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购物节:隐藏在双十一背后的消费心理学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又快到了
虽然小编是那种深夜睡不着觉就会打开X宝,X东,X多多狂刷推荐页面,然后时不时买点时尚小垃圾的人,但每年到了双十一也会不由自主地开始计算今年能薅多少羊毛~

不过在被冲动裹挟着按下结算购物车的按钮之前,大家不妨回忆一下,我们许多号称“理性”的消费,是不是都好像从“我就看看不动手”开始,到“怎么又买了一大堆”结束?

我们总说自己是独立思考的个体,可却在各种限时秒杀、满减凑单、红包雨和直播冲锋中,沦为消费冲动的傀儡,不知不觉间买来了一大堆看起来光鲜亮丽实际上没什么用的东西。

这并非偶然,而是一场基于消费心理学的大规模现实应用。今天小编就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跟各位读者唠唠如何理解自己的消费欲望,如何去控制剁手的进程~
1
什么是消费心理学
当我们点击「加入购物车」那个橙色按钮时,发生的远不止一个前端动画。消费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并非为冷冰冰的价格曲线,而是有温度的人性:
什么因素决定我们会不会买?
商家做了什么改变我们的感受和判断?
我们买完之后为什么会开心、焦虑或后悔?
简而言之,它研究的对象不是商品,而是驱动我们决策的情绪、偏好与内在的心理机制。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便能看透,双十一的本质并非单纯的“便宜”,而是一场集中引爆这些心理机制的盛大仪式。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这场仪式的两个核心战场——线下与线上,观察它们如何异曲同工。
2
线下:被“设计”的漫步与消费仪式
即便在线上购物占据主流的今天,线下商场中那些经典的心理学手段,依然是我们理解消费行为的绝佳范本。
排队的魔力:从众、稀缺与沉没成本的交织
#
最近小编听说奶皮子糖葫芦又悄悄火了一把,线下门店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可怜的小编天天在实验室加班,完美错过了这个新鲜的小零食。

你还别说,看起来确实还行
说到排队,小编就想起了五道口附近一家卖枣糕的店(为避免广告嫌疑这里隐去店名),每天排队是从早排到晚,小编也一直相当好奇,有一天按捺不住也加入了长长的队伍中。

果然网红产品离不了排大队……
在小编做出“我也要去排队”这个决策的背后,隐藏着两个心理判断:这家店卖的东西一定很好(社会认同),我也应该去试一下(从众心理)。
但是呢,买枣糕的队伍实在是太长了,每一炉枣糕又是有限的,有很多人会一口气买一大堆……这些都使得排队的时间被大幅延长。
小编顶着大太阳站在队里,心理不禁打起退堂鼓来。然而,一个新的念头会变得无比强烈:“我都排了这么久了,现在放弃岂不是前功尽弃?”这便是沉没成本效应在作祟——那些已经付出且无法收回的成本(如时间、精力),会非理性地左右我们后续的决策。

沉没成本不参与重要决策,但你真的做得到吗~
于是,排队本身升华成了一场无形的仪式,而那块枣糕,便从普通商品转变为意义非凡的“通关奖励”。顺便说一下拿到枣糕的时候,小编确实相当高兴,因为枣糕真的很好吃(没有打广告)~

仪式在人类社会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与之相伴的就是所谓的仪式感
这就是排队这一行为的魔力。这整套流程,是经典的“饥饿营销”策略,通过创造稀缺性,极大地提升了消费者感知到的价值。
大型商场的巧妙设计:一场全方位的“心理按摩”
#
现代商场是一个精密的消费引擎。其环境设计——柔和的灯光、恒温的空调、清新的空气与舒缓的背景音乐——都在向你传递一个无声的信号:“放松,多停留一会儿。”这种舒适感,如同冬日温暖的被窝,让人流连忘返。

大型商场内景似乎都差不多,让人眼花缭乱
而其布局更是暗藏玄机:环形的动线、难以寻觅的休息座椅……这些设计都旨在最大化顾客的“停留时间”与“商品暴露机会”。你行走的路径越长,经过的店铺就越多,触发消费的概率自然水涨船高。
至于店铺内部的陈设,同样深谙此道。高档店铺通过精心的视觉导引,将你的注意力自然引向核心商品;而开放的体验区,则让你在付款前就悄然产生“虚拟所有权”的感觉。一旦我们在心理上感觉“这件东西已经是我的了”,最终完成支付也就变得顺理成章。
3
线上:算法驱动下的“沉浸式”心理游戏
如果线下购物像是一场悠闲漫步,那线上消费就是高速、精确、算法辅助的情绪游戏。与线下大型综合商场让顾客“看到更多、摸到更多、停留更久”的策略类似,线上购物平台通过复杂的算法设计与交互界面显示,让顾客“刷得更多、想象更多、留存更久”,两者看似不同,本质相通。

