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河董事长顾宇上任后的第一份成绩单

500

出品:山西晚报·刻度财经

留给顾宇的时间还有多少呢?

10月31日,洋河股份披露顾宇执掌后的首份三季度财报。

这份被市场寄予“改革试金石”期待的成绩单,最终以“营收利润双杀、现金流腰斩、单季巨亏”的惨烈面目呈现。

500

图源:洋河股份2025年三季度报告

在白酒行业深度调整期,当贵州茅台仍能实现微增、山西汾酒保持正增长时,洋河股份前三季度34.26%的营收降幅、53.66%的净利滑坡,以及第三季度3.69亿元的净亏损,不仅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更暴露其在产品、渠道、资金管理等核心领域的系统性危机。

01

业绩断崖:

远超行业的“双杀”与亏损陷阱

洋河股份这份财报最刺眼的底色,是业绩指标的全面崩塌,且恶化程度显著跑输行业,打破“头部酒企抗周期”的市场共识。

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0.90亿元,同比大幅下滑34.2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9.75亿元,同比骤降53.66%;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37.57亿元,降幅进一步扩大至55.26%。这种“利润降幅远超营收降幅”的背离,直指盈利能力的结构性恶化,要么是高毛利产品销量收缩导致结构下沉,要么是费用管控失效推高成本,或二者叠加所致。

更值得警惕的是单季度业绩的断崖式下坠。

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单季营收32.95亿元,同比下滑29.0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直接击穿盈亏线,录得-3.69亿元,同比降幅高达158.38%;扣非净利润-4.75亿元,同比下滑204.12%。这意味着,作为公司核心支柱的主营业务在单季度已完全丧失盈利支撑,短期经营陷入实质性困境。

500

图源:洋河股份2025年三季度报告

业绩崩塌直接传导至股东回报端。前三季度公司基本每股收益从上年同期的5.6947元骤降至2.6387元,下滑幅度与净利润完全同步,股东每持有一股的收益缩水过半。对于以“稳健”为标签的白酒龙头而言,这种程度的回报下滑足以动摇市场信心根基。

02

现金流枯竭:

72%下滑背后的经营造血失效

如果说利润亏损是“表面伤口”,经营现金流的大幅萎缩则是触及根本的“失血危机”。洋河股份财报显示,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从上年同期的34.58亿元锐减至9.66亿元,同比下滑72.06%,降幅远超营收和利润下滑幅度,凸显经营造血功能的急剧衰退。

现金流恶化的核心症结在于现金流入的大幅缩水。财报中“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从上年同期的242.32亿元降至170.38亿元,减少71.94亿元,降幅达29.69%。这一数据与营收下滑形成双重印证:一方面是终端销售疲软导致收入规模收缩,另一方面可能是渠道回款效率下降,两种情况均指向经营质量的恶化。

500

图源:洋河股份2025年三季度报告

现金储备的快速消耗更添流动性隐忧。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152.76亿元,较期初的214.81亿元减少62.05亿元,降幅达28.89%。在经营现金流无法覆盖日常运营需求的背景下,公司已开始通过举债补充资金——短期借款新增1000万元,长期借款新增9000万元,这无疑将增加未来利息支出压力,进一步侵蚀利润空间。

500

图源:洋河股份2025年三季度报告

与现金流萎缩形成反差的是资金利用效率的低下。财报显示,公司期末货币资金高达153.91亿元,但利息收入仅2.05亿元,简单测算资金收益率不足1.33%;与此同时,财务费用同比增长62.25%,核心原因是“银行存款和利率下降,利息收入相应减少”。手握百亿级资金却无法实现有效增值,反而因规模庞大导致利息收入随利率波动下滑,暴露出资金管理能力的严重不足。

03

渠道崩塌:

合同负债下滑与库存去化乏力

在白酒行业“渠道为王”的竞争逻辑下,洋河股份财报中合同负债的大幅下滑,成为渠道信心崩塌的直接证据;而库存去化进度滞后于营收收缩,进一步印证终端需求疲软。

合同负债(即预收货款)是经销商提前打款形成的资金,直接反映渠道对产品的信心和订货意愿。财报显示,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公司合同负债为64.24亿元,较期初的103.44亿元大幅下滑37.90%。这一表现与行业趋势形成反差——2025年三季度末白酒板块合同负债合计394亿元,同比增长4.0%,多数头部企业通过渠道调控实现预收款环比回升,洋河的预收下滑则凸显经销商信心不足。

500

图源:洋河股份2025年三季度报告

库存去化乏力的问题同样突出。截至三季度末,公司存货余额为191.34亿元,较期初的197.33亿元仅小幅下滑3.04%,远低于34.26%的营收降幅。结合申万宏源研报披露的“中秋国庆期间白酒行业需求同比下降20%至30%,库存增加10%至20%”的行业背景,洋河的库存去化进度明显滞后,反映终端动销疲软导致渠道积压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

供应链的全面收缩进一步印证需求危机。财报显示,公司应付账款期末余额较期初下滑42.52%,公司解释为“材料采购减少”。应付账款作为反映上游采购规模的核心指标,其大幅下滑意味着公司已因终端需求不足被迫缩减生产规模,“需求-生产-采购”的连锁收缩,显示产业链上下游全面承压。

