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家净利润暴增近4倍背后,“相寓”优势不再,长租公寓业务正在被赶超

出品:山西晚报·刻度财经
2025年前三季度,我爱我家在房产政策红利加持下实现净利润大幅增长,房产交易业务受益于市场复苏得到交易量提升,但租房业务却因被贝壳等竞争对手快速赶超而陷入负增长。
10月29日,我爱我家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
2025年1-9月,我爱我家实现营业收入81.65亿元,同比下降6.81%;实现归母净利润0.42亿元,同比增长398.75%;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54亿元,同比增长173.96%。
公司前三季度营收下滑还能归因于资产管理业务推出的新产品“相寓优选”采用了“净额法”确认收入,而第三季度则让我爱我家无法再找出客观理由。
数据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我爱我家实现营业收入25.07亿元,同比下降14.94%,实现归母净利润0.04亿元,同比增长118.81%,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04亿元,同比增长114.66%。

图源:我爱我家2025年三季度报告
《刻度财经》发现,从成交量来看,在最核心的三个城市中,北京第三季度二手房网签量约为42013套,环比今年二季度下降6.7%,相对去年同期下降3.4%;上海第三季度二手房网签量约52555套,环比下降10.3%,同比增长11.5%;杭州第三季度二手房网签量约为18711套,环比下降18.1%,同比下降0.5%。
虽然第三季度是房产交易淡季,但我爱我家不仅出现了环比成交量下滑的现象,三个城市中有两个城市的同比成交量也在下降。曾经引以为傲的租房业务更是在贝壳、自如的冲击下,陷入负增长。
01
政策红利下,我爱我家利润暴涨近4倍
我爱我家已完成从全国化扩张到聚焦高能核心城市的战略转变。
截至目前,我爱我家国内运营门店总量约2549家,经纪人总数约3.1万人。大部分的经纪人资源集中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这些区域的经济韧性强、人口持续流入,房地产市场复苏势头也更明显。

图源:我爱我家2025年三季度报告
随着毕业季的到来和一系列政策调整,我爱我家2025年前三季度的业绩得到提升。
在四个取消(取消限购、取消限售、取消限价、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以及四个降低(降低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降低住房贷款的首付比例、降低存量贷款利率、降低“卖旧买新”换购住房的税费负担)下,房产交易市场得以“止跌回稳”,带动我爱我家的业务实现增长。
华泰证券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新房+二手房”总成交套数回归同比增长,增幅4%。
我爱我家的经纪业务和新房业务也随之增长。
前三季度,我爱我家的经纪业务二手房成交量为54626套,同比增长5.6%,新房业务成交量为8150套,同比增长0.4%。

图源:我爱我家2025年三季度报告
与此同时,受到7、8月份高校毕业生租房需求增加的影响,一线城市的住房租金水平出现微涨。根据Wind统计数据,一线城市二手房租金指数,第三季度环比第二季度提升约1%,同比去年同期-3.3%。
在此期间,我爱我家不断扩大在管房源规模,将其扩充至33万套,较年初增长 8.9%,为承接更多需求打下了基础,但却因为长租公寓的竞争力不足导致资产管理业务收入下降。
2025年前三季度,我爱我家累计实现住房总交易金额(GTV)约1962亿元,同比增长5.2%。其中经纪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新房业务分别为1566亿元、137亿元、25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1%、降低3.5%、增长9.3%。

图源:我爱我家2025年三季度报告
尤其是经纪业务成交量的提升以及相关运营成本的下降,推动了前三季度盈利同比大幅增长。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净利润同比暴增398.75%至0.42亿元。
不过,这并不能掩盖其第三季度的业绩下滑。
虽然,我爱我家强调第三季度是房产交易的传统淡季,但公司GTV同比下降数据还是揭示了其业务能力下滑的问题。
数据显示,第三季度,我爱我家GTV约为585亿元,同比下降8.7%,经纪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新房业务全线下滑,分别实现收入458亿元、51亿元、76亿元,同比分别下降6.0%、5.6%、23.2%,导致公司单季营收同比下降14.94%至25.07亿元。
这背后,可能在于我爱我家跟随市场趋势,较去年同期加大“以价换量”程度的原因,从一定层面来讲,这也揭示了其竞争力不足只能靠价格战抢市场的问题。
02
长租公寓业务被贝壳赶超
租房业务是我爱我家的核心收入来源,我爱我家的租房业务包括传统房屋托管模式和房屋资产管理模式。
在前一模式下,我爱我家充当中介平台,将客户与房东连接起来,主要收取中介费。后一模式下,我爱我家充当二房东,将整合的房源直接租给客户,通过收取服务费获取利润。
这一模式解决了房屋租赁市场房源类型单一、信息不透明、服务配套不完善等痛点,满足了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2021年至2024年,我爱我家以旗下长租公寓品牌“相寓”为核心的资产管理业务收入连年增长,分别为32.6亿元、56.47亿元、57.6亿元、61.3亿元,但在贝壳、自如等竞争对手不断蚕食市场份额的情况下,相寓增长乏力的问题日益凸显。
依托海量线下门店和经纪人团队,贝壳的长租公寓房源扩张速度远超行业同类品牌,相比之下,相寓在房源规模上不仅和贝壳差距悬殊,且增速被大幅甩开。
2025年前三季度末,运营20多年的相寓在管房源约33万套。而成立仅4年的贝壳省心租上半年在管房源就达59万套,同比增长88%。

