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辉的“胖东来实验”,222家调改店能否拯救下滑的商超巨头?

500

出品:山西晚报·刻度财经

永辉超市凭借胖东来模式调改店客流火爆,却难掩2025年三季度业绩下滑压力,商超行业的转型阵痛已至。

2025年国庆假期,完成“胖东来模式”调改后,永辉超市纷纷开店。468折价标签格外醒目,即时果切超过4小时打八折、6小时打六折、8小时直接下架,货架上既有引入胖东来同款橙汁,也有永辉自有品牌咏悦汇的精酿啤酒。

经过整改,永辉超市迎来了短期的流量盛宴,北京喜隆多店首日客流近5万人,销售总额170万元,上海青浦宝龙广场店营业一个月销售额同比增长166%,客流量同比增长64%,成为国庆商超赛道的“黑马”。2024年5月永辉超市开启“胖东来模式”调改,2025年三季度末累计完成222家,2026年农历春节前目标300家门店调改。

与此同时,永辉2025年三季度财报呈现出鲜明反差。《刻度财经》研究财报发现,前三季度营收424.34亿元,同比下滑22.21%,归母净亏损7.10亿元,较上年同期的0.78亿元扩大8倍多。

500

图源:永辉超市2025年三季度报告

一边是调改门店的火爆场景,一边是整体业绩的持续承压,永辉超市的挣扎与突围,恰恰折射出中国商超行业的集体困境:当消费者不再只为“便宜”买单,当朴朴、盒马等新玩家步步紧逼,传统商超该如何守住货架与人心?

01

营收下滑与亏损扩大的业绩阵痛

调改门店的热闹景象,难以掩盖永辉整体业绩的压力。2025年三季度的业绩数据,清晰展现了这场转型的代价。

前三季度424.34亿元的营收规模,较2024年同期的545.49亿元大幅缩水,22.21%的降幅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500

图源:永辉超市2025年三季度报告

单看第三季度,营收124.86亿元,同比降幅进一步扩大至25.55%,与上年同期相比单季度减少约43亿元营收。

这种下滑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零售行业竞争白热化,朴朴超市的前置仓模式、盒马的高端生鲜与即时配送服务,分流了大量传统商超客流。永辉正处于主动“瘦身”阶段,为优化门店结构,关闭了长期亏损的尾部门店,同时对潜力门店进行闭店改造,导致门店数量和同店销售双双下滑,扩张步伐放缓直接影响了营收规模。

利润端的压力更为突出,2025年前三季度,永辉归母净亏损7.10亿元,扣非后净亏损高达15.02亿元,较上年同期的6.62亿元增加8.40亿元;第三季度单季归母净亏损4.69亿元,较上年同期的3.53亿元亏损扩大32.86%,盈利能力持续承压。

2025年三季度,受裸价和控后台策略影响,永辉超市毛利率受到影响。所谓裸价,即砍掉通道费、堆头费、条码费等传统后台毛利,以更透明的价格对接供应商和消费者,虽能提升商品竞争力,但短期内大幅压缩了利润空间。这是转型过程中的短期阵痛,是淘汰旧品、引入新品、优化商品结构必须付出的成本。

对于门店的优化,永辉超市CEO、全国调改负责人王守诚表示,永辉超市从高质量横向调改进入了精细化深度升级,当前调改阶段的重点是健康,通过对存量门店的主动优化,以及调改门店的纵深运营,筑牢长期向好的健康根基。

500

图源:新华社

但永辉的特殊之处在于,其亏损中包含大量主动转型的战略成本,其中包括门店装修投入、商品汰换损失、供应链改革前期开支等,这些成本与行业性压力叠加,导致亏损幅度远超同行。

值得注意的是,永辉的业绩下滑并非个例,首先是消费者习惯的改变,从线下购买转向即时送达,另外,租金、人力成本刚性上涨,传统商超的生存空间被持续挤压。

02

在红海竞争中寻找差异化破局点

在同质化严重的商超红海,永辉正通过线上线下协同、自有品牌发力、区域差异化布局,以及门店调改的深度落地,寻找差异化破局路径。

线上业务经历规模收缩、效率提升的转型。2025年前三季度,线上营收进一步降至77.8亿元,占比18.33%,规模看似下滑,运营效率却显著提升,自营到家业务覆盖470家门店,实现销售额44.3亿元,日均单量19.1万单,月均次月复购率达55.54%。

500

图源:永辉超市2025年三季度报告

第三方平台到家业务覆盖469家门店,销售额33.5亿元,日均单量17.2万单,核心用户粘性持续增强。这种变化背后,是永辉放弃全网撒网的流量策略,转而聚焦核心用户真实需求,优化配送时效、精简线上低效SKU、提升商品品质,让线上业务从赔本赚吆喝转向“优新的可持续模式。

自有品牌的崛起成为业务重构的核心亮点。

2024年三季度末,永辉自有品牌营收14.99亿元,占总营收的2.75%,拥有279支SKU,当年新增23支,“咏悦汇”精酿啤酒2024年月均销售额达520万元。

更关键的是,永辉通过引入胖东来DL系列爆款单品,显著提升商品差异化竞争力,其中包含多款胖东来同款商品,满足了消费者对高品质商品的需求。

调改门店的区域成效更加显著,上海调改门店全部完成升级,覆盖金山、闵行、浦东等八个区域,满3个月的稳态门店已初步实现盈利。福州奥体旗舰店调改后首月销售额同比激增。另外,郑州、西安、合肥等城市的调改门店也表现亮眼,成为区域业绩增长引擎。

门店调改的胖东来化是业务重构的核心载体。目前,222家调改门店已覆盖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及成都、武汉、杭州等新一线城市的核心商圈。

