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段录音,让“繁花”现了原形
《繁花》剧组这个破事,大家已经吃瓜吃了很久了,每隔一段时间,都有更加逆天的消息放出来。
从最新的录音看,那就不是一个剧组,而是一个贪得无厌、唯利是图、不把人当人、甚至反动腐朽的封建作坊。
他们不光是欺负年轻编剧,不光是试图用资本的手段收割年轻人的创意和才华,白嫖剧本和故事,他们还反对我们今天的一切。既要赚普罗大众的钱,还要砸普罗大众的锅。思想上,更是直接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我们高估了他们的道德水平,他们其实连普通人都不如……
如果你听过他们那段录音,就知道,这个圈子烂透了,傲慢、腐朽、油腻、封建、无耻,没有一个是干净的。
完美符合我们当时对这部剧的刻板印象。
它讲的不是新时代,它讲的是旧社会,它讲的不是工业发达、生机勃勃、恢宏壮阔的新中国的上海,它讲的是一个腐朽落后、勾心斗角、人人投机、要钱不要脸、笑贫不笑娼的阴暗小角落。
哪有什么繁花?只有艳若桃李的脓疮。
大家还记得这部剧的剧情吗?
我估计很多人都记不得了,因为实在是太烂了,当时被吹上天的那些东西,今天早已被证明是无中生有的臆想,讲的不是中国,不是上海,而是他们那个近亲繁殖、党同伐异、压榨剥削、污糟卑劣的小圈子。
《繁花》里讲的好像不是实业家吧?难道某些人理解的经济,就是“炒股”、“投机”、“捞块钱”?炒股还是靠“内幕消息”......那好像是蒋介石年轻时混上海滩的生意,这一套东西,可成就不了今天的中国。
同样都是企业家,《大江大河》里的烧砖窑、造电缆,搞乡镇企业的雷东宝,搞化工的宋运辉,开电子市场的杨巡,就比这个什么“宝总”亲切多了。
对于“改革先锋”、“先富起来”的人们,可以讲述他们的故事,可以赞赏他们追求财富的精神,但一定要歌颂他们的人品、道德,树立一个“富长良心”的牌坊吗?文艺作品,学不会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吗?
因为按照这种叙事模式一路滑坡下去,那么黄金荣、杜月笙就都成了“好人”了,那你歌颂的到底是什么?
那个逆天的镜头语言,使得繁花云山雾罩,光怪陆离,一句话能讲清楚的事情兜十八个弯,大把的镜头用在花里胡哨的地方,把佐料当主食,把琐碎装逼当格调,专门在鸡毛蒜皮上玩“派头”,就儿戏一般的还“商战”?现实中抢公章都比这靠谱。生生把一个新中国的上海,拍出了30年代的民国味儿,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那股廉价的脂粉味儿和下水道的味儿……
90年代初的上海,也有大工厂吧?也有工人新村吧?也有劳动模范吧?也有三八红旗手吧?但在剧里,没有看到上海寻常巷陌普罗大众的朴素生活,只看到了人分三六九等,富人纸醉金迷,众生一个个削尖了脑袋趋炎附势往上爬。
什么“老法师”装模作样讲究什么西装皮带、和平饭店,一股“老钱味儿”,和平饭店开皮包公司,沙逊大厦炒股……以为自己是犹太人吗?这些旧社会半殖民地的符号,难道是咱们的“荣耀”吗?
这部剧,充满了对有钱人和上位阶层的无限美化,对穷人和平民阶层的恶意揣测和庸俗想象。总之,有钱人就是美的,优雅的,高尚的,道德的……穷人就是贪婪的,恶俗的,堕落的,阴暗的……当资本掌控了舆论,屎都能被他们包装成巧克力味的。
当时很多人还被蒙蔽了,被铺天盖地的营销炒作洗了脑,拼命跟风说这部剧多么优秀……多么反映时代和地域特征,现在呢?
你仔细回想一下,你童年的家乡,真的是王家卫拍的那个鬼样子吗?那到底是90年代,还是30年代?到底是新中国,还是什么半殖民地?
《繁花》故事中没有讲透的东西,《繁花》剧组的录音讲透了。
文青小资们对于某地导演、高雅文化人的滤镜,可以打碎了,因为他们从来既不高雅,也没有文化。



平原公子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