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行研:中日恋爱漫画的最大差距,可能在早恋文化上
说起中国恋爱漫画,最让人诟病的便是门类的单一:一说起恋爱漫,就是玛丽苏;一说起玛丽苏,就是男要霸道总裁女要作天作地。好不容易碰上一个讲正儿八经青春故事的,得,还是个耽美题材。
这其中,自然有政策因素主导,但背后的原因又绝非只有政策因素一种。在中国,大量恋爱漫画作者并没有校园恋爱的经历,使她们在描绘恋爱关系时很容易忽视其中的细腻情愫,转而陷入过于强调cp关系的误区之中;中国青少年阶段两性教育的缺失,使得读者群的荷尔蒙始终处于失控状态,反映在文化消费上就是要“发糖”、“吃肉”。
这种土壤,导致中国现阶段恋爱题材的创作与消费均处于初级阶段,潜力巨大,却又极不成熟。相比于日本同行们的百花齐放,中国恋爱漫画的困局,现象背后似乎指向了早恋文化缺失导致的核心命题。
普遍早恋的日本社会
已在日本定居十几年,老婆是日本人的知乎答主渤海堂主人曾在《如何看待日本的早恋文化》下回答道:
日语中只有「初恋」一词,却没有“早恋”的概念。日本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早恋!
根据日本网站初恋年龄的统计调查,有19%的男性,和16%的女性认为自己的初恋在小学之前;有36%的男性女性初恋是在初中高中;大约30%是在成年之后,最后剩余的绿色是至今仍没有恋爱。也就是说有超过半数的日本人初恋是在高中之前。这绝对称得上是咱们中国人所说的早恋!
日本网上关于初恋年龄的另一个调查结果,初恋年龄的前三名分别是,
第一名,12岁。
第二名,10岁。
第三名,6岁。
我们家老大,三岁的时候,幼儿园有三个女孩子声称要嫁给他。如今上小学一年级,除了班里的女生喜欢他,甚至有高年级的女生对他有意思,有个二年级的女孩就经常来我家找他玩。这小子,好像和每个女孩子都玩得挺好,我们问他喜欢谁,他总是说,这是秘密。
我家老二,也很招女孩喜欢,他不到三岁就和幼儿园一个女孩子好上了,不过他还挺专一,一直很喜欢那个女孩,前几天他一本正经的告诉我,“爸爸,我打算到五月份(注:现在是七月)和我女朋友结婚。”我问他你知道结婚是什么意思吗?他告诉我,パパとママみたいにラブラブやろう?(不就是像爸爸妈妈一样恩恩爱爱吗?)
这意味着,普通日本人在成长过程中,大多积累了丰富的情感经验,这对于文化市场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力。由于校园恋爱的普遍性,恋爱类型漫画的市场潜能得以充分释放;成长于这个环境的创作者普遍很懂恋爱,进一步推动产品的专精与迭代。在90年代,武内直子和富坚义博、井上雄彦的花边新闻,至今仍旧是大龄粉丝们津津乐道的谈资。
(《灌篮高手》中的月野兔)
日本恋爱漫画进化史
日本社会对于早恋文化的佛系有着自己的发展脉络。
1962年,小津安二郎的电影《秋刀鱼之味》上映,电影中寡言的山平(笠智众)为女儿道子(岩下志麻)操心婚事的心态,与当下中国父母催婚的态度如出一辙。小津安二郎是日本战后知名电影导演,其作品《东京物语》等以记录反映日本社会变迁而著名。
(《尼罗河的女儿》)
因此,六七十年代的日本少女漫需要躲着传统日本家长的关注,相比较而言,描绘开放的西方少女谈恋爱,压力就会少得多。1972年,手冢治虫创作的《蓝宝石王子》发表;同年,池田里代子的《凡尔赛玫瑰》出版;1976年,穿越类型漫画《尼罗河的女儿》(细川智荣子、芙美子著)在日本和东南亚掀起热潮,讲的都是西方人谈恋爱的故事。
198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最后一个高速发展期,泡沫经济兴起,城市化率步入80%。城市化进程将日本农民转化为市民,娱乐业大发展使得人们都有事可做,生孩子的少了,享受生活的多了——日本父母对于孩子的婚恋关注度也大大降低,父权的退让给日本青少年的生活开辟了一段相对自由的空间。
八九十年代,日本恋爱漫画可谓群星璀璨,迎来一个又一个的现象级作品:先有成田美名子的《双星奇缘》,又有多田薰的《淘气小亲亲》,当然少不了武内直子的《美少女战士》。这一阶段,作品类型显著增多,创作焦点也开始重新回归日本少女身份。
泡沫经济时代,漂亮女性热衷吊着追求者的行为,也激发少女漫创作者创作出了一系列逆后宫漫画——女性出门都不带钱包的,因为那个时候男性请客是理所当然的,不像现在AA制才是日常。当时的女性天天出入高级餐厅,不用自己花钱,有无数的男性会请她们吃饭。为此男生被分成四类来用。一个是上面的“付账男”;一个是负责接送你的“车夫男”(泡沫经济时期谁还坐公车、地铁呀);一个是“进贡男”,给你送各种你想要的礼物;最后一个就是“本命男”,就是自己真正喜欢,给你爱情的。这不就是“f4”的雏形?
