圣保罗郊区)是全球民航支线客机的霸主,占据了半数以上的世界市场份额,但这颗独苗对于一个2.1亿人口的国家来说,显然不足以支撑整体产业升级。
要想增长,还是砍树、挖矿、放牛、种地的老一套。
本世纪以来,巴西政府已经加大了对亚马孙的保护力度,国际组织和各国学者也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巴西政府这次“迁都”亚马孙,也旨在唤起全球对亚马孙的关注。
但产业结构不改变,砍伐问题就很难治本。说白了,搞环境保护和碳中和从来离不开钱。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也不可能光靠论文解决。
有现实需求、有利益驱动,又没有充足的钱
面对这些状况,环境保护就成了难题
(图:亚马孙雨林中的非法采金,壹图网)▼

这次COP30的重要议题之一,就是发展中国家能从发达国家手上拿到多少气候应对资金。上届COP29商定的金额是2035年前3000亿美金,但很多国家认为这还远远不够,至少需要1.3万亿美金。
同时,作为主办方的巴西力主建立全球性的“热带森林永久基金”(TFFF),金额高达1250亿美元,作为全球森林保护事业的重要支持。但现在,特朗普不来参会,英国已经官宣不会给TFFF打钱。最后能弄到多少,仍是个未知数。
TFFF计划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应资金
以此促进对热带和亚热带阔叶湿润雨林进行保护
(图:tfff.earth)▼

而在会场外,钱的问题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贝伦这座城市曾在19世纪的“橡胶热”中盛极一时,如今已经衰落。但再怎么说也是亚马孙的门户,总比在小城镇强得多。所以贫民窟这样的巴西城市“标配”,“新首都”也一点不缺。
而许多去过贝伦的人也说,虽然这座城市位于亚马孙河大支流的入海口处,水量充沛,但市区的自来水供应和生活污水处理都成问题。
贝伦特色的贫民窟水上木屋
(图:壹图网)▼

会场内外,巴西政府要头疼的问题还很多。十天的临时首都,还不足以改变这里。
迁都贝伦,虽然更多是象征性的意义,而且只有十天,但巴西还是迁了。倘若100年后,有人在历史卷上出一道题,问哪些城市做过巴西的首都,如果不写贝伦,那就是错误答案。
其实,类似的事情巴西人也不是第一次干:1992年里约举办联合国环境大会期间,巴西也短暂“还于旧都”。这是全球首次首脑级环境大会,会上还通过了著名的《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
也是在这次大会期间
155个国家签署了重要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图:壹图网)▼

如今,巴西人再一次用这种方式吸引人们对亚马孙和环境问题的重视。但务实来看,亚马孙雨林不可能永远活在单一的保护与浪漫叙事里,背后牵扯着巴西乃至全球的经济与发展问题。
对于这个日益极化的世界,一次次几万人参会的大会能达成多少共识,又能落实多少,其实很难讲。但只要能引发些许关注,就算是没白开。



地球知识局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