同样内容丰富让人目不暇接的在线购物平台
通过“稀缺感”与“损失厌恶”制造恐慌
#
在商品经济极大丰富的当下,几乎所有需求稳定的商品都可以实现大规模的生产,换句话说,在历史上困扰人类的物质短缺现象,至少在我们讨论的这个商品经济环境下几乎已经不存在了。
但是,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我们总能看到诸多商品被打上“最后XX件!”“错过今天再等一年!”之类的宣传语,仿佛限量款商品突然遍地都是,只要消费者没有在此时此刻购买,就损失了体验这种商品的机会一样。
这类标语,本质上是在渲染一种人为的稀缺。
驱动这一切的,是行为经济学中的经典结论——损失厌恶。
行为经济学中有一个经典结论:人们对损失的痛感,是对获得快乐的2倍。
在许多情境下,我们并非纯粹地“想要”某个商品,而是害怕“错过”可能带来的损失感。这种对潜在损失的恐惧,成为了非理性冲动消费最强劲的引擎。
凑单满减:“沉没成本”设下的完美陷阱
#
在整理购物车的时候,你一定遇到过“差6元即得7元优惠”,“满500减50”,“差10元免运费”等等情况。于是我们点开“凑单满减”页面,精心挑选了一些便宜小东西,然后满足地点击支付,获得了一种“我好会省钱啊”的满足感。
但是你真的省钱了吗?
只需冷静复盘便会发现:为了享受“满200减30”的优惠,你很可能多支付了50元购买非必需品。实质上,你是用额外的50元支出,换取了“节省30元”的心理满足。
此刻,你的决策动机已从纯粹的“我需要”,悄然转变为“不用优惠就亏了”。这背后,依然是沉没成本(为挑选商品付出的精力)与损失厌恶(不愿放弃优惠)在联合作用。凑单行为,很多时候并非在优化预算,而是在为计划外的消费寻找一个合理化的借口。
正反馈循环:消费的奖励机制与成瘾性
#
在消费过程中,了解商品-决定购买-拿到心仪的产品这个过程会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或者说产生大量的多巴胺。传统的线下消费过程中,现实机制会作为负面反馈对冲这种消费带来的体验,比如真实的支付过程让我们感受到在花钱;手里提的大包小包也会占地方,妨碍行动;在偌大的商场里一个一个商铺走过去也会带来真实的疲劳感,这些都会打断消费反馈的正向循环。
然而线上消费中,这些来自现实的摩擦力通通被优化的无影无踪,整个消费循环变得顺畅无比。在平台里,所有备选货物都放在购物车里,丝毫不影响后续的浏览;一键跳转的支付甚至免密支付剥夺了我们对金钱的敏感度,付款页面的金额变成了纯粹的数字;个性化推送机制让感兴趣的商品“主动来找顾客”,省去了在商场中的搜寻之苦。

刷刷手机购物显然比真的去逛街舒服多了(图片由ai生成)
在这样精心的设计下,消费被简化为一个极其高效的行为循环。滑动浏览 → 心动 → 加入购物车 → 轻松支付 → 获得即时满足 → 再次滑动。这个产生多巴胺的循环如此顺畅且充满奖励,使得线上消费行为带上了显著的成瘾性。
4
如何控制剁手的欲望?
人类的理性从来不是天生的,它们都需要后天有意识的训练,理性消费也不外如是。
下面小编来给各位读者提供一些小巧思,或许能帮助您在下次消费时,更多地掌握主动权。
下单之前三思
这个物品一个月后我还会用吗?
我是否只是想获得“购买的感觉”?
如果没有折扣,我还会买吗?
如果答案不够明确,加入购物车,不急下单。
等一天再看看
强烈的购物冲动,其峰值通常维持不了几个小时。利用这一规律,将心仪商品放入购物车,第二天再作决策。
你大概率会惊讶于自己的欲望有多短暂。(小编也经常体会到这一点)
给自己定一个预算
与其被平台的满减规则牵着鼻子走,不如在购物伊始,就为自己设定一个明确且坚决的预算上限。
预算并非一种束缚,它更像是在消费的海洋中为您划定的安全区,是实现真正消费自由的基础。
有意识地识别心理开关
当你脑中闪现:“不买就亏”、“限时抢购”、“差一点就满减”、“大家都在买”、“我这段时间太辛苦了,我应该奖励自己”的时候,就应该警觉起来。
这是心理机制在启动,不是现实需求在驱动。
消费本身并非原罪。
它为我们带来便利、愉悦与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这是现代社会赋予我们的乐趣之一。

真正需要警惕的不是“买太多”,而是被消费冲动控制。
那么,我们是否要因噎废食,拒绝一切消费呢?并非如此。真正的理性消费,并非一味地节省,而是将资源投入到能产生长期价值的地方。这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区分就是:“为欲望付费”与“为认知投资”。
被消费裹挟的购物,往往是被营销策略激发的即时性、情绪化行为。你购买的可能是短暂的满足感,或是为了逃避“损失”焦虑。这类消费的“效用”会迅速衰减,甚至带来后悔。
而购买一本好书,则是一种典型的“认知投资”。它看似支付了一笔书费,但换回的是一套经过验证的知识体系、一种全新的思维视角和长期的理解力提升。这种“获得”带来的收益是持续性的,它会内化为你的能力,在未来无数个决策场景中为你创造价值,其“效用”曲线是长期上扬的。
因此,战胜非理性消费的关键,不在于不花钱,而在于聪明地花钱——将你的预算,从迎合你弱点的“消费陷阱”,重新分配到增强你心智的“认知资产”上。


中科院物理所官方账号