(《x战记》)
在这个阶段,花美男时代开启,《x战记》和《东京巴比伦》是21世纪初国内租书店的必备漫画;逆后宫概念兴起,比如连载于1992—2004年的《花样少男少女》,直到今天仍旧被中日韩三国不断改编;互联网的兴起,也给科幻恋爱题材注入了养料,诞生了《人形电脑天使心》、《银色舞台》等作品。
(《纯情罗曼史》)
步入21世纪后,经济的停滞和草食男的兴起,导致男性追求女性的恋爱行为大大降低。日本恋爱漫画的题材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耽美题材进入上升期,腐女文化兴起,代表作《纯情罗曼史》(中村春菊,2002—2014)、《Ten Count(原名:テンカウント)》(宝井理人,2015);甚至发展出了毫无恋爱剧情的,治愈系的少女漫画《夏目友人帐》。
回溯上述历程,日本恋爱漫画发展的背后,其实暗合了日本社会发展的变迁过程。日本漫画家们恋爱技巧的精通和再创作,则间接促成了恋爱漫画市场市场的繁荣。
中国现阶段仍不具备诞生优秀恋爱漫画的土壤
通过日本的案例不难得出,优秀恋爱漫画的诞生,建立在高度发展的社会基础之上。
社会高度发达,城市化率极高,才具有催生现代娱乐产业的可能;社会贫富差距小,早恋晚恋都在同阶层,也就无所谓了,因此催生了早恋文化。经历过青春恋爱、积累了丰富经验的潜在创作者们长大后进入文化产业就业,才能描绘出细腻动人的画卷。
从这个角度看,好的恋爱漫画是高度城市化、阶层固化和贫富差距较低的共同产物。
(霸道总裁类漫画是对恋爱题材的简化,属于阶段性产物)
中国社会暂时不具备完成上述闭环的先决条件。
目前,中国仍是一个人均GDP不足一万美元的发展中国家,这导致了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文化产业大而不精,也是常常会让人感觉到“土”的原因。
而早恋文化的缺失,则从根源上导致了中国现阶段恋爱漫创作者并不懂恋爱。
在中国,早恋文化被民间和官方共同抵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两点在于:
(1)中国是一个贫富差距极大的国家,发生在校园场景下的恋爱极大可能会跨阶层。富二代爱上贫家女,凤凰男找城市女,对于富裕阶层是需要防范的套利空间;对于家境贫寒的学生而言,往往被寄托了通过读书出人头地的期望,恋爱一旦影响了学习,往往会引发“一步错步步错”的连锁反应,代价是贫二代们无法承受的。
(2)中国政府需要为边远地区的女权事业做兜底。站在官方意志层面,北京上海中高阶层孩子早恋与否并不重要,但对于边远地区而言,女性义务教育入学率才是需要守住的指标,实现男女平等事实的基础。一旦放开早恋,背后就是早婚,当地政府没有退路,早恋之后就是早婚,就是十几岁没文化的早孕妈妈。
他们作为发达地区文化产品的输入方,是没有抵抗能力的,因此需要中央政府做出平衡。平衡的结果就是早恋文化在官方意志层面的否定。
不过,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情况也在发生变化。目前,中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60%,人均GDP也接近1万美元,处于中高收入国家行列。GDP增长也保持在6%以上的高增速,文化创作的物质基础其实是在不断被夯实的。
回顾六七十年代,日本人也只能在漫画上看到欧美人谈恋爱的恋爱漫画,到80年代的百花齐放,90年代的群星璀璨,只不过用了二三十年时间。中国恋爱漫画需要多久呢?唯有时间会给我们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