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农商行行长汪明,一上来就是“天坑”开局
文源 | 源媒汇
作者 | 童画
编辑 | 苏淮
上海金融监管局核准汪明上海农村商业银行(简称“沪农商行”)行长的任职资格近一个月后,沪农商行交出了新掌门上市后的首份财报。
数据显示,2025前三季度,沪农商行实现营业收入198.31亿元,同比下降3.18%;归母净利润105.67亿元,同比增长0.78%。
继一季报、半年报之后,这已是沪农商行年内第三次交出“营收负增长”的成绩单。
站在1.56万亿元资产上,汪明执掌的沪农商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业绩压力:营收在下降,归母净利润增速从2021年的18.84%骤降至2024年的1.20%,关注类贷款、不良贷款正在增加。
外界期待,汪明能否成为沪农商行的“救火队长”,能否让骤降的业绩重新提速?
01
上市后业绩增速持续下降
天眼查显示,沪农商行成立于2005年8月23日,注册资本为96.44亿元,法定代表人是徐力,其亦是该行董事长。
图片来源于天眼查
沪农商行是由国资控股、总部设在上海的法人银行,也是全国首家在农信基础上改制成立的省级股份制商业银行,2021年8月19日在上交所挂牌上市。不过,自上市以来,沪农商行的业绩增速就处于下降状态。
Wind数据显示,2021-2024年,沪农商行的营收增速从9.64%逐年下滑至0.86%;归母净利润增速更是从18.84%“断崖式”跌至1.20%,2025年三季度的0.78%增速进一步逼近零增长红线。
图片来源于Wind
沪农商行2025年三季报的核心矛盾,藏在“微增的净利润”与“下滑的营收”之间。
105.67亿元归母净利润以及同比增长0.78%的数字,似乎像是抵御周期的韧性表现,但是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沪农商主营业务的疲态已无所遁形。
2025年一季度,沪农商行的营收同比下降7.41%,上半年同比下降3.40%,前三季度降幅收窄至3.18%,看似回暖,实则在10家A股上市农商行中排名垫底,成为唯一连续三个报告期营收负增长的A股上市农商行。
利息净收入的萎缩,是沪农商行营收下滑的核心推手。该行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144.62亿元的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5.05%。
更令人担忧的是盈利结构的脆弱性。沪农商行2025年前三季度的非利息净收入为53.70亿元,仅同比增长2.24%,但是其中核心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反而同比下降1.21%至16.55亿元,代销理财、保险等中间业务竞争力弱化。
非息增长主要依赖投资收益。2025年三季报显示,沪农商行的投资收益为34.58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加14.50亿元,同比增长72.21%。但是,这种波动性较大的收入难以形成稳定支撑,若未来出现价格下跌,非息收入增速恐大幅回落。
另外两个增长的业务是,其他业务收入为0.43亿元,同比增长22.86%;汇兑损益为4.04亿元,同比增长648.15%。
下降的非利息净收入业务有三个,其中其他收益为0.37亿元,同比下降31.48%;资产处置收益为0.68亿元,同比下降87.55%;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2.95亿元,而2024年同期这一数据为8.80亿元,成为拖累营收增长的另一个桎梏。
“主要受债券市场波动导致公允价值浮亏”东方证券在研报中如是分析。
02
机构提醒房地产贷款风险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沪农商行的资产总额为15580.94亿元,较2024年末增加702.85亿元,增幅4.72%。其中,贷款和垫款总额为7673.04亿元,较2024年末增加120.85亿元,增幅1.60%。
看似稳健的数字背后,潜藏着“关注类贷款激增”与“行业集中度过高”的双重风险。
沪农商行2025年三季报显示,关注类贷款余额139.05亿元,较2024年末增加42.64亿元,占贷款总额比例为1.81%,较2024年末的1.28%大幅上升 0.53个百分点。
虽然沪农商行的不良贷款率为0.97%,与2024年末持平,但是不良贷款余额为 74.80亿元,较2024年末增加1.84亿元。其中,更值得警惕的是损失类贷款的变化——金额约为44.20亿元,占比0.58%,较2024年末上升0.10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已有更多资产确认实际损失,直接侵蚀利润。
图片来源于沪农商行2025年三季报
另外,沪农商行的次级类贷款从2024年末的29.53亿元降至2025年三季度末的23.90亿元,可疑类贷款从7.32亿元降至6.70亿元。
从业务角度来看,沪农商行的企业贷款业务要好于个人贷款。截至2025年前三季度末,该行的企业贷款约为4566.14亿元,较2024年末增加182.67亿元;个人贷款为2096.43亿元,较2024年末减少40.47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在个人贷款中,沪农商行的房产按揭类贷款余额达1071.76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3.14%。