500

图源:洋河股份2025年三季度报告

为挽救渠道活力,公司不得不加大费用投入——年初至报告期末销售费用34.00亿元,虽同比下降12.82%,但销售费用率(34.00亿÷180.90亿≈18.79%)较上年同期(39.00亿÷275.16亿≈14.17%)提升4.62个百分点。然而“以费用换营收”的策略未能扭转颓势,反而陷入“费用增加-利润压缩-信心更弱”的恶性循环,暴露渠道管理的被动与失效。

04

盈利幻象:

主营业务盈利恶化与非经常性损益的有限支撑

洋河股份的盈利数据虽未依赖非经常性损益“粉饰”,但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的加速恶化,仍凸显盈利质量的隐忧。

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总额为2.18亿元,占当期净利润39.75亿元的比例约5.48%,远低于此前不实表述的“55.05%”。从构成看,这部分收益主要来自“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及处置损益”(2.63亿元)和“政府补助”(0.39亿元)。

500

图源:洋河股份2025年三季度报告

前者受资本市场波动影响大,2024年公司曾因中银证券股价下跌导致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超1亿元;后者具有阶段性特征,难以形成长期支撑。

真正的风险在于主营业务盈利的恶化。扣非净利润37.57亿元同比下滑55.26%,降幅超过净利润,反映核心经营能力的衰退;从成本端看,年初至期末营业成本52.27亿元,同比下滑27.45%,但营收降幅(34.26%)大于成本降幅,叠加销售费用率上升,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这种“收入降、成本相对刚性、费用升”的格局,显示主营业务的盈利韧性已大幅削弱。

500

图源:洋河股份2025年三季度报告

费用管控的失效加剧了盈利压力。在营收大幅下滑的背景下,公司管理费用率(12.94亿÷180.90亿≈7.15%)同比呈提升态势,与贵州茅台、泸州老窖等龙头“营收承压期费用率稳中有降”的管控能力形成反差,暴露内部运营效率的低下。

05

战略迷局:

子公司亏损扩大与研发投入的低效

顾宇上任后提出的“品质焕新、渠道重构、研发创新”战略,在首份三季报中未显成效,反而暴露出子公司管控失效与研发投入低效的问题。

子公司经营溃败已成为拖累整体业绩的“重灾区”。财报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少数股东损益为-0.125亿元,较上年同期-0.03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负数增长代表亏损扩大),公司明确解释为“控股子公司亏损增加”。子公司作为业务延伸载体,其大面积亏损不仅直接吞噬母公司利润,更暴露两层深层问题:一是区域市场扩张中缺乏有效管控,部分子公司或存在盲目铺货、费用失控;二是对下属业务单元的赋能不足,行业调整期未能形成协同效应。

研发投入的“高投入、低产出”更显战略迷茫。财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研发费用1.00亿元,同比激增77.92%,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公司解读为“对产品创新与品质升级的重视”,并提及推出第七代海之蓝、高线光瓶酒等新品。但残酷的业绩数据显示,这些研发投入未转化为市场竞争力——高端产品收入下滑、中端产品承压、新品尚未打开市场,研发费用的增加反而成为当期成本压力的来源,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衡。

500

图源:洋河股份2025年三季度报告

资产规模的被动收缩印证战略失效的后果。截至三季度末,公司总资产为595.05亿元,较期初的673.45亿元下滑11.64%,资产规模与营收利润的同步收缩形成“恶性循环”——经营恶化导致资产缩水,资产缩水又限制发展能力,与公司“夯实发展根基、积蓄势能”的自我描述形成反差。

06

结语:

首份答卷不及格背后的深层拷问

顾宇执掌下的首份三季报,本质上是洋河股份积弊的集中爆发。34.26%的营收下滑、单季3.69亿元的亏损、72.06%的现金流腰斩,这些数据不仅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更打破了市场对其“改革重生”的期待。在白酒行业“头部企业强者恒强”的格局下,洋河的问题是系统性的:渠道信心崩塌、主营业务盈利恶化、子公司管控失效、资金利用低效,每一个症结都直指经营核心。

财报中的“矛盾信号”更值得警惕:一边试图通过研发创新打开增量,一边新品未能贡献营收;一边想靠费用投入激活渠道,一边预收账款持续下滑;一边手握百亿现金,一边资金收益率不足1.5%。这些矛盾的背后,是战略定力的缺失与执行能力的不足。

行业筑底期本是企业重塑竞争力的关键窗口,但洋河的首份答卷显示其尚未找到破局之道。在贵州茅台稳固龙头、山西汾酒保持增长的背景下,若不能迅速厘清战略定位、重建渠道信心、提升经营效率,其“白酒第三极”的地位或将进一步动摇。这份不及格的成绩单,既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拷问。

在行业深度调整的十字路口,洋河股份究竟能否找到穿越周期的路径?答案需要时间检验,但从这份财报来看,留给它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是基于相关企业的法定信息披露义务,以其公开发布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业绩快报、定期公告、法定披露文件及指定渠道发布的公开资料)为主要研究依据的独立分析。刻度财经致力于确保分析内容的客观性与中立性,但不保证所载信息的绝对准确性与完整性,亦不保证其持续更新。本文所涉及的观点或结论仅供信息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决策依据,刻度财经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文内容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来 源:刻度财经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