图源:我爱我家2025年三季度报告
房源扩张效率极高的贝壳凭借规模优势进一步摊薄了运营成本、增强了市场话语权。反观规模扩张不顺的相寓,在客源争夺、合作议价等方面都较为被动。
2025年上半年,相寓营业收入为27.03亿元,同比下降17.41%,毛利率更是低至-5.37%。虽其调整后毛利率有提升,且出租率稳定在95.2%,但盈利状况远不及贝壳,该公司仅上半年租赁服务净收入就达到107亿元。
相寓自身经营情况也存在一定问题,制约了自身发展。
相寓的产品模式混杂,既有传统全委托、集中式公寓模式,又有轻委托管理模式,缺乏清晰的核心模式,管理难度大且效率低。
而自如早已完成核心模式转型,其70%的资产规模已转为增益租模式,通过深度参与房源管理和收益分成,既保障了房源质量,又强化了与业主的合作粘性,契合主流租房人群对居住品质的需求。相比之下,相寓难以像自如那样通过模式优势吸引优质房源和客源。
相寓的市场覆盖范围也在不断收缩。
2025年,相寓已停止南宁和长沙的业务,总部直管公司仅剩9家,直管城市的房源量仅约7万套,且房源高度集中在京杭地区,而贝壳、自如凭借完善的全国服务网络,在多数一二线城市甚至部分三线城市都有深耕。
这不仅使其错失大量市场机会,还面临区域市场波动的巨大风险。
03
困于“内斗漩涡”
我爱我家的发展一直伴随着“宫斗”和外部挖墙脚。
早在2017年,我爱我家借助昆百大A的收购登陆A股时,就被公司前任副总裁高管胡景晖透露是“玩票”性质,直言昆百大A董事长谢勇并未打算将我爱我家长期经营下去,只想待股价上涨后套现离场。
我爱我家曲线上市后,原先的创始人兼股东已经全部套现离场。
谢勇成为公司的掌舵者后,对我爱我家进行了新的战略部署,没有对二手房和新房业务进行大规模扩张,而是主动扩张长租公寓产品。

图源:我爱我家2025年三季度报告
仅隔一年时间,公司再陷内乱。
2018年,胡景晖在炮轰自如和蛋壳推高房租后离职,离职原因似乎也是因为内部分裂。据胡景晖所说,链家董事长左晖打电话施压,迫使我爱我家董事长谢勇“切割”自己。
而按照胡景晖的说法,当时的相寓已经开拓了27万套房子,落地14个城市,从规模上应该是全国第一。从资管业务数据来看,业主的续签率高达70%,空置率只有3%,是整个长租公寓领域唯一挣钱的企业。
胡景晖走后的几年,长租公寓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相寓也因为此前内部动乱而转型滞后,出现竞争力下滑的问题。
刚安稳几年,2023年的我爱我家又对外表示,杭州公司受到了不正当竞争手段的干扰,对时任杭州公司总经理的陈毅刚、副总经理杨海哨以及杭州公司所有业务总监停职察看,并以陈毅刚离职收尾。
在此之前的半年时间,朱威、何洋、潘斯佳三位副总裁已经先后辞职。
高管团队的频繁变动导致公司战略难以连贯执行,原本的业务规划因为管理层更替频繁调整,管理体系陷入持续动荡,基层员工也人心浮动,整体运营效率不佳。
前期,我爱我家采用直营式管理,给予各分公司较大权限,后期又为制衡各地“诸侯”转而发展加盟模式。
但加盟业务管理混乱,于2022年大幅缩减加盟店数量,关店达744家,期间还爆发多起加盟商维权事件,其中,合肥140多家加盟门店被要求解约却拿不到款项。
当年,公司迎来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净利润降至-3.06亿元,门店覆盖城市从33城缩减至15城。
这两年,归于平静的我爱我家终于借助数字化战略深化、人才体系建设等举措实现了业绩回暖。
不过,公司虽然已迈出业绩修复的步伐,但要在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巩固优势,还需在核心业务深耕、运营模式优化及内部管理升级上持续发力,才能真正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蜕变。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是基于相关企业的法定信息披露义务,以其公开发布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业绩快报、定期公告、法定披露文件及指定渠道发布的公开资料)为主要研究依据的独立分析。刻度财经致力于确保分析内容的客观性与中立性,但不保证所载信息的绝对准确性与完整性,亦不保证其持续更新。本文所涉及的观点或结论仅供信息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决策依据,刻度财经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文内容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来 源:刻度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