东方证券研报指出,沪农商行2025年三季度贷款余额较上半年末下降69亿元,其中对公和零售贷款分别下降42亿元和4亿元,预计对公贷款到期还款较多,零售需求或依旧偏弱。
尽管沪农商行2025年三季报没有披露对公业务中对房地产行业的投放,但还是提到“深度参与镇村城中村改造、基础设施新建、产业升级调整等项目”,从该行2025年上半年新增214亿元贷款投向房地产业也或可一窥端倪。
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在《沪农商行2025年跟踪评级报告》中指出,要关注该行房地产贷款及相关的建筑业贷款占比较高,且2024年房地产业贷款占比上升,“需关注房地产行业波动对其资产质量带来的影响”。
截至2024年末,沪农商行房地产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是15.46%,到了2025年上半年末这一比例升至17.84%——这个投放比例,在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期显得格外刺眼。
尽管沪农商行称“符合政策导向”,但数据显示,房地产相关贷款(含按揭)已成为资产质量的“晴雨表”。一旦房企销售回款恶化、债务违约增加,高度集中的房地产业贷款,将成为沪农商行不良贷款率攀升的“导火索”。而该行2025年三季度末16.87%的资本充足率较2024年末下降0.28个百分点,风险抵御的“安全垫”正在变薄。
图片来源于沪农商行2025年三季报
拨备覆盖率的微妙变化,也透露出沪农商行风险抵补能力的弱化。国海证券认为,沪农商行2025年三季度末的拨备覆盖率较二季度末提升3.55个百分点至340.10%,扭转了2023 年9月以来连续下降的趋势。
但是相较2024年末的数据,沪农商行的拨备覆盖率仍下降12.25个百分点,同时贷款拨备率从2024年末的3.40%降至3.32%。在关注类贷款激增的背景下,拨备计提力度的边际减弱,可能是沪农商行为了维持净利润微增的短期选择,但也为后续风险处置埋下隐患。
图片来源于沪农商行2025年三季报
在房地产行业低迷的背景下,沪农商行加大对房地产业的贷款投放,是基于怎样的战略考虑?既然将零售金融作为主战场,为何个人贷款还会下降呢?针对这些疑问,源媒汇日前致函沪农商行,截至发稿尚未得到回复。
03
“救火队长”汪明能否扭转局势
新行长汪明的到来,被业内视为沪农商行破解困局的关键一步。
2025年10月10日,沪农商行发布公告称,上海金融监管局已核准汪明的公司副董事长、行长任职资格,这距离他5月19日被提名副董事长、行长已过去近五个月。
汪明,这位“75后”行长此前的履历,几乎都在上海银行——从金融部副总经理一路做到副行长,分管过金融市场、公司业务、资管等核心条线。
据悉,2022-2024年,汪明在上海银行主管风险处置工作,成功推动不良贷款化解规模连续三年超过200亿元,使得上海银行不良率从2022年的1.25%逐步回落至1.18%,2024年末更是实现不良额与不良率“双降”。
汪明这种“既能做业务又善控风险”的特质,正是沪农商行目前最需要的,这亦是投资者将汪明视为“救火队长”的重要原因。
随着汪明的上任,也标志着沪农商行“一正五副”高管格局的最终定型。但是,需要新领导班子解决的问题可不少。
图片来源于沪农商行官网
国海证券预测,沪农商行2025-2027年营收为264.80亿元、276.00亿元、293.31亿元,同比增速为-0.60%、4.23%、6.27%;归母净利润为124.84亿元、126.93亿元、132.31亿元,同比增速为1.59%、1.68%、4.24%。
这意味着,卖方机构对沪农商行2025年营收实现同比增长依旧持悲观态度。
除了要拯救业绩,汪明的新领导班子还要面对沪农商行的合规内控问题。
2023年6月,因“未经任职资格许可实际履行高级管理人员职责、未按规定监督委托贷款资金用途、提供虚假的统计报”等19项违法违规行为,沪农商行被原中国银保监会上海监管局(现上海金融监管局)责令改正并罚款1160万元。
2024年,因“理财业务未按规定进行信息披露、贷款管理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贴现资金管控不到位、回流出票人”等违法违规行为,沪农商行累计被罚款390万元。
2025年3月,沪农商行又因“高管人员未经任职资格许可即履职、绩效薪酬管理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贷款资金审核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等多项违法违规行为,被上海金融监管局罚款860万元。
尽管沪农商行表示“已及时制定并推进落实各项整改措施,并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了严肃问责,目前相关违规问题已基本整改到位”,但是未来是否还会“再犯错误”,仍是疑问。
对于这家扎根上海的农商行而言,汪明的到来不仅是一次管理层更迭,更是一场关乎生存的“二次创业”。
在利率市场化深化与行业分化加剧的背景下,这场“拯救行动”的成效,不仅决定着沪农商行的未来,更将成为区域农商行在转型浪潮中的生存之道。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