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骨铸神 钟馗新境——品黄建培钟馗画作

《纳福》 黄建培 68x46cm 中国画 2025年
自唐吴道子奉诏绘钟馗始,这位驱邪纳祥的神祇便成为中国画坛绵延千年的经典创作题材。从五代牟元德的《钟馗击鬼图》到宋李公麟的《钟馗嫁妹图》,从明陈洪绶的奇崛造型到清任伯年的笔墨传神,历代丹青妙手各施其技,将钟馗形象演绎得千姿百态、意蕴悠长。不过,有句话说得好:“传统如江河,不舍昼夜,唯有能破其拘者,方能立其新。”在名家辈出、范式已成的钟馗画谱系中,如何跳出“驱鬼”的固有窠臼,赋予形象当代精神质感,成为考验诸多艺术家创造力的关键。黄建培先生近期创作的钟馗系列,以篆书笔墨为骨、以人文情怀为魂,在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中开辟出新境,着实令人眼前一亮。

《纳福》 黄建培 68x46cm 中国画 2025年

《迎福》 黄建培 68x46cm 中国画 2025年
钟馗形象,深深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与民间信仰之中。相传唐明皇久病不愈,梦中见一大鬼捉小鬼啖之,自报家门“终南山进士钟馗,因科举失意撞阶而死,誓除天下妖孽”。明皇梦醒病愈,遂命吴道子依梦绘图,钟馗自此成为驱邪避灾的象征。从民俗层面看,“岁末贴钟馗,鬼魅皆远避”的传统,承载着古人对安宁生活的向往;从精神内核而言,钟馗“嫉恶如仇、正气凛然”的品格,契合了中国人对侠义精神的永恒追求。藏家钟爱钟馗,既因其“驱邪纳祥”的吉祥寓意,更因作品中蕴含的精神力量——在纷繁世事中,钟馗形象如一面明镜,映照出人们对正义的坚守与对美好的期许。“挺然直节庇苍生,刚正不阿留清名”,钟馗早已超越单纯的神祇符号,成为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

《神威》 黄建培 68x46cm 中国画 2025年
黄建培的钟馗画,最鲜明的突破在于将篆书笔意融入人物塑造,实现了“书画合一”的艺术境界。中国画论向来强调“以线立骨,以墨传神”,谢赫“六法”中的“骨法用笔”,更将线条的重要性提升至核心地位。黄建培深谙此道,他将篆书“圆劲遒健、外柔内刚”的笔法融入线描,笔下钟馗的衣纹线条如“屋漏痕”“折钗股”,既具篆书的凝练厚重,又含笔墨的灵动变化。其线条不追求剑拔弩张的外露锋芒,而以圆融含蓄的力道支撑起人物的精神气度:钟馗的眉眼以中锋篆笔勾勒,寥寥数笔便尽显威严;衣袂的转折处藏锋护尾,如篆书的曲直相生,既表现出衣物的质感,又暗合钟馗“外刚内仁”的性格特质。这种以篆入画的技法,让钟馗形象摆脱了程式化的凶厉感,多了几分儒雅沉稳的文人气息。

《镇宅纳福》 黄建培 68x46cm 中国画 2025年
更可贵的是,黄建培并非为画钟馗而画钟馗,而是在传统形象中注入了个人对“正气”的当代诠释。他笔下的钟馗,不再是单纯捉鬼驱邪的猛士,更像是守护人间正道的智者与仁人:或踏石远眺,眉宇间藏着忧思;或携剑执扇沉思,神情中透着儒雅;即便捉鬼的场景,也少了血腥之气,多了惩恶扬善的从容。这种创作构思,源于艺术家对钟馗精神内核的深刻把握——真正的“驱邪”,不仅是驱逐有形之鬼,更是涤荡人心的杂念与社会的戾气。

《正气》 黄建培 68x46cm 中国画 2025年

《正气》 黄建培 68x46cm 中国画 2025年
艺术不仅要有深度,也要有广度,黄建培的创作并未局限于人物画领域。深耕艺术六十余载,他于雕塑、国画、壁画、书法等诸多领域皆有深厚造诣,单论国画便涵盖花鸟、山水、人物三大门类,博采众长且自成一家。他将山水画的意境营造与花鸟画的清雅笔墨融入钟馗创作,这种多元创作视角,打破了画科之间的界限,让他的钟馗画既有人物画的形神兼备,又有山水画的气韵生动与花鸟画的笔墨情趣。

《神威》 黄建培 68x46cm 中国画 2025年
黄建培的这批作品,既遵循“骨法用笔”的古法,又赋予线条个人风格的辨识度;既延续钟馗“正气凛然”的精神内核,又赋予形象当代人文情怀。从民俗符号到艺术经典,从程式化再现到个性化表达,黄建培用自己的笔墨实践证明:传统题材的生命力,在于对文化内核的坚守与艺术语言的创新。而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唯有始终怀揣对传统的敬畏、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并持续提升自我品格修养,方能抵达艺术的新境。
文/ 郑梧沐,福建泉州人,字子润,号秋山枕书,艺术媒体“八链名人”主编



八链名人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