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观察|中欧经贸关系复杂态势:限制升级,沟通升温【走出去智库】

500

走出去智库(CGGT)观察

11月5日,欧盟中国商会发表声明,对欧盟调查中国企业所谓补贴问题深表关切,强调欧盟《外国补贴条例》不应沦为保护主义或排除企业参与采购的单边工具。

走出去智库(CGGT)观察到,近期中欧经贸关系面临多重挑战,包括欧盟“去风险”政策下的投资审查升级、反补贴调查引发的贸易摩擦、绿色转型规则竞争加剧、美国关税战冲击下的贸易保护倾向,以及内部产业政策分歧与保护主义抬头。‌欧盟近期对华经贸政策呈现出强硬与合作并存的矛盾态势‌,核心矛盾集中于贸易保护主义与经济利益的平衡,导致中国企业在欧投资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和障碍,增加了双边经贸关系的复杂性。

欧盟“去风险”政策带来了哪些影响?今天,走出去智库 (CGGT) 刊发欧盟中国商会的文章,供关注中欧经贸关系的读者参阅。

要点

1、欧盟在强化贸易防御措施的同时,也加紧寻求稀土供应保障。

2、荷兰安世半导体案例也成为中美欧三方博弈的缩影。

3、欧盟在追求“去风险化”的过程中,既无法脱离对中国的产业链依存,又不断通过调查与立法维护自身产业利益。

正文

近期,中欧经贸投资领域呈现出“限制升级但沟通升温”的复杂态势。一方面,欧盟对华贸易限制措施持续加码;另一方面,双边沟通与协调机制却显著增多,呈现出在摩擦中寻求稳定的动态。

当地时间11月5日,欧委会称,其已就补贴是否使中企在葡萄牙轻轨车辆公共采购招标中获得所谓“不公平”竞争优势启动深入调查,该调查依据《外国补贴条例》(Foreign Subsidies Regulation, FSR)展开。这是欧委会在基础设施及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再次对中企在欧投标行为采取此类审查。

11月6日,欧委会宣布应行业组织 the Coalition Against Unfair Tyre Imports 申请,对原产于中国的新乘用车及轻型卡车充气橡胶轮胎发起反补贴调查。涉案产品主要用于载重指数不超过121的机动车辆。申诉方称,自2021年以来,中国相关轮胎进口量增长51%,价格低于欧盟制造商30%至65%,并指称中国企业受益于补贴、优惠贷款、税收减免及低价能源等政策支持。据路透社报道,此案是欧盟当前针对中国商品进行的17项新调查之一,欧委会将在13个月内完成调查,并可能于9个月内征收临时关税。

与此同时,欧盟在强化贸易防御措施的同时,也加紧寻求稀土供应保障。中国此前对稀土出口实施管制,引发欧洲对供应中断的担忧。作为全球稀土产业链的主导者,中国掌控着全球逾60%的稀土开采和超九成的加工环节。尽管中美近期在吉隆坡和釜山的高层磋商中达成暂缓部分出口管制的共识,但欧方认为相关安排并未涵盖欧盟产业。为此,欧委会近期多次约见中方代表,确认政策范围与执行机制。

10月31日至11月1日,中国商务部安全与管制局与欧委会贸易总司在布鲁塞尔举行“升级版”中欧出口管制对话,就双方关切议题进行了深入沟通。欧方随后表示,正就稀土出口许可问题与中方磋商,以求通过通用许可或特殊通道加快审批流程。商务部长王文涛此前已明确指出,中国的出口管制调整是依法依规完善制度的正常行为,体现负责任大国维护全球供应链安全的担当。11月5日,欧盟贸易与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亦确认,中欧已建立“特殊沟通渠道”,以优先处理欧洲企业的稀土申请。

此外,荷兰安世半导体案例也成为中美欧三方博弈的缩影。11月5日,该公司对美国暂缓“穿透规则”一年表示欢迎,并期待中方恢复其在华工厂的芯片出口。荷兰政府翌日亦发布文件,确认知悉中美经贸安排并强调与中方沟通的积极基调,暗示在必要时将采取“对等回应”措施。

欧盟中国商会认为, 当前中欧经贸关系正处于关键的再平衡阶段。欧盟在追求“去风险化”的过程中,既无法脱离对中国的产业链依存,又不断通过调查与立法维护自身产业利益。稀土对话机制的建立与轮胎“双反”调查的启动并存,正反映了中欧关系中“竞争与合作并行”的现实。短期内,双方或将在特定领域实现技术性妥协;但从长期看,中欧围绕关键战略产业的博弈仍将持续。唯有坚持市场化原则,避免将经贸议题政治化,方能在复杂的国际格局中为中欧合作保留最大的战略空间。

来源:CCCEU(欧盟中国商会微信公众号)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