调改后的门店呈现鲜明的胖东来基因,SKU从1.5万支精简至8000-10000支,淘汰低效商品,生鲜区推行当日沽清制度,新增海鲜现加工、牛排代煎、免费切片等12项增值服务。除此之外,部分门店还设置了免费雨衣、雨伞、纸巾等便民设施。这些改变直接带动门店业绩,实现品质和服务模式的有效性。

500

图源:永辉超市2025年三季度报告

但激烈的行业竞争仍让突围之路充满挑战。市场呈现“头部承压、区域崛起、即时零售夹击”的格局,家家悦作为区域龙头,通过供应链优化和门店调改实现盈利增长,成为永辉在北方市场的强劲对手。

步步高聚焦社区生活中心转型,扩大熟食区面积。朴朴超市以前置仓模式加速扩张,通过750个自有品牌SKU和高效配送网络,在核心城市与永辉形成直接竞争。

未上市的胖东来成为行业标杆,2025年前9个月销售额达171.2亿元,超2024年全年水平,其“爱与尊重”的文化理念难以复制,让永辉等借鉴者面临“形似神不似”的考验;此外,阿里明确表示不出售盒马,将持续投入资源支持其发展,进一步巩固盒马在中高端市场的地位,对永辉形成差异化竞争压力。

在这场多维度竞争中,永辉的核心策略是差异化突围,通过学习胖东来的服务理念和商品逻辑,在传统商超中注入品质基因。通过裸价直采模式砍掉中间环节,在价格上与即时零售平台形成平衡;通过区域调改的一店一策,精准匹配不同城市的消费需求,这种差异化正在成为其穿越行业周期的关键。

03

永辉超市的下一步

“从‘民生永辉’到‘品质永辉’,我们要做更适合中国主流家庭的国民超市。”2025年10月,永辉CEO王守诚的表态看似明确,但回溯其转型历程,不难发现这场变革并非坦途。

500

图源:永辉超市2025年三季度报告

永辉超市当前的困局,本质是传统商超模式积弊与转型不彻底的双重矛盾。

永辉的首要困境在于战略摇摆与转型滞后。在即时零售爆发、消费升级提速的近三年里,永辉始终在规模保卫战与品质转型战之间徘徊。早在上游供应链,过度依赖多级经销商的模式导致商品性价比不足,直到2024年才启动裸价直采,而此时朴朴、盒马采用直采的方式。

在门店运营上,永辉超市前期盲目扩张导致227家尾部门店长期亏损,占用大量资金与管理资源,直到业绩持续恶化才被迫“关店止血”,错失了最佳转型窗口期。

值得警惕的是,其胖东来模式调改存在明显的“试点光鲜、全域滞后”的问题,调改店仅占总门店集中在核心城市的核心商圈,大量二三线城市门店仍沿用旧模式。

其次是组织效率低下与文化断层。作为全国性商超巨头,永辉的组织架构存在明显的层级冗余问题,供应链改革、门店调改等决策流程漫长,难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在学习胖东来的过程中,永辉过度聚焦商品结构、服务形式等“表层模仿”,却忽视了胖东来爱与尊重,比如员工激励与授权。尽管调改门提出提升门店员工工资、推出分红制度,但在非调改门店,员工薪酬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且缺乏系统化的培训与晋升通道,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形似神不似”的问题突出。

再者是线上业务布局失误与用户粘性不足。永辉线上业务的“规模收缩”看似主动优化,实则是前期战略失误的被动调整。自营“永辉生活”APP运营乏力,线上业务未能形成与线下调改门店的协同效应,商品品类与线下重合度高,缺乏专属爆款与配送时效优势,难以形成真正的用户粘性,沦为线下门店的补充渠道。

不过,困境背后也暗藏破局机遇,而永辉超市改革的关键在于能否直面问题、精准发力。

永辉超市已明确“三年内锁定200个核心战略伙伴、打造100个亿元级大单品”的目标,当前改革仍需落地细节,一是要扩大直采范围,将生鲜直采率从78%提升至90%以上,覆盖更多地标农产品与进口商品,彻底摆脱对经销商的依赖。

强化供应链数字化建设,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需求,反向指导供应商生产,减少库存积压与商品汰换损失;三是要巩固供应链反腐成果,建立公开透明的合作机制与监督体系。

未来改革需打破核心商圈聚焦的局限,加快二三线城市门店调改进度。在复制过程中,要避免“一刀切”,需要坚持标准化和本地化结合,将SKU精简、当日沽清、无理由退换货等核心标准全面落地,也要根据不同区域消费习惯调整商品结构,如福州门店保留鱼丸、肉燕等本地特色,渭南门店强化生鲜折价策略,让调改模式真正适配全域市场。

2025年的永辉超市,正站在一个生死攸关的转型十字路口。三季度业绩的下滑,既是行业周期压力的体现,更是自身积弊的集中爆发。

这场变革的意义不仅在于永辉自身的突围,更在于为中国传统商超提供了转型镜鉴,当价格战失效、规模扩张触顶,唯有回归零售本质,聚焦商品品质与顾客体验,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

未来,永辉能否实现从规模到品质的跨越,取决于能否将调改成功经验真正复制至全域,能否构建起高效协同的组织与供应链体系。

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商超行业的品质拐点已至。永辉仍有机会凭借改革重获新生,这既是永辉的唯一出路,也是所有传统商超的必答题。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是基于相关企业的法定信息披露义务,以其公开发布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业绩快报、定期公告、法定披露文件及指定渠道发布的公开资料)为主要研究依据的独立分析。刻度财经致力于确保分析内容的客观性与中立性,但不保证所载信息的绝对准确性与完整性,亦不保证其持续更新。本文所涉及的观点或结论仅供信息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决策依据,刻度财经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文内容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来 源:刻度财经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