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如何构建竞争力?若你的孩子正上高中,那有3点需要注意

我有个朋友的孩子刚上小学二年级就已经上了三年的“少儿AI编程课”,我问有什么用没有,他摇头,“也没啥用,但又怕让儿子失去了机会,花钱化解焦虑吧。”

这大概是很多为人父母者的想法,不管孩子怎么想,主要是看自己怎么想,然后以“我为你好”的名义去卷教育。

有次去开家长会,一个老师就严厉批评了这种父母的心态,“你们这样做是害了孩子”,他表示教育的基本规律是因材施教,“给十来岁的小孩报十几门辅导班、培训课,真有必要吗?”

后来听说某家长每天晚上逼着孩子背唐诗宋词,要求一个学期必须背下来,结果导致孩子上课都昏昏沉沉,累得偷偷掉眼泪,老师看着心疼,劝家长别太逼孩子,对方还觉得老师多管闲事。

其实,承认自己是普通人很难吗?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很难吗?

嗯,真的很难。

500

当人类社会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已经基本是落后于技术发展和社会需要了。

我跟AI领域的交流,他们说自己什么也不懂,“都是边干边学”,有个人说自己大学专业根本与现在的工作没有半毛钱关系,但好处是一切都是新的,“有初学者的心态”。

从互联网到AI,知识已经彻底平权了,人不能跟AI比记忆力和知识含量,人的优势是提出问题,进行创意性工作。

按照黄仁勋的意见,能不能提出好的问题就意味着认知能力的高度,这是AI时代生存的必备技能。事实就是如此,“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这样的人就很难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一切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前提是你能够从更高的维度看事物,从更好的角度认识事物,从而推动自己和事物的发展。

除非你的孩子是天赋异禀,那一般来说高中就是适合构建未来竞争力的阶段——初中和小学阶段还太早,而到了大学又有些迟了。

我这是找了一堆人才得出的结论,总体来说就3点需要特别注意的。

首先是重视“数理化”,特别是数学,这是基础的基础。有个科技企业的大牛告诉我,数学是高度抽象的、全球通用的和宇宙的语言。

如果对数学没有基本的认识,没有数学带来的逻辑训练和抽象能力,那在以后需要学习AI方面内容的时候可能就很吃力。

至于物理,“数学为舟楫,物理溯天然”,物理是数学的语言。没有人违背物理定律,在企业界马斯克就以推崇“第一性原理”闻名,他喜欢用物理思维的方式去看问题,像做工程一样做企业。

物理研究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化学则侧重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只要孩子在高中把数学、物理和化学打好基础,那以后不管学什么都容易一些。

当然有的孩子确实感性思维,那选文科也可以,AI时代一定是文艺繁荣的时代,文学、艺术、体育等都是AI无法取代的领域。

其次,大家不妨想一想10年后AI智能体会“抢占”多少工资岗位?

看电商巨头亚马逊公司就知道了,数年时间它已经裁掉了数万员工,在它看来,AI技术是最具颠覆性的创新,“企业必须精简组织结构,更扁平、更灵活,才能跟上时代节奏”。

美国的科技公司都在这样做,其他国家的科技公司呢?答案不言而喻。从亚马逊的事来看,少了10%左右的人,业务竟然基本没影响,甚至提高了效率,这就值得我们警醒。

如果你现在还想要孩子学做软件工程师,靠以写程序代码为职业,那就不是好的方向了。除非他有这方面的自然才能和热情,可以做到顶级,任何领域只要进入头部那就很安全,可以有选择权。

所以我的意思,没有什么百分百的“铁饭碗”,最主要是让孩子的禀赋、兴趣和社会需求进行匹配,归根结底,每个人都需要认识自己,成为自己,发展自己。

高中三年是打基础,大学则是探索方向,至于以后的职业,老方说AI时代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每个人只有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才能够前途无量。

最后,早一点发现、培养孩子的动机。

我的体会是,“三岁看老”有道理,很多人在小时候就已经心里种下了一个“种子”,他以后要成为什么人,走什么路,有什么样的命运,都跟这点有关。

一个人有哪种动机,就要看他的兴趣是什么。我在现实中看到过很多人过上了世俗中的优渥生活,可精神还是抑郁,这就是“意难平”。天生我材必有用,没有找到自己在天地间位置的人,很难有真正的成功和幸福感。

成就跟动力有关系,动力的大小在于动机,所以古人说发上等愿,志存高远。

因此,父母的责任就是重视孩子的动机,及时发现和引导,不要被环境和世俗的压力扭曲了。

驾驭知识的能力也与此有关,心外无物,“心”才是根源。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