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政府进口替代委员会重组为工业委员会

500

      据俄罗斯政府消息,俄罗斯政府进口替代委员会重组为工业委员会。

      据消息:“签署关于将政府进口替代委员会重组为工业委员会的命令。为进一步发展俄罗斯工业、达成总统确立的保障科技领先地位的国家目标,作出该决定。”

      新委员会将保障联邦和地区政府机构、地方自治机关和组织在落实国家工业政策、完善该领域法制监管方面的协调行动。

      新委员会的职能还包括为及时且全面满足国内工业产品市场的需求、向国外市场输出有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创造条件。

      --------------------

      相关新闻:俄罗斯进口替代战略的背景与实施成效

      俄罗斯进口替代战略的背景与缘起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爆发后,美欧对俄罗斯实施了严厉的制裁措施,并共同指责俄罗斯的进口替代政策违背了世贸组织的规则。然而,这种指责实际上是对WTO规则的政治化利用,反映了国际政治中的投机行为。

      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俄罗斯的进口替代战略开始从被动的防御措施转变为积极的主动行动。 所谓进口替代,其含义不仅限于货币贬值导致进口成本上升时的自然反应,更包括一国为促进本国产业发展而主动采取的产业政策或战略。这些政策和战略通过关税或非关税壁垒来限制进口,同时鼓励和补贴国内生产和采购,以推动本国相应产业,尤其是工业制造业的发展。这种战略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拉丁美洲国家中曾广泛实施。

      克里米亚危机与国际制裁:2014年之后, 美欧对俄罗斯实施了多轮制裁。美国针对俄罗斯实施了技术封锁,而欧盟则配合采取了金融和国际资本封锁措施。同时,波兰、捷克、立陶宛、拉脱维亚等国家也进行了边界和通道的封锁。面对这些制裁,俄罗斯采取了反制裁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是限制来自美欧阵营的农产品进口,特别是影响了来自波兰的牛奶及其制品,以及水果、蔬菜、禽蛋等产品的进口。

      进口替代的定义与历史实践:俄罗斯在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面对美欧制裁,开始从被动的进口替代措施转向主动的战略实施,实现产业自主。进口替代,这一策略在后发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俄罗斯的进口替代战略呈现出独特性。尽管俄罗斯在20世纪曾迎来工业化的繁荣时期,但如今,相较于传统资本密集型工业的改造,俄罗斯更注重推动新型知识密集型工业化的发展。因此,在俄罗斯的进口替代政策中,我们看到了对食品工业、国防工业、医药产业以及信息产业、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原子能产业等战略领域的重点扶持。这些举措被统称为“新工业化”。

      俄罗斯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历程

      初始阶段与挑战:自1992年俄罗斯启动市场化经济转型以来,国内价格逐渐自由化,对外贸易也逐步开放。尽管在转型过程中俄罗斯经历了快速的去工业化,但直至2008年之前,俄罗斯并未对国内消费者和生产商在消费进口品与国产货方面进行主动干预或限制。特别是在1999年后,随着能源价格的暴涨,出口石油天然气带来的丰厚利润使得用这些资金进口消费品和机械设备比国内生产更为经济。 在2008年后,俄罗斯因对乌克兰的依赖,逐步提出进口替代计划,特别是在国防和关键工业领域。

      全面推动阶段:2008年以后,乌克兰加速了与北约和欧盟的融合。然而,这给俄罗斯带来了新的挑战,因为其国防工业以及飞机、造船、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仍高度依赖于乌克兰提供的关键部件。这无疑增加了国家安全的风险。因此,在2009年,俄罗斯首次提出了进口替代的策略,旨在确保国防军工和食品生产的自主性。尽管该策略在后续几年中逐步推进,但进展缓慢。直到2013年下半年乌克兰发生“颜色革命”,反俄情绪急剧升温,俄罗斯决策层才感到紧迫性,开始全面推动国防产品生产的自给自足。在这一背景下,俄罗斯颁布了现代经济史上的首份进口替代文件——《关于禁止和限制在国防和安全订货中采购外国产品和服务的规定》。

      制裁促使俄罗斯在2015年正式宣布积极的进口替代政策,以降低对外国技术的依赖,并推动关键产业的发展。

      政策转型与新工业化方向:在2015年12月31日颁布的《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战略》中,明确提出了实施积极的进口替代战略,旨在降低对国外技术和工业品的依赖,并加速农业综合体与医药产业的发展。同时,该战略还强调了高技术领域的发展,旨在巩固航空和原子能领域的领先地位,并恢复传统工业领域(如重型机械、航空和成套设备)的领先地位。此外,国防工业被视为俄罗斯工业现代化的关键驱动力,其发展将得到加速,并基于新技术对国防工业综合体的产业基础进行重组。

      俄罗斯的进口替代战略并非单一取向,而是与出口导向并行。在实施进口替代政策时,俄罗斯并未采用配额、关税保护或复汇率制等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相反,政府对关键进口替代产业的金融和财政扶持都是基于市场原则的。这种政策设计不仅有效避免了激励扭曲,而且坚持了保护与竞争的平衡,同时充分利用了卢布贬值带来的竞争力提升。

      实施效果与未来挑战

      取得的成效:俄罗斯为进口替代政策设定了明确的目标,包括军工、粮食、肉蛋禽及奶制品、化工设备、运输机械、医药产品等各领域国产货的供应占比。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军事工业体系的自主安全在2018年后已基本实现,粮食和食品的自给率也高达98%以上。 俄罗斯进口替代政策提高了军事工业、粮食、医药设备等领域的自给率,明确了国产货的供应目标。同时,医药和医疗器械、电气设备、化工设备、机床仪器等复杂和精密制造领域的进口替代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尽管距离政策目标仍有一定差距。

      面临的问题与发展瓶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2018年以来,俄罗斯政府推出了13个国家项目,涵盖了国家基础设施投资、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民生、环境、教育等多个领域。这些新投资均明确规定了国内产品的采购比例。由于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及相应的发展和开发基金,因此国家项目政府采购中,国产设备占比必须达到30%以上,这一要求甚至上升到了法律层面。然而,这些 要求在实际执行中却面临诸多挑战。许多国内设备或产品在性能和技术指标上难以达到进口品水平,或者存在质量问题,导致使用寿命和后期维护成本相对较高。

      因此,如何在保证性能和质量的前提下,推动国内设备的进口替代,将是俄罗斯未来面临的重要课题。总体来看,俄罗斯的进口替代政策经历了从自发行为到国家战略的转变,这一演变是外部压力与国内结构性问题共同作用的结果。 实施中面临产品性能与质量挑战,国产设备难以达到进口水平,需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推进替代进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